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妙+邓旭昌
摘要:
依据企业仿生学理论,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分析企业的竞争性共存问题,发现企业生态位的重叠导致了企业为获得更宽广的生态位宽度(企业资源)而竞争,但是竞争并不是一个单一单向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相互作用并且最终形成企业共存的活动。也就是说,这种竞争依赖性使得长期处于相互竞争状态下的企业相互依赖而生存了下来。
关键词:
竞争性企业;共存;生态位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72-01
1 企业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是现代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众多对生态位涵义的确定中,较为科学又较为主流的是Putman等学者提出的解释,是指每个物种在特定群落内的时间和空间位置及其机理关系,或者说是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自然界内每一个物种都是有其特定的生态位的,这也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根据企业仿生学,学者们把生态位理论引入到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当中。与自然物种相似,企业也处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之中。仿照给予自然生物物种生态位的定义,众多学者把企业生态位解释为:企业在特定时期和生态环境中与环境和其他企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地位和功能作用。企业生态位反映了企业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的生存位置,也反映了企业在该环境中所能利用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生态位因子的程度,即企业对物质、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虽然早在1934年就有学者提出,生物群落中的两种生物是不可能占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自然生物都遵循竞争排斥的原理,即便如此对于企业仿生学,这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众多学者认为,在自然界中,生态位的重叠包括时间、空间、食物、天地等因素部分或者完全重叠,那么运用于企业研究之中,企业生态位的重叠就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因素:存在的时间、地理位置和企业所控制的资源,包括消费(市场份额、品牌忠诚度等)、供应(供应商的数量、所供应产品的质量)、人力(员工技能和素质等)、智力(企业能获取未来知识的能力等)、资本(企业资本源泉等)等资源。上述因素只要有部分或者全部有重叠的时候,企业就有可能出现竞争,但这里所指的生态位重叠只是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杨效文等学者(1992)的研究认为,竞争是在资源供应不足且生态位重叠条件下才形成,且竞争强度由消费者密度和资源之间的比例所决定。
2 企业竞争的内容
我们假设企业竞争的产生就是由于资源供应的不足且生态位也出现部分或者完全重叠,那么,企业竞争的内容便是尽可能地扩大企业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概括来说包括能力、环境、空间和方向四个维度。能力指提高企业生产力和技术能力方面的资源;环境包括了企业内外部的环境;空间指企业所在行业大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基础;方向则是企业发展规划方面的资源。学者们习惯用生态位宽度来衡量企业间的竞争程度。生态位宽度是指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运用于企业研究中即是某个企业在环境中所能利用到的资源程度的总和。生态位宽度值越大,表明该企业对环境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也就越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强,在竞争能获胜的几率也越大。
所以简答地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为了获得一个更大的的企业生态位宽度。
3 竞争依赖(竞争性共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98)在运用生态理论研究企业经济问题中认为,企业竞争其实是企业共生关系中的一部分;在稳定的共生条件下,竞争更准确的说是适度竞争并不是绝对地相互排斥,反而是一种通过共同适应和共同发展得到共同进化的“双赢”的活动过程。也就是说,在组织当中,竞争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你死我活的恶斗。
在对于组织群落的研究中,学者Barnett和Sorenson(2002)研究认为竞争能触发组织间的共同成长和共同进化。根据学习模型,组织间(企业间)的竞争性共存详细分析见图1。
在上图1中,我们假设组织A会因为受到组织B的竞争而导致业绩不佳,可以看出,当竞争足够激烈,问题足够大的时候,受到威胁的组织内的成员就会想方设法寻找别的方法来使得组织的业绩恢复可接受的水平。当业绩水平达到了满意的水平,这样的搜寻活动就会停止。从一个单一的组织内部来看,搜寻活动随着组织业绩得到改善而结束。但组织A的业绩改善且其搜寻活动停止时,组织B的业绩就会相对下降,这自然也就触发了组织B想要改善业绩的搜寻活动。与组织A的搜寻活动相似,直到组织B的业绩恢复可接受的水平,其搜寻活动才会结束。这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组织B业绩的改善也可能是以组织A业绩水平的下降为前提的,此时,受到竞争威胁的组织A为谋求生存又会启动另一轮的搜寻活动,如此循环往复。简单地说,任何一个组织的解决方案都会引起新一轮的为改善业绩而进行的搜寻。越是在这样激烈的循环中求存的组织越是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也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也就使得原本处于竞争关系的组织,互相促进,相互依赖,各自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一个能很好阐释竞争性共存的例子就是华为和中兴这两家公司。华为和中兴,是中国电信设备行业中位数不多且发展全球化的企业。二者在相差一年左右的时间相继在深圳安营扎寨,两家的竞争主要是在电源市场和交换机市场上,在早年,两家产品的相似率更高达70%。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两家公司都积极开拓非洲、拉美、中东和中国国内市场,中兴更是运用了华为式的低价和服务来争取自己的客户。在能力、环境、空间、方向四个维度上都有高度重叠的两家企业至今依然蓬勃发展。中兴2010年的销售收入达703亿元,同期,华为销售收入1852亿元,紧随爱立信之后,稳坐通信设备供应商第二把交椅。虽然中兴还是无法撼动华为在业界的超然地位,但是其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高科技行业,华为和中兴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了更强的能力,共同成长,共同进化。
参考文献
[1]钱言,任浩.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6,(2).
[2]鲜冬娅.竞争在物种共存中的作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8,4(33).
[3]许芳.企业竞争与共存的生态机制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6(3).
[4]李玉琼,朱桂龙.企业生态系统竞争龚生战略模型[J].系统工程,2011,6(29).
[5]张宇,刘志峰.基于企业生态位理论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8,(34).
[6]彭璧玉,李熙.生态学视角的产业组织成长理论研究[J].经济评论,200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