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颖 张青
[摘要] 目的 探讨空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卫生服务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采用面对面式问卷调查法,研究空巢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果 社会支持评估量表得分中,空巢组为(28.43±0.65)分,非空巢组为(35.64±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自评量表得分中,空巢组的抑郁得分为(2.25±0.62)分,焦虑得分为(2.31±0.55)分;非空巢组的抑郁得分为(1.72±0.38)分,焦虑得分为(1.83±0.5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空巢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同时空巢老人的支持系统有一定的缺陷性。
[关键词] 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142-03
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或无子女的老年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家庭近10年来呈快速上升的趋势,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1]。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空巢老人这个日渐庞大的特殊群体也逐渐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空巢老年人口保健问题将成为我国未来公共卫生工作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关注和研究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探讨空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卫生服务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金盏地区5个行政村年龄>60岁的户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空巢组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暴露时间选为空巢时间≥3个月,年龄>60周岁的老年人。空巢组共得到有效问卷48份。非空巢组指至少有1名子女同住,年龄>60周岁的老年人,得到有效问卷146份。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60岁;②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正常。
1.3 排除标准
①告知研究目的不愿合作者;②言语交流有困难者;③伴有严重躯体疾病或身体极度虚弱无法接受调查者;④其他不适合完成研究的人员。
1.4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法,入户及集中调查,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以统一的指导语进行指导。问卷由调查员以中性无暗示、无偏向的方式逐项读给被调查者,让其理解之后自行回答,并由调查员填写,问卷当场收回。
1.5 研究工具
自编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子女关系等),暴露情况(空巢时间、子女探望频率、与子女主要交流方式、交流时间长短、对子女的依赖程度等)。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是由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度。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条目计分方法。①第1~4条,第8~10条:每条只选1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②第5条:分A、B、C、D四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③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其中,总分即10个条目评分之和;客观支持分即第2、6、7条评分之和;主观支持分即第1、3、4、5条评分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即第8、9、10条评分之和。
症状自评量表:此量表在国内被广泛使用,信度和效度较高,用于测量心理健康水平,共10个因子,90个条目,采用1~5的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数据库录入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空巢组老人共48例,平均年龄(67.3±3.5)岁,其中,男性25例(占52.1%),女性23例(占47.9%)。非空巢组老人共146例,平均年龄(66.9±3.8)岁,其中,男性75例(占51.4.%),女性71例(占48.6%)。空巢组和非空巢组老人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程度者分别为36例(占75.0%)和92例(占63.0%);在健康状况方面,未生病者分别为37例(占77.1%)及123例(占84.2%);职业中农民分别为41例(占85.4%)、133例(占91.1%)(表1)。
2.2 两组老年人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的比较
空巢组与非空巢组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等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空巢组的抑郁评分为(2.25±0.62)分,焦虑评分为(2.31±0.55)分,非空巢组的抑郁评分为(1.72±0.38)分,焦虑评分为(1.83±0.5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空巢组和非空巢组的社会支持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巢组老人的支持系统明显不如非空巢老人。同时在症状自评量表中的评分中,空巢组和非空巢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饶顺曾等[2]发现,子女的访问与老年人的焦虑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丁守銮等[3]的研究也表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焦虑发病率显著低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以上结果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说明空巢组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空巢环境造成的[4]。
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空巢老人都集中于农民家庭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农民家庭子女接受教育较少,难以通过学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多都会选择外出打工以谋生,这就使得家庭中年轻人都不在家里,让老人独自在家,造成空巢现象;②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出,导致现在农村老龄化、高龄化现象越发突出,使得家庭子女数量相对较少,老年人数量增加,自然导致了老人空巢现象的出现[5];③子女的不孝顺现象也是造成老人空巢现象的重要原因,在许多农村家庭里,子女成婚后大都只看重自己的生活,而忽视了家里父母的生活状况,导致老人独自生活在旧屋里,再加上自己不愿意赡养自己的父母,造成空巢现象[6]。
随着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加,但相应的解决方案却仍没有明确,导致较多问题出现:①经济供给跟不上现代生活水平,虽然老年人在生活消费方面并没有年轻人高,但是要保证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仍然需要一定的经济补贴;②对老年人的医疗照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没有做到全面提高空巢老人的医疗水平;③在生活照顾上,老年人缺乏正式的生活照顾体系,导致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全面的提高;④空巢老人的生活比较孤独,与外界的接触较少,使得老年人在精神生活上比较空虚,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7]。本调查显示,社会支持系统越好,老年人的抑郁和焦虑水平越低,社会支持水平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8]。
为了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建立救助机构,在物质、文化和社会等层面保障老年人权益,解决好空巢老人的问题。②大力倡导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开展敬老、爱老、助老、养老的传统养德教育,营造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③多种方式强化农村养老工作: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大力倡导“孝”文化,子女多的空巢老人,通过家庭协商最好留一位在老人身边,或轮流照料老人;强化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包括生活照料系列、医疗保健系列、精神慰藉系列、文体活动系列和法律服务系列;办好农村养老专业机构[9]。国家及其子女各提供部分资金,让农村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在敬老院、养老院安度晚年。④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空巢老人的文化生活。⑤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老人提高积极的心理防御能力,保持心理平衡[10-11]。
[参考文献]
[1] 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05-407.
[2] 饶顺曾,陈碧霞,周治荣,等.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2,14(2):77-79.
[3] 丁守銮,胡平,崔才三,等.老年焦虑情绪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8,4(1):8-9.
[4] 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18-122.
[5] 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等.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3):294-296.
[6] 杭荣华,肖国华,宋湘勤,等.社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28(4):304-307.
[7] 王艳坤.直面空巢家庭,关注寂寞老人[J].决策探索,2006,(2):81-82.
[8] 赵黑.关注空巢:老年医学专家支招[J].家庭医药,2004,(2):4-7.
[9] 贾守梅,时玉清,周洁,等.上海市社区空巢老人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7,21(12):3224-3226.
[10] 习森,张伟伟,高风伶,等.北京某农村地区老年人基本状况调查和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54-156.
[11] 张子华,汪长生.90岁以上健康老人现状调查及养生启示[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94-95.
(收稿日期:2013-12-09 本文编辑:袁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