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凤茹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沈阳 110034)
试述性格与疾病关系
索凤茹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民国时期伦理教育家王凤仪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阐明许多重病、怪病,皆由心而发,总结了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总之脾气越坏、气量越小、心情越差之人越爱得病。文中从儒释道各个角度阐明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化秉性、改习性、合天性乃治病过程。
性格;疾病;关系;化秉性;改习性;合天性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里,伴随人生的是各种各样的吉凶祸福,民国时期伦理教育家王凤仪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阐明许多重病、怪病,皆由心而发,总结了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总之脾气越坏、气量越小、心情越差之人越爱得病。普度群伦,他告诉人们: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强大生命力,在于彻底救人,揭开生命之谜而提高人的生命素质和做人的层次,真正地祛除病因,使人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和自然的关系,让人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生命的坎坷,让生活更加充实而生动活泼。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们的疾病所在原因,大都由于心理的不平衡而产生的。黄帝内经早就讲过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悲则气消,惊则气乱。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由于物质现象等各种原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在各种各样的欲望利诱下,大家不能站在自然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所以杂念纷争,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人们所看到的是宇宙发生的物质现象,而忘记了宇宙本源的存在。由于现象的存在增加了人们的欲望,而没有安详的心态,所以一个欲望完成之后,新的欲望又随后产生,本源是依现象的显现而存在,而现象是依本源的存在而展示。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里,大都不能站在自然的角度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由于是站在自我的观点,所以看到的是平面空间,而不是立体空间。为此活得又苦又累,使人的心神很不安宁,在身体上是疾病,在事业上是失败的,即使事有所成到头得到的平衡也是一身病。这时人们就产生了另一种心态,有认为倒霉的、有怨恨的、有觉得生活不公平的,恰恰他们没有看到他们在做某一种事情时的心态,人们在做某种事情时,大都是带着欲望,不平静的心理去做的,所以得到的结果往往都是不尽人意。而由于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心愿也会造成一种疾病。在旧社会由于人们为吃穿而忧虑,为找不到工作而担心,终日惶惶不安,所以得肺痨的特别多,再就是"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大兵、大灾过后往往容易得瘟疫,这也是大家都有同一个观点,为此而着急、担心、害怕。所以说:疾病是由于人们不平衡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这样心里不平衡将会给人们导致一场又一场灾难。
六祖慧能说:"佛性不分东西南北,个个圆满,人人俱足。"又说:"我有一物没大没小,没头没尾,用、既了了分明。"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是自然现象,是道体的显现,而人们正在被此现象而迷惑,本末倒置地研究现象,不去探讨其产生现象的本源。人们得病的主要原因是受人们自己的意念和观点的作用而造成的,气血不通畅的原因就是受自己的观点、逻辑、思维的制约。行善的受好的驱使一味的做好事,作恶的也同样受贪欲的驱使而贪多无厌去做坏事,受领袖欲的驱使而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去争取领导的阶梯。
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向往本身没有错,做好事、做善事也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去做,是心安理得地去做,还是抱有欲望地去做。抱有欲望地去做往往是一颗红心一手准备,而安中守正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成功了无所谓亢奋高兴,失败了也无所谓悲观失望,所以说一颗红心一手准备的结果是病,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是心安理得,它的气血是平和的。所以说心平气和地去干任何事情它的成功率就高,就少得病。这正是道家所贯穿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有欲观其徼,无欲观其妙。为此病的所在向人们提示了一个问题。之所以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疾病就是受我见的观点驱使,我见就是私心杂念的作用。慧能曾说:"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儒家曾讲:"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由此看来人无私才能无畏,只要有私心就不得安宁,私心杂念就是人类生存的大敌,它可以使社会不安宁造成人们心里的恶性循环,必然导致人与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由于自然的作用而产生的,她的本源是自然力,也就是道家讲的道。那么提示人们的一个问题是来源于自然的人,怎样才能合于自然,人们由于后天识神的作用,尤其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不禁使人们眼花缭乱,欲望迭起,不是像来时那样纯朴无暇,纯洁的心灵蒙上了层层污垢,而导致种种病魔。道家讲的返朴归真是让人们返朴到刚出生时的心态,朴是未经雕琢过的木头。朴的心态就是没有分别心,也就是自然纯朴的自然心。由此看来人得病和事业的不成功,均是由心的作用而导致,可想而知人的健康和事业的成败和我们的心态是紧密相连的。观点,是受心力驱使这才是本源、才是因。所以说心性的不平必然导致疾病的后果。为此人要想活的充实就必须改变心态,如不改变心态自己的气血就不能循规矩地,按照自然给予人们的正常路线运行,那么他们的病再复发肯定是在所难免的。所谓佛家讲的,参透禅机;道家讲的了悟本性,就是指的让人们觉悟不要迷茫于现象。本末倒置地去苛求任何事情。因为人是应自然而生的,是自然的产物,那么他们的思想、行为、意识、规范就必然要合于自然,否则其后果就是被自然力用各种形式所淘汰。
