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钢
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ct室 山西 045000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的应用
陈志钢
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ct室 山西 045000
目的:探讨和研究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分析我院就诊的83例患者的16排螺旋扫描以及三维重建影像结果。结果:83例患者经16排螺旋扫描以及三维重建,诊断为泌尿系结石30例,肾输尿管肿瘤21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1例,肾位置异常13例,腔静脉后输尿管8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一致。结论:将16排螺旋扫描以及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泌尿系疾病诊断时,效果可靠,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全尿路三维图像,对于疾病诊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失为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行之有效的无创影像学方法。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泌尿系
多层螺旋CT技术为临床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影像,可以在无创、安全的检查下更为清晰的观察泌尿系相关疾病结构以及功能的改变,提高了泌尿系疾病检查率和正确检查率[1]。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就诊的83例患者的16排螺旋扫描以及三维重建影像结果,并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来观察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现将具体诊断方法和相应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8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83例患者的16排螺旋CT扫描以及三维重建影像结果,其中男性53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45.3±21.4)岁,病例记录均以血尿、尿急、腰痛以及腰部不适等症状就诊,就诊后在征求患者同意后行16排螺旋CT扫描以及三维重建影像学检查。
1.2 扫描仪器和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用的16排螺旋CT其中具体参数为:120~125kV,200~250mA,矩阵512×512,视野25cm,层厚3mm,层间距5mm,螺距1.0,窗位35Hu,窗宽180Hu。重建层厚0.75mm,间距0.4mm。检查前嘱患者空腹,并进行碘过敏试验,无过敏反应方可安排进行检查,检查前30min禁止排尿。扫描时患者保持仰卧位,扫描范围自头侧向足侧,自肝脏到耻骨联合,增强扫描分为二期,增强剂选用优维显,购自先灵公司,用量为100ml,使用高压注射器经周静脉注入,注射速度为2.5-3.5ml/s,开始注射药物后延迟时间分别为30s和90s,动脉期自注射药物后的30s开始,静脉期自注射药物的90s开始,尿路造影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适当延长。
1.3 三维重建方法
将扫描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薄层结果传至主机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根据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以及表面阴影显示(SSD)技术进行全尿路成像,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所选阈值、层面和伪彩的不同进行相应旋转和剪切,最终得到不同角度、不同伪彩以及任意层面的全尿路图像[2]。
1.4 病学理检查
采用HE染色法对所有患者的穿刺和术后病理标本进行检测,免疫组化分析和组织学诊断依据2003年WHO制定病理学相关诊断标准,病理检测结果为泌尿系结石30例,肾输尿管肿瘤21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1例,肾位置异常13例,腔静脉后输尿管8例。
根据影像学检查对83例患者进行诊断,结果显示泌尿系结石30例,肾输尿管肿瘤21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1例,肾位置异常13例,腔静脉后输尿管8例,这一结果与上述病理诊断结果相一致。
2.1 泌尿系结石。本次研究中共诊断泌尿系结石患者30例,其中单纯肾结石20例,单纯输尿管结石4例,肾和输尿管结石6例。三维重建图像均能够清晰显示结石大小、形态和位置。
2.2 肾、输尿管肿瘤。本次研究中共诊断肾、输尿管肿瘤21例,三维重建影像显示其肾盏或肾盏颈部出现受压或者伸长迹象,肾盂肾盏外缘不规则,内部存在不规则的充盈和缺损。输尿管肿瘤呈现柱状改变,管腔内软组织块出现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肿瘤上方的输尿管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张,而正常侧尿路充盈状况良好,位置、形态以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均清晰可见。
2.3 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本次研究中共诊断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1例,三维重建图像能够完整显示重复畸形的肾盂和输尿管。本次研究的10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患者,其中8例为单侧,3例在输尿管中上段开始汇合,6例患者合并有肾盂和肾盏积水扩张。
2.4 肾位置异常。本次研究中共诊断肾位置异常13例,其中9例肾脏位于下腹与盆腔交界区,并且伴有肾脏扭转;4例肾脏左侧低位,动脉期成像时可显示左肾中下级的血供自左侧髂总动脉分叉处发出的肾动脉供血,差别于正常肾动脉分支处见一细小的动脉主要供应左肾上极小部分血供。
2.5 腔静脉后输尿管。本次研究中共诊断腔静脉后输尿管8例。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右侧输尿管自下腔静脉后方向下走行于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向前绕至下腔静脉右侧,下腔静脉后方输尿管以上段以及肾盂呈积水扩张,输尿管形态呈"S"状改变。
3.讨论
泌尿系疾病大多涉及到肾脏和输尿管的病变,且病变范围广,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无法涉及到每个方面,难免出现漏诊和误诊。16排螺旋CT在检查过程中采用更薄的层厚,不但扫描速度快,而且增加了采样密度,特别是三维重建图像的应用,能够明显增加所显现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增加观察角度,对于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边组织空间关系的观察更为清晰,能够提高疾病的诊断和定为水准。能够克服以往X线平片、超声、逆行造影以及普通CT等检查的局限性和缺点,真正做到安全、无创的诊断泌尿系疾病。本次研究中的83例泌尿系疾病患者在应用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不但能够清晰显示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的情况,还能反映肾脏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特别是对于泌尿系结石、狭窄、扩张、破坏、充盈缺损具有较好的显示功能,避免了由于诊断范围较广所造成的漏诊和误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经过影像学检查,83例患者确诊为泌尿系结石30例,肾输尿管肿瘤21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1例,肾位置异常13例,腔静脉后输尿管8例,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应用16排螺旋CT检查能够无创、安全、直观、立体的显示泌尿系全程,还实现了在一次检查过程中获得类似IVU和逆行造影等检查的诊断信息,通过各种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从不同角度显示泌尿系的解剖结构以及病变的空间立体位置关系,满足了泌尿系大范围、快速、薄层扫描以及高质量后处理图像的要求,技术成功率和诊断正确率均达到100%,对于泌尿系疾病诊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失为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行之有效的无创影像学方法,可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普及推广。
[1]杨培红,王健.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5):69-71.
[2]宋述永,张建敏.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统的初步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25-27.
R445.3
B
1009-6019(2014)11-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