解剖学教学中如何解决尸源匮乏的问题

2014-03-24 18:20任银祥宋焱峰王德贵景玉宏张朗尹洁
当代医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遗体解剖学尸体

任银祥 宋焱峰 王德贵 景玉宏 张朗 尹洁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尸体解剖操作是解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方法,对医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医务工作意义重大[1]。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医药院校招生规模扩大,用于解剖学教学的尸体来源越来越困难,解剖学教学中尸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尸体解剖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尸体解剖作为解剖学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可以使医学生更加深入地观察和辨认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及毗邻等关系,认识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更加牢固地掌握解剖学理论知识。学生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在教学尸体上进行系统的操作训练,才能更好地体会和把握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特点,提高自身动手操作的能力,如切割皮肤的力度、分离肌肉的方式、处理血管和神经的技巧等,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近年医药院校解剖学尸源现状

随着近年来医药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用于解剖学教学的尸体消耗量越来越大,而尸体来源又极为匮乏。有些院校难以保证每个实验室拥有一套教学示教标本,只好一再削减实验课;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更是大量削减解剖用尸,有的甚至直接变成了示教观察教学。

由于尸体匮乏以及大学扩招的影响,我国医科院校的解剖课平均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才能操作一具尸体,学生通常只能在旁观摩,亲手操作的机会是少之又少。我校前几年局部解剖学实验课每个班(约25人)解剖2具尸体,近几年尸源紧缺,减为每个班解剖1具尸体,且成年尸体越来越少,只能用童尸来替代。童尸很多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细小不易分离,也不利于示教观察,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3 解决办法

3.1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教育学生注意保护教学标本 解剖学教学标本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教学资源,其制作材料紧缺、制作过程复杂且容易损耗。学生在观察系统解剖学教学示教标本时为了看得更清楚,经常会用器械牵拉某些结构,尤其是血管、神经等比较脆弱的组织,很容易将其拉断,而一旦破坏了这些结构,这件由实验技术人员花费大量精力制作出来的标本也就宣告报废。所以在实验课中首先要教育学生在观察标本过程中动作轻柔,注意保护这些现有的教学标本。同时有一部分容易损伤的标本也可以考虑制作成瓶装标本,用指示信号标出其中的重要结构供学生观察,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标本的损耗,延长标本的使用时间,从而节约制作标本所需要的尸体资源。

3.2 局解尸体再利用 为了解决尸源匮乏的问题,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能够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尸体资源,把尸体标本的综合利用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使解剖学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能够共享。首先,在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教学尸体。局部解剖操作时间较长,一般从第1~16周,为了防止尸体干燥、霉变甚至腐烂,应加强管理[2]。尸体标本存放在可升降解剖台中,实验操作时升起使用,操作结束后在尸体标本的表面喷洒一遍5%的甲醛溶液或用自来水淋湿,然后用塑料布将尸体标本包裹起来放置,再将解剖台降下盖好,这样可防止标本干燥或霉变。第二,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中,指导老师应教育学生尊重尸体,珍惜尸体。在开始操作前首先对学生讲解当天要解剖和观察的结构以及具体操作的方法,必要时要进行示范操作,不但要对解剖学内容的要点和难点给予强调,还要对操作方法进行技术指导,避免学生因盲目操作造成结构破坏。第三,实行分组考核制度。根据每组学生所做的各项操作,如剥皮是否干净、浅筋膜分离情况、主要器官结构的暴露效果、有无重大损坏等,由老师给予评价并记分。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每一次实验课都能认真细致地完成操作又确保了尸体标本的完好率。第四,将每学期局解学生操作过的尸体进行回收再利用,由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将这些尸体进行处理,比如取下其中比较完整的结构,制作成系统解剖学教学示教标本或陈列标本;取下骨补充到分离骨标本或制作成整体骨架;头颅可制成脑神经出颅部位标本、连体脑干标本,离体脑标本;内脏器官保存完好的可摘取下来,供系统解剖学实验观察器官的正常形态;有些解剖操作后的尸体也可用于老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等。

通过各环节加强尸体标本的保护和局解尸体再利用,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能回收优质标本,改善解剖学的教学条件,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经费和尸体资源的利用率,对促进解剖学实验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3 鼓励捐赠遗体,积极拓展尸体收集途径 遗体捐献是医学院校教学使用尸体来源的重要渠道。在一些发达国家遗体捐献是很普遍的,国外遗体捐献率一般在30%~80%,且一些医学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尸体解剖,有些国家甚至把尸体解剖作为一项死亡后必需的程序。国外尸检率较高,一般维持在30%~40%,但我国的遗体捐献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影响遗体捐献的制约因素很多,主要有伦理观念障碍、法治建设滞后、人文关怀缺乏等[3]。

要消除这些制约因素,还需要做长期大量的工作。首先,应加强和完善全社会遗体捐献的宣教,为捐献者和其家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肯定和鼓励这种无私的奉献行为,也使捐献者能够实现他们的崇高愿望。第二,应逐渐完善遗体捐献立法,规范遗体捐献流程。完善的立法不但可以打消捐献者的疑虑,保障捐献者及其家属的真正意愿和合法权益,而且可以使遗体接受机构在办理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第三,遗体捐献后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是影响人们实现遗体捐献愿望的重要因素。对遗体的尊重和保护是死者亲属的精神需求和道德要求,也是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和道德要求。因此,在进行尸体解剖之时,自觉地以一些方式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尊敬,如进行教学前简朴的默哀仪式,操作时严肃认真等是非常必要的。尊重遗体不仅可以缓解尸体解剖所引起的社会伦理学问题,也可以打消有意捐献遗体者的顾虑,让他们早日下定捐献遗体的决心[4]。

3.4 引入数字化技术等其他替代方法,作为尸体标本的补充 随着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而数字化技术在基础医学教育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解剖学作为形态学课程,可以与数字化技术进行完美结合以提高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如数字化虚拟人体数据集提供了完整、连续、精细的人体二维解剖图像,并可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和构建虚拟人体解剖模型。使用这种模型,学生不但可以从任意角度、任何剖面观察人体结构,还可以在三维空间对要观察的结构进行放大、旋转和平移等操作,通过仔细地观察清楚地了解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空间关系,并对人体的各结构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影像。数字化技术在解剖学中的应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补充和替代尸源不足所带来的影响。

除了引入数字化技术,还有如雇佣人体解剖模特、身体投影及使用影像学技术等多种途径,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作为尸体标本不足的替代和局限性的补充,用以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总之,尸体解剖应是主要的解剖学教学方式,其他教学方式只是尸体解剖方式的有益补充而不能替代它。尸体解剖的操作实践仍然是当今美国和欧洲医学院校的重要解剖学教学方式[5]。而尸源匮乏则是制约解剖学乃至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积极探索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使解剖学实验能够为医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Mclachian JC,Bligh J,Bradley P,et al.Teaching anatomy without cadavers[J]. Med Educ,2004,38(4):418-424.

[2]刘希伟,胡涛,曲洪林.局部解剖学标本的设计及综合利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5):102.

[3]柯荔宁.遗体捐献障碍分析及改进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8(1):14-17.

[4]刘尚清,蔡容.如何解决尸源匮乏问题[J].解剖学杂志,2007,30(4):514-515.

[5]Captier G,Canovas F,Bonnel F.The human body and the computer as pedagogic tools for anatomy: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Morpholog ie,2005,89(286):142-153.

猜你喜欢
遗体解剖学尸体
打败仗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生命的起源,也许只是一具尸体?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提倡捐献遗体器官 免丧葬费甚好
捡尸体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活着的尸体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