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 周旭
作者:陈清,副教授,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教学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汽车电路故障诊断与维修、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周旭,讲师,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丰田TTEP项目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丰田汽车维修技术、汽车电路故障诊断、汽车总成大修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611130)。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具有以下特点:理论基础较薄弱,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学习方法;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缺乏自信心,缺少学习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喜欢动手操作,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强于理论学习能力)。总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学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多数习惯采用“讲授—灌输”法,单方面输出信息,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情感、兴趣以及某些优良特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导致内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应当由教师简单地进行传递与灌输,而应由学习者自身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与建构式教学模式的对比如图1所示,两种教学模式的特征对比如表1所示。
图1 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与 建构式教学模式的对比
合作型学习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教学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不应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根据这一观点,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始终处于意义建构的主体地位。他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建立起学习群体,并参与其中的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合作型学习环境,个体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并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他们对当前学习内容所涵盖的事物本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达到比较透彻的理解程度。此外,教师必须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尽可能运用研讨的方式来带动合作型学习的开展,从而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地完成。
合作型学习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它侧重以学习者为本,并且通过成员之间不断交换观点的过程,促进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以及意识品质与价值观三维方向的整体发展,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表1 两种教学模式的特征比较
合作型学习基本概念 合作型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指有指导地进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在一起学习,通过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化。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真诚的合作,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
合作型学习的基本特征
1)分组。在课堂中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习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个体之间互动的频率。
2)合作。一般而言,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控制在5~7人为最佳。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必须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对发言者的发言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而发言者必须回答小组同学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3)分工明确。在一个学习小组内可以通过自由报名、推选或者任命等方式产生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接受教师的直接指导而负责把握小组学习进程,小组长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一样参加本小组内所有学习活动。
4)交流。通过小组内的学习和交流,由各个小组推荐出优秀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合作型学习模式,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体现完整行动模式,教师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技术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合作型学习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实践。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实施本课程分组,构建学习“共同体” 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实施对全班的分组。在一个学习小组内,教师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5~7名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这样一个小组内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即“组内异质”。在小组与小组之间,由于各个小组均是按照“组内异质”的原则在全班内统一协调组建的,这样就可以使各小组间的水平是基本一致的,即“组间同质”。全班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小组成员配置,即每个小组内从男女性别、学习主动性、做事逻辑性、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能力、服从性等各个方面进行组员的搭配。
在任务准备阶段,小组内先独学,后对学,充分发挥每一位小组成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任务准备阶段,教师明确本次车辆的故障现象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解决本故障的知识贮备,小组长根据每一位组员手中的资料以及组员的个体特点,分配小组成员查阅教材、其他专业参考书、维修手册以及上网查询等,每一名学生根据组长的协调结果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本故障现象的理解与分析。小组成员之间在查阅资料过程中主要为个体独学方式。经过一定时间的个体学习后,小组长组织本小组的组员对之前每一位组员在不同媒体上对同一问题的查阅结果进行讨论,在讨论阶段主要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对学方式。
在方案制订与优选阶段,小组内充分讨论,小组间相互借鉴,逐步形成故障解决方案 在方案制订与优选阶段,根据在任务准备阶段本小组对解决故障所达成的共识,经过讨论形成解决本故障的方案。小组解决方案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组长或者某一位组员先提出解决本故障的初步方案,小组内其他组员针对该解决草案提出不同见解并形成修改意见,小组内其他组员依次对该方案发表意见。有的组员对该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有的组员甚至对该方案提出挑战性的意见,小组方案在组员不断的质疑和补充中逐渐得到完善,越来越接近生产实践中的解决方案。学生小组内讨论形成本小组方案的过程属于学生个体之间的群学方式。本小组与其他小组之间进行的方案展示、交流讨论,属于团队与团队的对学方式。
在实施与控制阶段,学生同时扮演记录员、维修员、质检员等角色,在角色转换中完成不同方式的协作学习
在实施与控制阶段,教师设置好车辆故障后,让第一个小组的三名学生按照本小组制订的实施方案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同时让第二个小组中的三名学生观察第一组三名学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过程,记录下方案制订中考虑不周全、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并验证教师设置的故障是否排除,在小组互评中实施点评。
在上述学习过程中,第一小组或者第二小组内的三名学生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协作关系,学生之间是最小的群学方式;第一小组与第二小组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为团队对学方式;如果站在某一名学生的角度,其他五名学生均是自己在本次学习活动中的交流协作对象,为学生之间一对多的群学方式。
在评价反馈阶段,小组内组员成绩“荣辱与共”,使学生间的互帮互学成为常态 在评价反馈阶段,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施对学生的考核,学习小组接受考核的平均成绩就是本小组所有组员的共同成绩。教师先让一个学习小组内的学生自己推荐一名学生参加教师的考核,小组中推荐的学生往往是本小组综合方面最好的学生,这名学生的成绩往往代表了本小组的最高水平;然后,教师从小组内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作为考核对象。教师随机抽取的这名学生往往是平时学习过程中本小组学习主动性较弱或者参与程度较弱的学生,这名学生的成绩往往是本小组的最低成绩。由这两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作为本小组学生的共同成绩。学习小组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小组内的学生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参考的两名学生的成绩,小组内必须形成一个团队。学习小组内考核成绩的“荣辱与共”将学习小组内的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学生间形成“你帮我,我帮你”的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
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学习小组内的每一名学生(包括小组长在内)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多次合作与磨合,均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自信心,同时也能通过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改进和努力的方向,积极地在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向小组内其他组员学习,在与其他学生共同生活中逐渐改进自己的不足,形成“人人皆为我师”的良好风气。学习小组内的协作使学生与本学习小组内其他组员、其他学习小组成员、班级所有成员之间都有相互协作学习的机会,集独学、对学、群学等学习方式于一体的“多向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近年来,通过国家持续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和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各院校的教学硬件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与专业水平等。其中,教师专业水平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合作型学习是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二者很好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既适合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使学生个体在学习的同时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能在学习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感受企业生产环节及工作氛围,又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团队意识等社会能力。
各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在合作型学习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效,各院校各专业的做法均有值得借鉴之处,大家对教学组织包括合作型学习的探讨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结合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特点,对合作型学习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实践,对合作型学习的探索还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1]余陈乙.论合作型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10(5).
[2]苏文木.论合作学习理论模型[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9).
[3]谢彬.合作学习的特点及运用[R]//湖北夷陵中学课改公开课上的总结性报告.2009.
[4]王玮.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合作型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5]许朝洲.“合作型学习”教学模式在高职篮球课中的实验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