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海 李 柱 杜启贵
据《郭静墓志》解析刘武周国号之谜
高 海 李 柱 杜启贵
刘武周在马邑建国称帝,本来应有国号和年号,但所有历史文献中,只记年号“天兴”,而未载国号。刘武周建国有无国号成千古之谜。现今,在刘武周家乡朔州市朔城区西南《郭静墓志》出土,这一谜团才被解开。
郭静墓志 刘武周 大汉 天兴
历代凡建国称帝者,均有国号,几乎无一例外。刘武周于隋大业十三年(617)起义后,在其籍马邑(今朔州市朔城区古城)建国称帝,本来应有国号和年号,为什么史书中只记载刘武周的年号“天兴”,而未记载国号呢?
原来《新唐书》和《旧唐书》,其依据均是唐初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大雅(山西祁县人)是李渊的记室(相当于秘书),他站在唐朝的立场上,认为刘武周是敌人,是“贼帅”,当然要尽量贬低。记载中只有年号,未载国号,应不是疏忽,而是有意贬低加以抹杀的。故此,历史资料中找不到刘武周国号,刘武周有无国号成为千古之谜,直至现今在刘武周家乡朔州市朔城区西南《郭静墓志》的出土,谜团当被解开。
近年来,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当地考古专家随同国家和省里的考古队几经考古发掘,结合全国的几次文物普查资料,证实今朔城区老城只是秦代马邑县和北齐朔州城的东南一隅。在秦马邑和北齐朔州的四周,发现了战国迄今的墓葬无数,出土唐代墓志就近20方,其中就有《郭静墓志》。
2011年春,在马邑古城西南方向1.5公里处建筑工地,出土初唐墓志一方。古董商发现时志盖已失,但墓志保存完好,现为朔城区私人藏品。墓志拓片由朔城区三晋文化研究会征得。
墓志青石质,正方形,边长47厘米,厚11厘米。志文楷书,竖刻17行,满行17字,凡282字,其中异体不规范者48字。志首刻“大汉故上开府仪同三司郭君墓志”(以下称《郭静墓志》)。志文略述志主人郭静五代人所任官职及行事,无书丹、刻石人。其书法宗法魏碑,然已有唐楷笔意,结构严谨,章法工稳,刻工亦称精到。现将全文释为简体字并标点抄录如下:
大汉故上开府仪同三司郭君墓志公讳静,字真洪,太原文水人也。秉德经哲,弘教周王;直道正辞,敦风汉代。承家于郭,因而命氏。曾祖珍,并州刺史。祖度,西河太守。西河分竹,既同吴起;并州牧民,无惭郭伋。父檦,本郡功曹,养素丘园,从乡里。公幼禀廷训,世载家风,孝实天经,言为士则。加以气雄漠北,勇冠三军;多才多艺,立功立事。大汉应运,以德命官,授上开府仪同三司,用彰勋迹。而年龄已暮,遘疾弥留。天兴四年六月五日薨于私第,春秋七十有四。其世子士文,位极人臣,功被夷夏。号慕哀毁,攀援靡及。即以其月十七日葬于朔州西南三里高原胜地。其铭曰:
王者师臣,虢叔其人。林宗標榜,克赞彝伦。
西河出守,并州牧民。吏不敢犯,政若有神。
德唯世载,人实英威。逝川既往,魂兮不归。
坟荒草宿,树拱风飞。哀哀嗣子,疑慕何追。
附:拓片
1.“朔州西南三里高原胜地”浅析。
刘武周于隋大业十三年(617)二月初七,杀马邑郡太守王仁恭起事,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就于当年在马邑称帝,直至唐武德三年(620)失败,投奔突厥后被杀身死。期间之马邑,是隋之马邑郡郡治,刘武周之国都。墓志中为什么称“朔州西南三里”呢?
原来,秦代筑马邑城后,北齐在马邑城旧址上建为朔州,城垣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1600米,面积2.88平方公里,俗称古城。北周设为朔州总管府,直至隋大业元年(605)废朔州总管府,大业二年(606)改朔州为代郡,大业三年(607)又改为马邑郡。唐武德元年(618),下令改郡为州。其时,马邑郡在刘武周控制下,虽未改为朔州。但当时依惯称,仍为朔州。刘武周之皇城即今朔州古城,城西南之高原胜地,即是皇城外的理想墓地。
2.“大汉”浅析。
墓志之首冠以“大汉”,然而两汉建国并未发现称“大”。目前所见墓志称某某大朝者,似始于北朝魏早期之“大代”,后称“大魏”。此风一开,历朝因之,大齐、大周、大隋、大唐、大宋、大辽……直至大清。波及邻国,直至今日之大韩民国、大日本国等。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国一度称汉,史称前赵;巴氐人李雄于304年与刘渊同时建国称汉,存在了40余年,今称成汉。这两个汉朝当时是否称“大”,不得而知。《郭静墓志》书法已是隋唐风格,较十六国时期进步,显然要晚于这一时间段。
刘字作为姓氏,战国古文作“镏”,秦汉以来成了从卯、金、刀之“劉”,明代铜铁器上的铭文已俗化作“刘”,1958年即据此简化。据说刘姓的先祖是陶唐之子刘累,学训龙术以事孔甲,为御龙氏之宗子族孙。支分派别,散处海内,不可胜记。两汉以来成为人数众多的大姓,故姓出彭城、沛县、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琅琊、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二十五望。
刘武周祖籍景城县,故城在今河北省沧州市西南30公里,距河间、中山较近,其郡望或许与此两地有关。其父刘匡迁居马邑生武周,遂为马邑人。刘姓之人称帝建国者,其国号往往均宗“汉”,墓志中所载“大汉”为刘武周国号是合乎情义的。
3.“天兴”浅析。
两汉之后,“皇叔”刘备建蜀汉。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共建5个汉朝,除成汉李姓外,创建者都姓刘。但均无“天兴”建元,刻于“大汉”天兴四年的《郭静墓志》显然不属于以上诸汉,其书法风格也从侧面给以佐证。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二月初七,任马邑鹰扬校尉的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起事,聚兵万余人。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刘武周主动派人去和北方的突厥联络通好。
马邑郡东南是雁门郡(治所在今代县),隋雁门郡丞陈孝意得知刘武周起事,就与虎贲郎将王智辩统兵北上,进攻桑干镇(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适值突厥到来,刘武周与突厥联兵反击,杀智辩,隋师大败。陈孝意逃回雁门,被部下杀死。雁门郡亦归刘武周所有。