道家讲:人心应合于道心。王凤仪老先生讲:化秉性,改习性,合天性。人们在生活中长期以来都是用自我的观点去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物,而一种观点,一种个性,往往制约着人们一生的吉、凶、祸、福。很多疾病和性格特点关系有一定规律性,如:患糖尿病的人往往有自己的三种观点,1)咱不能让别人瞧不起。这样的人在处理问题上往往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满足自己虚荣心里而大量付出。2)咱不能占人家的便宜。所以说别人给他一点好处,他便时时惦记着还人更多的好处。3)咱不能让人家说出咱不好来,为此他总是用自己以为的好心来满足别人,而不看是不是需要。大量的付出而造成三多一少的症状,所以得此病,这是对此类病人的一种平衡。让他们收一收付出的心理,抓住生活的火候,如果对方也是此类人的话,那么自然力也会找一个机缘,给相互造成一种矛盾而制约相互之间的付出。所谓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的俗语就是制约双方好的付出,同时也是制约疾病的发生,因为阳极必生阴,是各种事物发展的极化现象。所以说得此病的人实际上是自然对他们的一种成全,在点化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应有个火候,付出过了就用多和少来平衡,而此类人不能有所觉悟,总觉得付出是对的,等到没有力量付出时也就被自然所淘汰。付出的本身没错没对,而是需不需要,如需要应坦然的,心平气和地付出,也不要以后那个好的付出,这才是火候。所以要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不能坦然或不能心平气和。这主要是受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理的制约,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人,没想到一个好人需要多少坏人在成全他。
人们在生活中一个是盼,一个是怕,对好事往往过于盼望,对坏事往往过于怕。很多供佛的人大都在保佑自己的家庭生意兴隆,儿女身体健康子孙多福。如果佛真的保佑了您,那么佛不就有私心了吗?因为佛普渡的是众生,如果保佑了一家人,那么灾难又给谁呢?所以佛经上讲:心既是佛,佛既是心,并未离自己二字。悟真篇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似灵山塔下修。"实际上灵山指的就是心性,所以佛经又云:"圣人修心不修佛,愚人修佛不修心。圣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在生活中好事不是盼的,坏事不是怕的,这是事物发展进程中而相互平衡的自然现象。如果人们心安理得地自然地去做任何事情,就会活得轻松自在。心经里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就是照自己的心性是不是被欲望驱使而动乱纷纷,所以要用觉悟的智慧利剑去斩断烦恼,如果对色、受、想、行、识都没有分别心而如如不动,才是金刚不坏之身,心动了就证明还有残留信息,就必须找到残留信息是由什么引起的,是由自己什么理制约的。道德经里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大千世界是平衡的世界,有好就有坏,有成就有败,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这就是自然界里相互平衡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对生活应该是追求,而不是苛求,对事业是希望,而不是欲望,人活得才能洒脱自如。
先哲们曾说过:人生是一场戏。而人们现在都在进入戏的角色,更多的人是全身心的投入,所以活得很苦很累。就像红楼梦里的各种角色,有为功名而倒霉的,有为金银而献身的,有为色情而入魔的,有为儿孙而担忧怕给自己不争气的。到都来才觉得人生是一场梦,一切都是空的,因为来是赤条条,走亦然是赤条条。有过大病的同仁们都有过同样的感受,在有病时好像灾难已将灭顶,有些人能把欲望放下,放的越彻底而病好的就越快。但是一旦病情有所好转,就立刻涌起新的欲望,要当人杰的设计着如何奋斗,要挣大钱的算计着如何运用技巧,枉费心机地去盘算为个人争得功名利禄。他们在病时是觉悟的,所以病情也有所好转或痊愈,当病情有所转机时,他们又驾驭不了自己的心神,从而导致了疾病的再度复发,很多病的复发就是由此而产生的。那么人们如悟到了自身的这种弱点就必须改过,因为改过才是德,有德才能行,才能合于道。道,是体是本源;德,为用是现象。坛经也讲:"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病并不可怕,怕的是不觉悟,不改过。坛经讲:"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实际上在告诫人们根本治病的办法是自己平衡心态,由于人心未救到头来病的复发性很大,尤其慢性病,好的越慢心就越不平,心越不平导致的结果是好的越慢。坛经讲:"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忏悔是反参过去的因,而找到病的始,那么病也就不难除掉了。这才叫正本清源,源头没有污垢了才能显现出朗朗无私的清洁心,就像莲花那样洁白无瑕,出污泥而不染。也就像六祖慧能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才是大光明的境界。为此要想证明和得到此心,我们每一个人就应该从平常做起要把原本如如不动之心保持得向水一样的平,没有波峰,也没有波谷,因为波峰波谷就是烦恼,是俗缘浊事在侵蚀着我们那颗安宁的心,所以波峰和波谷显现的越激烈也就是心性越不平和,越预示着大的吉、凶、祸、福的到来,就越使人心支离破碎。如果我们的心境越平才能保持的越久、越长、越远。所以心不平时就马上要找出它的原因所在,是否出之于自己的观点反观内照,找出为何所动是哪种残留信息,才使人不由自主,心神不安分守己的。如果人心能始终保持这种心态的话,我想对于个人、家庭、单位、社会、国家都是一个正作用,那么人人都反其道而行之的话,将是一种恶性循环,对于家庭、社会、国家将预示着大的灾难。古人讲: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此语讲的是国正必先正其君臣,他们必须清心寡欲,国家才能相安,天心才能顺应,让他们以百姓为四肢百骸,这样民就能以纯朴之心,以最少的欲望,最佳的精神状态去建设国家,心平气和地早起劳作而休养生息,由于国家天和气顺,自然相安,国家就必然兴旺发达。
[1]王凤仪(讲述).《王凤仪性理讲病录》[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2]王元五.《家和万事兴》[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3]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老子.《道德经》[M].三秦出版社,2008
[5]《金刚经心经坛经》[M].中华书局,2007
R39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