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14-03-24 05:40王双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10期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圈协同

◎ 文/王双

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 文/王双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区和渤海新区、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的形成,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成为沿海省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引擎,未来将有可能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若仅以严格地域界限,即三省两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来划定环渤海经济圈的范围,截至2012年底,该区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4%和总人口的18.3%,GDP总量约占全国的25.5%,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发挥环渤海经济圈海洋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内部海洋经济合作与联系,提升圈内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并辐射带动腹地经济发展,不仅成为推动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协同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更成为关系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表 环渤海经济圈海洋资源禀赋状况

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1.海洋资源禀赋

环渤海经济圈海洋资源丰富,港址资源、盐田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沿海后备土地资源在全国沿海经济圈中优势明显,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见表)。

2.海洋经济总量

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12年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为18078亿元,而2013年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增长至19734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3%,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规模最大的经济圈,显示出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的强劲实力和巨大的规模效益。

3.海洋经济结构

从环渤海经济圈各地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偏低,除辽宁外,其他地区比重逐年减低,降幅最明显的河北从2006年的47%降至2011年的40%,显示出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结构的第二产业主导态势。

4.海洋科技能力

以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数来衡量海洋科技能力,可以看出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科技能力较强,尤其是山东和天津的海洋科技人员数量较多。而辽宁增长较快,2006年辽宁仅为493人,2011年增加到2118人,5年间增长3倍多,增长势头迅猛。

5.综合配套能力

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综合配套能力主要体现在地区经济总量、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人口集聚能力、金融支持功能以及地方财政能力等多个方面,从以上指标来看,环渤海经济圈由于拥有两个直辖市,其区域核心辐射带动作用较强,使环渤海经济圈综合配套能力表现良好。2012年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达到519470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25.4%,说明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实力在全国的地位以及规模效应作用显著,显示出较强的海洋经济综合配套服务基础。

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路径设计

1.必要性

(1)从资源结构看,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地区海洋资源结构类似,主要是油气资源及渔业资源优势明显,且拥有40多个港口,是国内最为密集的港口群。圈内各地海洋经济比较优势各具特色,天津油气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海盐生产能力也名列前茅。山东渔业资源居全国首位,海洋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的50%以上,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河北海岸线也较长,港址资源、盐田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沿海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海洋渔业资源和港口具有较强实力,且在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辽宁岛屿众多,近海水域面积广大,海洋矿产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丰富,船舶修造业、盐业和海洋化工业增长迅速,造船能力和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2)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均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由于地理位置的毗邻性和海洋生态单元的同一性使得这些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某些共性,表现为∶海洋经济具有一定的规模,海洋产业高级化程度相似,海洋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海洋科技潜力较好,海洋环境保护投入较大等,在此基础上,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将更有利于提高圈内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延伸海洋经济产业链条,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层次。

(3)从区域均衡发展看,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天津、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较好,而辽宁、河北海洋经济发展相比较为滞后,因此利用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地理优势和经济联系能够推动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圈内沿海各地的海洋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海洋经济均衡增长。

2.可行性

(1)从经济联系看,环渤海经济圈内主要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为密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京津冀为中心,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副中心的区域核心区,核心区内部经济合作较多,生产要素流动较为频繁,凭借区位和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环渤海经济圈内部具有良好的资源整合和调配基础。

(2)从制度层面看,环渤海经济圈内已有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等较高层次的区域协调组织,且拥有国家级的区域规划,有利于政策措施的交流协调及操作落实。

3.协同发展的路径设计

(1)基本构想。以地域联系为依托形成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的运输和物流通道,以经济协作为前提实现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目标,以发展规划为基础合理配置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各地与腹地海洋资源及配套服务资源,以政策落实为结果推动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区域海洋发展的合作和对外交流。

(2)最终目标。形成“点-线-面”的阶梯式圈内逐级发展路径∶其中,第一阶梯地区为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渤海新区,第二阶梯地区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第三阶梯地区为辽东湾沿岸城市,第四阶梯地区为广大腹地。

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探索海洋经济协调机制,形成协同发展共识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产业高级化程度总体偏低,海洋产业结构趋同,缺少发展“龙头”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优化圈内海洋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区域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能够为其他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1)建立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的顶层领导机制,理顺区域海洋管理体制。在加强区域海洋经济运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协同发展目标和措施,推进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具体方案。组织区域内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确保协同发展在机构层面顺利推进。

(2)在组织保障的情况下,环渤海经济圈可以探索编制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海洋产业体系协同发展规划等,并建立发展海洋经济专项资金,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2.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深化海洋综合管理

根据环渤海经济圈各地海洋自然条件和海洋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功能互补、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的原则,对环渤海经济圈各地海洋经济发展按照资源效益进行集中布局,着力强化各地海洋经济重点核心区的地位,积极构建环渤海沿海蓝色产业发展带和海洋综合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带,打造一批各具特点的海洋制造业基地、临港经济集聚区域、港城互动主体区域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海洋经济产业集聚和科技聚合发展带,重点聚焦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利用、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进形成资源优化配置、适度合理竞争的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

3.严格限制区域海洋资源开发和使用,提升海域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1)严格环渤海地区近海围填海管理,严控占用自然岸线,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和使用监管,大力保护重要海洋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建立健全海域海岛海岸带的整治修复项目库,强化用海工程建设项目监管,保障海洋资源有序开发使用。

(2)以增强海洋环境综合管控能力为目标,严格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核准,健全、规范、细化环境影响评价评审核准制度,推进海洋工程环境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和程序,实施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全程监管,减少用海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加强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监测机构和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环渤海地区省市县全覆盖在线视频监视和预警预报,对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和重点海域实施动态跟踪监视监测,定期联合评价海洋环境质量,及时向用海单位和社会通报监测结果。

4.加大海洋科技创新合作和支撑力度,以科技提升海洋发展层次

(1)推进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相关企业间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企业合作研发中心建设,组织开展重大联合科技攻关,解决制约海洋产业升级的前沿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2)充分利用环渤海经济圈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发能力,通过科技孵化等支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合作体系,促进环渤海经济圈海洋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

(3)加强国内外海洋人才和技术引进,组织海洋科技人才开展系统互换培训和联合深度考察,学习先进的海洋技术和管理经验。

(4)建立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科技交流机制,拓展国际海洋领域交流渠道,积极引进国际海洋资料中心、国际海洋学院等组织机构。

5.探索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框架,加强海洋保护

《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于今年2月正式发布实施,标志着河北省正式对海洋生态红线区进行制度化管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严格。借鉴此思路,环渤海经济圈各地应探索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并会同设定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框架。将海洋环境划分成不同的保护层次,有效协调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建立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考核机制,形成社会监督和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1)设计海洋经济协同发展分阶段目标考核标准,落实具体的任务及措施,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将协同发展工作目标和任务纳入涉海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领导班子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健全和完善海洋经济协同发展评估系统。

(2)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传播媒介,全面报道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进展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强化舆论引导,营造合力推动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编辑: 张涵

猜你喜欢
环渤海经济圈协同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基于能源足迹的环渤海可持续发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