当年三月,刘武周乘胜移兵西南,袭破楼烦郡(今静乐县),夺取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获隋宫人(宫女们),以赂突厥始毕可汗,始毕以马报之。于是武周兵马益振。接着,武周军又北上,攻破定襄郡(治所在大利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乡古城)。突厥始毕可汗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
刘武周马上返回马邑,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就于当年(617)在马邑(今朔城区)称帝。史书中未载国号,只载年号“天兴”。以妻沮氏为皇后,任命妹婿马邑人苑君璋为内史令,卫士马邑人杨伏念为尚书左仆射(类似宰相)。刘武周的国家政权组织正式建立了起来。
天兴三年,亦武德二年(619)四月,刘武周大军与突厥援军结队南下,与李唐争天下。
刘武周控制了全山西之后,唐武德三年(620)(即刘武周天兴四年)四月,秦王(李世民)大破宋金刚于介州,金刚与刘武周俱奔突厥,总管尉迟敬德、寻相以介州降。郭静“天兴四年六月五日薨于私第”,其时天兴年号已名存实亡。七月,“突厥杀刘武周于白道”,定杨可汗亦不复存在。郭静死后12日即草草下葬,应是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398年改元天兴,凡6年,《郭静墓志》书法风格较这一时期进步,显然要晚于北魏。五代十国时期,于阗李圣天于950年改元天兴,凡14年。其国远在今新疆境内,疆域未及朔州。此后金哀宗于1232年四月改元天兴,1234年一月即亡,并无天兴四年。况且宋辽金时期墓志无论从志石形制、志文内容、书刻风格都与《郭静墓志》大异其趣。由此可知《郭静墓志》出于刘武周起事故地朔州,郭静薨亡之年只能是刘武周所建之天兴四年,那么墓志所称之“大汉”也应是刘武周所建之国号。国号和年号对应起来,进一步证明“大汉”是刘武周国号。刘武周建国称汉,与刘备、刘渊用意一样都是冒认祖宗,附会炎刘,以示正统的做法,“大汉”是最佳选择,国号加年号的象征意义应是“刘汉一统,皇天兴隆”之意。若此推论成立,《郭静墓志》的出土,无疑为隋唐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志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破解了刘武周称帝建元所立国号之谜。应引起史学界的重视。
4.郭氏五代浅析。
志主人郭静(547—620),生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五年,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隋、唐5朝,后半生在隋朝度过。其曾祖郭珍、祖父郭度均在北朝任职。其父郭标任“本郡功曹,养素丘园,从乡里。”郭静“薨于私第”,“葬于朔州西南三里高原胜地”。“丘园”“乡里”“私第”很可能就在马邑(今朔州古城)城内。
郭静“春秋七十有四”,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已是高寿。“气雄漠北,勇冠三军”可理解为他青壮年时代在隋朝对突厥的作战中“立功立事”。而不是随刘武周对李唐王朝的征战。真正在刘武周麾下立有功勋的其实是其子郭士文,“功被夷夏”可理解为在北联突厥支持刘武周、南与李世民的对抗中功勋卓著;或为刘武周的左膀右臂,受其倚重,授以要职,方可称“位极人臣”。在“大汉”朝中的地位应与宋金刚、苑君璋、杨伏念等人平分秋色。
郭静被授予“上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以德命官”“用彰勋迹”之“官”并不具体,当是虚职,多半是缘于其子之故。因为他当时“年龄已暮”,且遘疾在身。虽说曾经“勇冠三军”,但烈士暮年,空怀壮心,无论体力、精力都不可能随军作战了,所以只能“以德命官”。
隋唐墓志大多用词藻华丽的骈文写就,追述三代已成通例,占去不少篇幅。真正用于叙说志主人事迹的文字多为虚写,语焉不详。《郭静墓志》也不例外。即便如此,不足300字的短文,仍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信息。
李唐立国,后人撰写的新旧唐书也不可能将短暂的刘武周大汉朝内人物事件详细表述,一定有不少风云人物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郭静墓志》的出土使郭氏一家5代人的名讳和主要事迹重见天日,为史学家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综上所述,刘武周建国称帝前的所有汉王朝均无称过“大汉”。刘武周姓刘,宗承“大汉”有理由。在刘武周起事之地出土的“大汉”,应属于刘武周国号。“大汉”国号和“夭兴”年号对应起来,特别是和郭静薨亡时间对照起来,更能说明“大汉”是刘武周之国号。郭氏五代人的任职和墓志的形制、规格、书法内容及行文风格亦可作为佐证。故而我们认为郭静墓志中出土“大汉”应是国号,且就是刘武周在起事之地马邑建国的国号。
[1]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2]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4]资治通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5]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刘泽民.山西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7]王耀斌.朔州通史.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
[8]郭静墓志.朔州市朔城区老城西南出土.
[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高 海 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
李 柱 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二级美术师
杜启贵 朔州市朔城区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编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