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性阅读,滋养阅读灵气

2014-03-22 05:12王冀敏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破折号灵气冰心

王冀敏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不注意阅读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的阅读被动粗浅,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学生的阅读枯燥乏味,欠缺应有的灵气与活力。更有一些学生视老师和课文高高在上,老师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课文讲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很少加上个人的思想和认识,缺乏质疑意识和创新思维,致使阅读教学失去应有的张力与生气。依据教学实际,笔者试从六个方面的教学细节入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灵气和创造力。

一、熟视无睹中有见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就像牛顿,如果对“苹果落地”这一极其平常的现象视而不见,也就没有后来的万有引力说的创立。阅读教学也要善于让学生在他人的熟视无睹中发现问题。《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苏教版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对这个课题,学生首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是一本什么书?为什么是男孩子必读的书?在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中,也提到了一个研究性问题:女孩子要不要读呢?前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就能解决,最后一个问题经过探究意见也一致,女孩子也要读。至此,一般人都认为教学程序已完成,可回过头来,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再问一问:既然女孩子也要读,为什么题目不是《一本孩子们(包括男孩、女孩)必读的书》?于是孩子们好像发现了什么,都说题目起得不好,要给编辑写信建议改题目。而我再次提醒大家:作者这样命题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呢?在一番重新阅读后,他们得出了这样的思考与回答:这本书是爷爷传给爸爸,爸爸传给“我”(文中的缅儿,男孩),“我”还想传给儿子的,他们都是男孩;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滨孙是个男性英雄形象,更利于男孩子模仿。课后,还有一些学生给出了第三种解释:本文选自杨红樱的《男生日记》,是一个男孩子的日记改编成的课文。一个小小的问题,引起的是学生积极、多向的思维,并且由课内走向了课外,尽管这样的发现也许还不完美,但学生的心里漾起了波澜,其探求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一种灵气的漫扬。

二、异口同声中静思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在经过了学习交流以后,会形成一致的认知观点,所以会有“好不好?好。对不对?对。”这样整齐划一的问答。其实,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更多的是学生不经大脑思考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老人在“我”问他工作累不累时又有一句回答:“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晚上扫下山,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老师问:“老人每天扫上扫下累不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累。”理由是一路上可以看好山好水(他们读懂了表面意思)。“真的不累吗?”老师加重了语气。学生显然一愣,开始慎重思考。“应该是累的。天游峰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走走就够累的了,更何况他还要工作。”“累的。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许多年轻人上下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呢。”可是老人的确说“不累”呀,这回他们的回答就不再浮于表面了。“老人说不累是因为他没把这项工作当作负担,而是一种锻炼,一路上看看风景还可以修身养性呢。”“老人这样说说明他很乐观开朗,热爱这儿的山山水水,也就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学生学会在百家一言中冷静思考。经过静思深想,往往会有更新的体验,沉淀出更深刻的见解和认识,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对人对事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三、一成不变中求异

在小学,关于破折号的用法常见的有三种:一是解释说明,二是表示转折,三是表示断断续续。一次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道判断题:放学了,雷小雅一路欢歌“啊——嗬——哟——”,行人也被她的好心情感染了。这句话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结果,我们班近八成的学生判断这句话是错的,理由是没学过破折号有表示声音延续的用法,应该表示断断续续。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主人公是在唱歌,而且很愉快,在歌曲的旋律中常常有节拍的延长。所以这里对破折号作用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样有根有据的思维判断让人颔首。学生只有善于打破常规,从固有或既定的答案中跳出来,才能还事物本来的内涵和实质。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我发现,善于跳出各种规矩和框框,尽情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是灵气阅读的关键。

四、看似自然中深究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多数文质兼美,读来通达、自然、顺畅,所以很难让人产生问题。引导学生抓住看似自然的语言去深究,学生的思维才会更有深度。《半截蜡烛》中,在德国军官点燃装有情报的蜡烛后,伯诺德夫人从厨房里拿出了油灯,并极其自然地说了句“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随之顺势轻轻吹灭了蜡烛。可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9个字,伯诺德夫人的智慧尽显其中。所以我在教学中抓住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深究:“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什么意味?”通过探究,学生们发现其中至少包含这样几层意思:“瞧”,一下子把德国军官的注意力引到油灯上来,转移了对蜡烛的关注;“先生们”,多有礼貌的三个字,让听惯了被称为“鬼子”“强盗”“恶魔”的德军备感亲切,其亲和力似乎拉近了他们的关系;“这盏灯亮些”,黑暗中,眼前的这位妇女多为他人着想啊,达到了麻痹对方,使敌军放松警惕的目的。探究中,一个机敏、勇敢、聪慧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了。可见,自然平实的语言中,往往也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和意味,需要挖掘出来,才能彰显文章的应有价值。

五、微不足道处驻足

阅读教学中,看似一些平淡无奇,不足为道的地方,其实却蕴含着不一般的意味和嚼头。如能即时引领学生在此处驻足,就会别有一番见地。《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是老师组织学生理解感悟的重点,但多数老师只关注了语言文字本身的内涵,却忽略了“给”字后面的一个逗号。这个标点绝不是作者随手落下的一个记号,这一个短短的停顿切切实实强调了“给”(给予他人即奉献)的重要性和“给”的那份情境和心意,是作者对儿子发自内心的一种要求,一种期待,更是一种人生的追求。某老师在处理时只是把没加标点的句子和原句拿出来比较着一读,就让学生轻松地把这种情感和用意体会到了深处。

六、别具匠心处品味

汉语言文字本身有着独特之美,根植于语言形式上的那份情感,更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对那些匠心独运的语言,需要悉心揣摩,反复玩味,把语言的特有思想情绪充分挖掘出来。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开头就有这么一句:“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对这个比喻句,大多数老师会引导体会到把孩子比作了天使,突出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我们还是无法感悟其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之美。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孩子们是“成千盈百”的,是“闹嚷嚷”的,是“挤”出来的,如此场面,你会怎样形容?(生答:乱糟糟、混乱不堪、毫无秩序)这样一群孩子,你会怎样形容?(生:冒失鬼、淘气、野孩子、缺少教养)为什么你眼中的冒失鬼在冰心奶奶眼里却是一群“天使”。经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感悟到了冰心奶奶对孩子们有着特殊的感情,非常爱孩子。此时,老师再适时补充冰心“有爱就有一切”的思想,作者蕴藏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才会真正被孩子们体悟和认同。

培养学生的阅读灵气和创造力不是一朝一夕或训练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需要老师关注阅读细节,全面解放学生的头脑,反复训练,有效指导,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让个性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灵气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破折号灵气冰心
医养农旅特色项目未来可期 纳天地灵气 居康养福地
留意文中破折号,它对解题很重要
破折号的作用
镂空工艺
冬天的枝条是破折号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火爆的破折号
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