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胤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和有效引导
□吕红胤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准确把握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并做好积极有效的引导,是切实做好高校舆情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鉴于高校网络舆论具有互动引导性、前沿包容性、易感可塑性、快速广覆性、载体多样性等主要特征,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论需坚持思想主导、及时有效、前瞻预判、协同聚合等原则,还要从内容、阵地、渠道、队伍和联动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充分把握高校舆论的主导权、话语权,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校网络舆论;主要特征;引导原则;有效措施
高校网络舆论客观地反映着高校师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准确把握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并做好积极有效的引导,是切实做好高校舆情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力图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师生的特点和工作实践,从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入手,在分析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思路和有效途径。
高校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思想动态和高校舆情的“晴雨表”,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关注点,除具有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外,更呈现出互动引导性、前沿包容性、易感可塑性、快速广覆性、载体多样性等特点[1]。
(一)互动引导性
网络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空间,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下,每一个使用者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地互动和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网络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等在网络平台上产生新的意见表达,网络主体的参与或围观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着网络舆论内容,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发展和变化。正面的引导和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以及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会给大家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判断带来一定程度影响,从根本上讲,影响着高校的育人环境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准确把握网络舆论动态,广泛深入参与网络互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好积极有效的引导。
(二)前沿包容性
高校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阵地,汇集了大批年轻而高知的群体,他们思想和视野具有开放性和多维性,在网络环境下他们更多地关注意识形态和社会建设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讨论科技、学术和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讨论教育、文化等领域的重点话题,从而使得高校网络平台成为各种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高校网络舆论成为高校思想状况的“晴雨表”。鉴于高校网络主体思想比较活跃,讨论话题比较广泛,高校网络管理比较灵活自主,再加上网络本身的开放性、隐匿性,高校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各种话题在这里展开热烈讨论,各种思想在这里展开激烈碰撞,各种观点在这里自主表达,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大家在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的碰撞和交锋过程中始终把握方向,守住底线。
(三)易感可塑性
高校网络舆论往往容易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而且他们的关注状况和意见观点往往容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一些网络事件中,很容易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支持某个观点,反应比较敏感迅速,观点也比较鲜明。再加上他们对网络比较熟悉,而且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他们的一些言语和行为往往会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甚至有一部分人很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或者主要支持者。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虽然年纪较轻,网上行为比较感性,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等很快得到大幅提升,普遍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他们在网上的一些过激言行,经过教育引导和帮助提醒很快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切实加以调整和改进。
(四)快速广覆性
基于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快捷性、高校网络舆论的包容性和易感性,高校网络舆论会快速而广泛地传递。大家接受或者反对一个网络观点,会明确的进行表达,并以急剧的速度和广度向外传播;大家的好奇、围观和恶搞心理很强,往往会引起更多同学的参与,把一些事件不断进行议论和炒作。一些有代表性的帖子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很快扩散开,从而产生较大影响甚至轰动。这就要求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从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紧急应对、各方联动、跟踪反馈等方面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努力做到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监测。
(五)载体多样性
网络技术的每一次发展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了更新的平台和手段,网络信息的每一次传播都依托于一定的网络技术和不同形式的网络平台,不同的网络平台和网络途径传播对象、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存在不同,关注、跟踪和可控的难度也不一样。从传播方式看,有电子邮件、QQ群、BBS、微博、微信、贴吧等;从传播形式看,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从语言风格看,有淘宝体、元芳体、凡客体等;从硬件设备来看,有电脑、手机及其他终端设备。这不仅为高校网络舆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撑,更对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确保舆论引导的思想主导有力,及时有效到位,前瞻预判准确,协同聚合明显,从而有效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一)思想主导原则
鉴于高效网络舆论引导一定坚持正面引导的根本原则,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武装师生思想。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3];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认同和践行[4];要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结合教育思想引导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学生讨论的焦点问题,引导高校网络舆论。
(二)及时有效原则
针对高校网络舆论的易感性强,传播迅速,影响面和覆盖面大,引导一定要及时有效,要从时间的选择、时机的把握、对象的筛选、关注的重点及内容的设计方面切实做到准确把握现状,迅速采取措施。要全面关注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准确把握舆情的状况和走向;要坚持内容丰富和形式灵活相结合,增强舆论吸引力和说服力;要坚持学生的兴趣特点与关注重点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坚持网上网下与协作联动相结合,增强聚合力和推进力。
(三)前瞻预判原则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前瞻预判的准确和及时,这就需要做到关口前移、把控有力、分析准确、预警有效。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和处置,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研判和预防,将其控制在萌芽阶段。要以教育和传播等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论发生、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要以突发事件为案例,认真总结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经验;要以舆情监控为重点,准确把握有关网络舆情的现状和走向;要以可控可为为目标,建立和完善高校网络舆论预警机制。
