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它来形容现在学生面对古代诗歌鉴赏时出现的问题再恰当不过了。每次考试,学生在这部分丢分较多,究其原因,正在于读不懂诗歌,所以他们只好把平时偶尔记得的老师所讲的只言片语一股脑的写下来,结果可想而知,答非所问,笑话百出。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诗歌,不是壮志未酬,就是怀才不遇、思乡爱国。过去的人们一个个不是英雄就是壮士,不是血气方刚就是个个手拿戈矛长戟,随时准备为国献身!在我们同学的大脑中,他们活得可真累啊!
诗歌是先辈们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表达的方式,是他们生产生活的再现,他们的情感乘着诗歌的翅膀,飞越千年。他们一样因爱而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一样因恨而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那暖暖的春天,那草长莺飞、春阳映照、莺歌燕舞的场景,同样能拨动他们的心弦。所以,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情感是相通的,我们不要总是用偏执的眼光去看他们,除了巾帼须眉外,还有很多像你我这样的平凡人、平凡事、平凡的情感!
找到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鉴赏诗歌,我们该如何把握作品主旨进而准确答题呢?“三品一泡”,品标题、品作者、品意象。“一泡”,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犹如一杯浓郁的香茗,需要慢慢泡开,才能品到它的香味。
标题是作品的眼睛,往往是作品情感思想的而集中体现,所以,关注标题,我们能获得许多有效信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从标题来看,作者的目光集中在静谧安然的自然世界,首先就能确定诗歌类型——山水田园诗,这有助于接下来对情感的把握,类似题材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等。而《出塞》、《从军行》、《塞上行》等就是具有鲜明特征的边塞诗。
品作者,我们常常说“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抓住作者情感。代表唐诗创作的双子峰,李白、杜甫具有鲜明的创作特征。“诗仙”李白,他的豪放飘逸“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我们读到什么是情感的畅快淋漓,热情奔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让我们在梦幻的世界目眩神迷。余光中先生曾赞美李白的诗“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代表了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当我们在鉴赏他的诗歌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唐代诗人中和李白并驾齐驱的是“诗圣”杜甫,而杜甫的创作风格跟李白大有不同,杜甫目睹了大唐王朝的由盛及衰,安史之乱之后,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哀怨凄惨的人生,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是杜甫在历史长河中唱响的主旋律。
知人论世关键在“知人”,如果我们不了解作者,那又该如何把握呢?这就有赖于诗歌中构建思想的“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古人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客观事物本无情感可言,但人的主观情感赋予了它们生命,而这些客观的事物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中出现的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月亮”这个意象,具有游子思乡怀人的情感特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有动作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具有这一类情感的还有如“鸿雁”“尺素”。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成千古绝唱。
表达忧愁、悲伤心情的意象,如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流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时光流逝的感伤与哀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鹃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诗人往往偏爱大自然中那些美好的一花一木,借以显示高洁的品质,抒发感慨。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除此之外还有如竹象征着虚心劲节、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等等抒发高洁品格的意象。
边塞诗中也有许多富涵固定情感的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楼兰,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有待我们去理解和体会,如具有离别寓意的意象杨柳、长亭、酒、西风等等。意象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诗歌,鉴赏诗歌。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一字千金。有了许许多多鲜明的意象,我们需要经过加工处理,再现诗歌表现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泡”开诗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歌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幽静恬然的画面,仿佛置身于空灵的大自然的怀抱,朗朗白月,徐徐秋风,潺潺溪流,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我想,王维也是陶醉其中,不然,不会有如此优美的文字。在这里,我与王维一起静静的欣赏着柔美的月夜风景,没有言语,只有如水一般的月光,只有轻抚脸颊的袅袅秋风。空山、明月、清泉、流水共同营造出那清幽淡雅的意境。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而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在答题时,可根据诗歌意象去归纳总结诗歌意境。在审美想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也可以通过丰富的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达到情感的共鸣。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就像电影镜头一样,一幕幕的再现。每首诗歌都有属于他独特的意境,或清幽恬然、或萧瑟冷清,或雄浑壮阔、或清静幽远。要做到准确精炼答题,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答非所问,找不到重点的错误。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创作渗透了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意象、意境的阅读习惯。鉴赏诗歌,不仅在于疏通字词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诗歌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书山有路勤为径”,只有平时不断地积累,考试时,我们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下笔有力,而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题不来”。只要你用心去感悟诗歌,它的“庐山真面目”就在那一字一句跳动的灵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