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地质调查,提升地学青年编辑业务水平

2014-03-24 16:04:42李珉
关键词:约稿科技期刊专家

李珉

(华南地质与矿产编辑部,中国 武汉 430205)

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编辑队伍中最活跃的力量。编辑素质决定了刊物的质量,要办成一流的刊物就需要一流的编辑[1],青年编辑要加强学习、交往[2]、组稿等多方面能力,努力成为“一流编辑”。而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基础,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地学青年编辑融入到地质调查中是实现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地学青年编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学科领域与研究方向的分化越来越细,学科的知识综合水平越来越高,科技的巨大进步使学科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这些都对青年编辑的知识与水平提出了挑战[3]。 另一方面,青年编辑经验不足,基本的野外知识不会[4],文稿鉴别能力差,专业知识有待提升[5]。如何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自我成长,努力成为“学者型编辑”,融入到地质调查当中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基础,是对选定地区的地质矿产情况进行的综合性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方法,阐明各类地质体(如地层、岩体)的产状、分布、组分、时代、演化及相互间的关系,也就是以“地”为本,以“至”为途径,探究其“质”。地学青年编辑,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快,年轻体质好,腿脚灵活,更应该有一定比重的野外实际调查,多在野外锻炼自己,更快的促进成才。

二、融入地调科研,有利于地学青年编辑成才

(一)借助地调平台,避免纸上谈兵,提升专业知识

地学的门类很多,如构造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工程、水文、古生物等,青年编辑受知识结构的制约,不可能迅速全面的掌握所有的知识,但科技期刊收到的稿件来自各个学科,为了避免纸上谈兵,增加感性认识,青年编辑可以参与到地调项目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真追踪地质路线,多爬山,沉积岩、花岗岩构造这些宏观的现象多看就了解了,然后再在一个点上详细测剖面,微观上就能认识到层序、古生物等知识。地质调查项目组中聚集的是该专业的专家和科研学者,通过在野外工作,耳濡目染,亲身交流,虚心求教自己不懂的专业知识和稿件中无法确定的问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快速获取学科前沿信息,为以后接触到相关知识消除神秘感、陌生感。

从事编辑工作并不是放弃了原专业,青年编辑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面(地层、矿产、水文等),加入到相应的地调项目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亲自获取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翻阅大量真知灼见的文献,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好之”,“乐之”,深挖感兴趣的专业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剪贴”、“复制”)来做研究、写文章,不断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平,有利于成为“学者型编辑”。青年编辑的科研工作能很好的为编辑工作服务,有足够的学识判断来稿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能高效地完成稿件的初审工作;对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后,能对审稿专家评审质量进行判断,并对审稿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整理[3]。

(二)融入地质调查,用心积累人脉和作者资源

编辑的工作主要是在室内,但持续性的、高强度的周而复始的室内工作,容易使地学编辑与地质科研人员“打不着照面”,被“边缘化”。参加地调项目,可以了解学术信息,加强读者联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地质调查项目组中的专家和青年学者,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研究专长,青年编辑在野外艰苦的环境下,向这些专家、学者请教解决自己工作、学习上的疑惑的同时,也结识了地质调查项目组的专家和学者,回到编辑部后,还应保持联系,维持和加深交流。

对于刚入科技期刊领域,未建立作者队伍、行业人员认识有限的青年编辑,与项目组各个年龄层的作者交往,本身就是扩展人脉的好方式,可以通过专家认识专家,通过青年学者结交潜在读者群,项目组成员背后都是地质同行,也面领着发表学术论文的压力,他们也是编辑部服务的对象,通过深度挖掘,每一个地质调查项目成员背后都有一个地质朋友圈,这是很庞大的潜在作者群。

地质调查项目会在年底召开工作调度会,这是一个与各位专家,各地调院作者、读者坦诚交流的好机会,青年编辑利用会议,做好签到工作,分发资料,协助会务,广泛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解决作者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到地调项目中找青年科研工作者约稿,找项目负责人组稿

刚入行的青年编辑,没有学术影响力,很难得约到名家的稿件[6],可以换个思路,“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约稿,向团队组稿”[7]。

约稿受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较大,例如人与人之间熟悉程度,兴趣志向等的干扰[7],青年编辑要利用在参加地调项目的有利时间,了解学科带头人的专长、研究动态,做到有针对性的约稿。今天是学科带头人,明天就是该方面的专家,青年编辑要利用在地调项目中建立的良好关系,为将来的约稿做好准备。

青年编辑用“脚”跑出好创意[8]。地质调查项目都是一个团队,编辑部能够获得相对纵深研究的系列文章,形成专题报道,增强办刊的主动性,强化期刊特色[9]。例如,花岗岩研究中心挂靠在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笔者向项目负责人说明组稿来意:希望依托“成矿带”的相关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将年青学者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一起发表,通过这样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培养新一代中青年花岗岩地质调查与研究群体。该想法得到负责人的赞同,很快就收集到一些摘要。

三、策略

青年编辑要充分利用科技期刊主办单位的优势,多参加科研项目。例如《华南地质与矿产》,主办单位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编辑部要充分利用“地利、人和”的优势,让青年编辑更多的参与到地质调查项目中来。

2014年地质调查局的工作部署将调整为“图幅带专题”[10],以后的工作重心也将以区域地质调查为主,在调查中提炼科学问题,地学青年编辑更应该走出去,积极的和项目组成员一起生活、工作、学习。

地学青年编辑也要征得编辑部领导的支持和同意,有时间、有意愿到地调项目组,青年编辑要为人诚恳,态度真诚,不能抱着来项目组“玩几天”的态度,要有“同甘共苦”的思想,要带着问题来,用心积累人脉,时时做有心人,处处认真做事,用专业的精神、真诚的态度赢得专家和科研人员的信任,成为朋友。这无论是对个人成长还是期刊发展都是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肖宏.一流刊物离不开一流的编辑人才[J].科技与出版,2008(3).

[2]余溢文,陈爱萍,赵惠祥.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必备能力:学习·执行·交往[J].编辑学报,2011(2).

[3]黄劲松.国家创新体系中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修养[J].编辑学报,2002(2).

[4]周铸.不拘一格降人才——2014全国地调会议代表谈地质人才队伍建设[N].中国矿业报,2014-03-27(B02).

[5]周汉香.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现状调查及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袁宁.医学期刊青年编辑如何组稿[J].编辑学报,2013(2).

[7]卓选鹏,赵大良.莫叹专家赐稿难,转变思路谱新篇——本刊“专家述评”栏目约稿实践中的4个转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

[8]罗俊华.关于青年编辑开发选题的思考[J].出版科学,2013(5).

[9]黄丽媛,李国玲,于文霞.学术期刊重点号的组织实施[J].编辑学报,2005(4).

[10]王路阔.调整改革深化定位提升创新能力——中国地调局属单位2014工作会议一览[N].中国矿业报,2014-04-10(B02).

猜你喜欢
约稿科技期刊专家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谢审稿专家
计算机应用(2022年2期)2022-03-01 12:35:06
约稿启事
市场周刊(2022年1期)2022-02-17 02:47:26
约稿启事
市场周刊(2021年11期)2021-12-05 09:30:52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约稿启事
市场周刊(2020年12期)2021-01-06 11:56:10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
科技期刊的分类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