(四)协同聚合原则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涉及面宽、牵涉面广,引导工作难度大,一旦工作不到位或者有缺位,就会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些重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其产生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其意见表达在不同的空间和平台、以不同的身份和方式进行,要进行有效引导需要多个系统、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多种方式、多个渠道同时发力才能实现。要坚持系统推进、分工合作,努力健全网络舆情引导的校内协作机制;要坚持面向全体、突出重点,完善网上网下的互动合作机制;要坚持资源共享、集体攻关,构建校内校外的联动机制;要坚持互助互补、共建共享,努力形成有关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技术人员、辅导员、学生骨干等之间的交流反馈机制。
要切实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必须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其中内容是重点,阵地是基础,互动是关键,队伍是保障,联动是合力。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拓展内容、丰富形式,增加网络舆论引导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高校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思想,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的体系、架构,尤其是表现的方式、载体,努力增强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5]。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广泛性,要将网络素养、网络道德、网络法制等纳入教学内容,要积极运用网络手段和网络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整合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6];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通过网上网下结合开展党团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一些主题教育和专项活动,打造和形成一批特色和品牌活动;根据教育的内容和进程,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设计一些重点内容,组织一批名篇名作,开发一些网络文化产品。
(二)要守土有责、有所作为,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各种网络阵地是网络舆论的承载体和生存空间,更是网络舆论引导的主战场,我们一定要按照守土有责、有所作为的原则将各类网站网页建设好,将QQ、人人网等网络空间关注到,要积极面对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带来的新媒体挑战。这是掌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的重要基础。高校在用好人民网、新华网等校外一些主流网络媒体资源的基础上,要重视网络平台基础设施、激励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专题网站,建设一批品牌栏目,培养一批网络名编名人,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弘扬主旋律,增强认同度,扩大覆盖面。要通过适当方式,关注到校外的公共空间和一些个人空间,并主动建立学生感兴趣、与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平台,如新生QQ群、就业QQ群、学工微博、院(系)微博等。高校更要研究网络技术的新发展、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新趋势,从而有效地关注和掌握大学生在新媒体中的思想动态,不断拓展网络舆论引导的渠道和阵地。
(三)畅通渠道、关注诉求,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网络舆论引导重点在平台的搭建和渠道的畅通,关键在于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要从网上、网下以及网上网下结合的角度建立起与同学沟通的渠道,通过校领导信箱、部门和单位留言栏、各类意见箱、各类座谈会、情况通报会、意见征求会等方式让学生提意见有地方,谈诉求有渠道,表达愿望有平台。要通过回信答复、在线交流、解释说明、意见征求、改进完善等对师生提出的问题有及时的反馈、满意的答复,尤其是要对那些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热点和敏感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在重大、敏感、突发事件的发生前后,一定要把握诉求、掌握动向,及时发布信息、通报进展,增加透明度,树立公信力。
(四)建好队伍、形成合力,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推进力和协同力
网络舆论引导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和系列的人财物保障,其中队伍和协作尤为重要。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工作经验丰富、熟悉网络特点、具备网络沟通技巧的辅导员队伍,要吸引和聘请一批热心网络引导、善用网络沟通的专家队伍,要发现和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敏感意识强、具有责任心和号召力的学生骨干和网络意见领袖,重点遴选和培训一批关注网络舆情、评论网络观点、引导网络舆论的师生骨干队伍,要在系统培训、规范管理、有效激励上加大力度,强化效果。
要统筹和配置各方资源,推动校内部门系统之间的联动,校内与校外有关方面的联动,以及网上与网下的联动,努力形成系统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的强大合力。要建立起高校的宣传、学工、保卫、后勤、信息中心等部门以及校院两级之间的分工协作推进机制、信息通报共享机制、重大舆情预警应对机制等。高校要定期和及时向有关党政管理部门汇报情况、求得指导和支持,要探索和建立起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公众媒体之间的日常协作互助机制和重大舆情的协同互通机制。还要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切实加强网上网下的互动沟通机制和共同推进机制建设。
[1] 李思雨. 关于利用微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思考[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4(4):90-94.
[2] 许中田. 敬业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探求[EB/OL].(2004-08-24).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8198/30195/30199/30205/2149238.html.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04-10-16(1).
[4] 郭洪平. 深入扎实开展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切实推动各项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N]. 检察日报, 2011-3-3(001).
[5] 黄蓉生, 白显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2):138-146.
[6] 雷儒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 武汉大学, 2012: 126.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 Leading of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on the Internet
LV Hong-y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To handl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effective leading of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on the internet precisely ar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successfully dealing with un iversity public sentiment , im portant tasks of effec tively de velop id eological edu cation, a nd vital c ontents of en hancing c 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nternet culture. In view of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on Internet, such as interactive leading,front edge containing, sensible plasticity, swift and extensive covering, and diversified medium, thus to effectively lead university pu blic opinion o n th e internet re quires to i nsist on pri nciples of th inking as dominance, a nd efficiency, foresight, and prognosis and cooperative collection. Apart form that, the content, platform, channel, staff,and cooperative action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and a series of effici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the dominant discourse of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on the internet, and to improve attraction and sense of echo.
uni versity i nternet p ublic opi nion; m ain charac teristics; lea ding pri nciples; ef fective measures
G210.7
A
1008-8105(2014)01-0105-04
编辑 刘 波
2013−11−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阶段成果(10JDSZ1018)
吕红胤(1974− )女,副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