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徐浙宁,上海科学育儿基地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研究与培训中心督导。
Q:儿子3岁,什么事都有自已的主见了。大部分事不讲理由,非要坚持已见的去做。家长不同意就哭闹,面对此问题,家长该如何处理?
A:一种情况,3岁宝宝虽然和小年龄段宝宝相比,语言发育已经有所进步,但是对有些男孩儿而言,他的语言发育也是滞后的。那么,当他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而语言表达又不完善,一旦自己的想法说不清道不明,家长又不解其意时,他就会哭闹。
另一种情况是这位妈妈提到“儿子很有主见”,也许这位家长在之前的生活中,对孩子的“主见”持有很宽松的态度,是给孩子很多自我选择的机会的,否则孩子不会有很多的自我主见,应该说是积累到3岁已经有很多的基础在里面了。现在的问题可能是家长认为之前的自由度太大了,想要收一收了。
那么,第一点,家长需要反思现有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否自由度过大,规则性过低了?需要反思在教育中对孩子的要求是否明确。其实,有些事是不由孩子选择的,比如吃饭,在哪儿吃?吃什么?什么时间吃?这些都是父母可以决定的,至于吃多少就是孩子可以决定的,因为你不确定他的胃里能放下多少食物。问题在于很多父母的做法是反过来的,什么都要孩子来决定,“你想吃什么呀?”披萨就披萨,汉堡包就汉堡包,等到后来父母觉得没营养不健康的时候,再过来要求孩子不吃,那么就产生问题了,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自己去选择。家长想要改变就需要制定规则,而且这种规则需要有稳定性,一旦制定这个规则就要严格遵守。当然,这个规则的制定需要和孩子商量,因为他已经有自己的主见了,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和他一起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
第二点是用选择法巧妙回避冲突。在一些不需要父母来决定的事情,比如吃水果上,猕猴桃、苹果和梨,让孩子三选一。或者是周末我们是去公园还是科技馆?让孩子自主选择。
第三点是父母有时候需要建立自己的权威性,不要事事都给孩子选择,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并且这个要求要做到稳定一致。比如说“走,宝贝我们去科技馆喽”而不是说“我们去科技馆好不好啊”。这个年龄段孩子,喜欢用说“不”来表示自己的存在,他想向父母表达他有自己的想法,但至于他到底有什么想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第四点很重要,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母榜样。很多父母对对方提建议时,会互相否定。比如爸爸给妈妈提建议,妈妈会反击“凭什么啊”;然后妈妈给爸爸建议的时候,爸爸又会说“哎,你管好你自己吧”。,对别人提出的意见,父母需要耐心接受,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时候,常常是家长自己做不到却希望孩子能做到,试想一个整天在家说“不”的家长,如何能让孩子整天说“嗯!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