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生成”的数学教学探索

2014-03-22 09:44孟晓庆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构师生主体

孟晓庆

“灵动生成”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又高效生动的教学,是有预设的随机生成、有计划的合理调整。它是在预设目标的实施过程中,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鼓励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进行即时创造,从而超越预定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感兴趣的关注及其价值判断,通过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师生、生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一、课程改革呼唤“灵动生成”的教学

灵动生成的教学是发展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式,它的教学形式力图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1.课改坚持以人为本处理数学教学中知识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人本主义关注人作为个体的认识主体,是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应以知识传授为主要考量的依据,而应坚持着眼于人的发展,鼓励学生课堂内外的个性展示和自主生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生的成长。

2.课改关注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认知建构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是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作为数学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数学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数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小学数学课堂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操作实践、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猜想验证、练习训练等一系列的数学认知建构活动,从而引导数学课堂多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3.课改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互动合作的关系,知能积累是逐步生成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以及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数学知识结果,更要关注数学探究发现过程的经历与活动经验积累的生命体验。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坚持探索性、自主性、生成性学习,要相信学生是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的,教师的课堂预设不能限制学生的发展,只有灵动生成才能发展学生。

二、现代数学需要“灵动生成”的追求

灵动使课堂更精彩,灵动使教学更完美,灵动使学生更自信,现代数学需要灵动生成的教学。灵动生成的教学可使学生个性的张扬、潜能的挖掘变为可能。

1.灵动的教学时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还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尊重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那么,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充分张扬,各种能力就会得到充分提升。同时,教师也应尊重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交谈和讨论中,实现个人与他人的对话,进而达到师生共同探究、共同体验、共同实现的自身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静止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灵动的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时空的灵动与自由,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教学,体验成功带来的满足,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2.灵动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直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鼓励学生动手探索、大胆实践、合作交流,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灵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学生互相讨论、争辩,使不同见解、不同意见相互碰撞,引发各种认识,使师生间的信息联系与反馈在多方面、多层面上交流、开展。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学会展示,开阔学生思路,拓展教学的时空。同时,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指一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摸一摸、量一量等,使学生积极思考与参与,直接接触各种事实在心灵上获得深刻印象,满足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造就孩子手尖上的数学。

3.灵动的个性创造

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是灵动教学的心理趋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灵动教学的目标导向。创造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命运动取之不竭的内在动力。通过数学教学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独创和变通的思考能力、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数学创新潜能和意识的培养是灵动生成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打开突破口,运用不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促进个性形成和特长发展。

三、生命课堂焕发“灵动生成”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小学数学教学必然追求一种学生学习状态的崭新境界,灵动生成的教学既不是教师完全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对数学展开认识的动态过程。

因此,在灵动生成的教学中,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正变得真实、自然、和谐、灵动,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数学教学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感受,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在当前的课堂里,我们所遇到的更多的是“意外生成”。在这样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承认,学生被给予了应有的权利和主动发言的机会,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形成了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和谐关系。而这种平等对话不仅是指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交流、交往时的狭隘的语言谈话,而是一种思维的碰撞、相互的启迪、心灵的交流。平等对话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性的承领。

在灵动生成教学的过程中,恢复着学生原本就具有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空间更为宽广,学习思维更为活跃,生成的信息更加丰富。课堂上学生参与探讨,提供互相质疑、提问、发表意见、展开争论的机会,出现了很多“异见”。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提出、知识应用的开辟、生活中数学素材的收集、新的解答方法的发现等方面参与资源因素的调配,在课程资源的孕育与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全盘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灵动生成的教学中,学生角色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发展,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构师生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麻辣师生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