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014-03-22 18:49:42徐朝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歌会段落主观

徐朝霞

概括能力是我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能力,但是对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我们却没有清晰的方法,对它的具体形成过程很少涉及。下面我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略谈一二。

语文概括能力是一种提取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无时无刻不用到它。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练习,都习惯于指出概括的结果,而不提概括的过程,所以有必要对这种能力作一具体的总结,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要知道,概括能力是超越语文学习的。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说:“概括是真理与能力的特点。因此中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应该看成其智力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始终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在阅读能力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理解”,而在阅读理解能力中,最基本的智力技能是“概括”。于是,阐释能力(对阅读信息进行阐释的能力)、组合能力(对阅读信息进行重组的能力)、扩展能力(对阅读信息进行扬弃的能力)就成为阅读理解能力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出现在阅读全过程。解释就是把文章读厚,挖掘就是把文章读透,概括就是把文章读薄。分析能力决定着概括能力,准确地分析产生准确地概括和迁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教学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体的操作要领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概括的文本范围讲,要在整体关照下进行段落、章节的局部概括,在完成所有局部概括的条件下进行文篇、书本的整体概括

概括是将作品的主要信息提取整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中学语文阅读文本都属于单篇中短章,在阅读教学中,要将课文分解开,让学生认识到作品由语段、段落、章节、文篇组成。在分析文本时,应该由最小的组成部分入读,从最小语段概括起,再将各语段的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变成段落、整篇的主要内容。就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训练来说,要分级掌握如何抽取段落主要意义、如何摄取段落精华、如何梳理文本大意、归纳主旨的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理解一篇作品当然着重在它的意思。但是主要意思是靠全篇的各个部分烘托出来的,所以各个部分都不能轻易放过。”这就告诉我们,在阅读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全面地概括,而不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如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1-4段主要讲“我”小时候的身体和性格,5-7段写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8-11段写母亲对“我”讲她在艰难中当家的难,12段写母亲的刚气的一面,13段总结深远影响。总观全文,胡适先生用浓情笔墨写出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自己平凡的一生给孩子用之不尽的美好品质。在阅读时,我们只有将这13个自然段进行整合、归类,合并相同内容的自然段,再将这些归类后的部分进行内容提取,形成这四大块主要内容,这样全文的主要内容就浮出水面了,一个性格具有多面性的女性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就文体表达方式所做的典型的整体概括,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快感。只有教会学生如何整合一篇作品,才能让他们在一篇长篇的阅读作品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方法在手,才会胸有成竹。

从概括的策略方法讲,要由易到难,先学会依据文本的择要概括,后锻炼超越文本的取精概括

在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重点词、重点句,我们称其为核心词、核心句。概括时如果能紧扣这些核心内容,从句子入手,概括到复句,再到段落,以至于全篇,就会显得很容易了。这样,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比如核心句的位置,一段的核心句,往往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如《岳阳楼记》,作者假托“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特异之处,正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这是由段落核心句到篇章的概括方法的典型事例。再比如2011年中考呼和浩特第一次模拟阅读材料,它是一个典型的抓核心句解题的例子。文章的题目是《注重提升工作境界》,正文由五个段落组成。粗读一遍,中等学生就能发现,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他四个段落的第一句话格式完全一样,很明显,这是四个分论点,这四句话分别是所在段落的主要内容。中心论点肯定在第一自然段,只要读出这些信息,后面的五个题是不难做的。当然,中心句也不总那样在显眼的位置,有时它们潜伏在语段中,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概括出来。像这样超载文本的综合,要求学生看懂文本内容,结合写作目的,提炼出新的句子。像我们上面讲到的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各段落的主要内容就要靠我们根据文本去自己概括。只要读懂了文本,概括出主要内容是不成问题的。抓中心句,在中学阶段的阅读理解中运用相当普遍,而且,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对写作也大有裨益——学会了先总说后分说,有助于增强作文的条理性。

从概括的文体规范讲,应该分清作品的文体,进行具体概括

不同的文体,其行文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体裁,教会学生有规律可循的概括方法。

在叙事类文本中,我们要抓住叙事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其中,人和事在概括过程中是两个首要的因素,只要抓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就可以迅速提取主要信息。比如《藤野先生》一文,文本叙述的主要对象是藤野先生,以藤野先生为中心,全文选取了几件事,如何把这些事情有序地清楚的概括出来?一要注意时间的变化,二要注意地点的迁移。用时间来分割,全文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在日本时,离开仙台后,用地点来分割,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这样做了初步分割后,再根据人物的变化做细致的划分:东京的清过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去仙台的路上,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我”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再如胡适先生《我的母亲》,初读文本时材料有些多杂,但是如果我们从人物入手的话就会很容易地找到故事的内容条理。但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个结构中,“什么人”一定是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作者所表现的核心人物。那么我们如何分辨哪个人物是主要人物呢?这就要分析作品的主题。哪个人物身上承载着作品的主题,哪个人物就是主人公,用他去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就没什么问题了。比如记叙文《小卓玛》主要内容的概括,如果答案的主语用“我”就明显有偏差了,不能得满分,主语用小卓玛才能得全部的分数,因为小卓玛让我们看到了灾区人民的善良、厚道、信心,这是作品的主题。

在说明文中,要抓住说明对象来概括,分析作者讲到哪些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在议论文里,抓住中心论点来进行概括,这些都是没有难度的。

在“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作品中,要抓题目,直入作品核心,迅速理清作品结构层次,把握作品的内容。如《云南的歌会》题目是云南的歌会,全文围绕歌会展开叙述。第一段,云南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著名全国。这一回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这句验证了题目的作用,通读下文,并不是写一场歌会的过程,而是写几个歌会,那么是几个?这就要抓住关键句对关键段作出划分,结合时间、地点的转换,人物的变化,就把几场歌会分清楚了,全文共写了三个歌会的场面: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再如《端午的鸭蛋》、《春酒》,只要学生掌握了从题目入手概括内容这一基本方法,概括效果和速度都是相当好的。

从概括的表达成果讲,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完成思想提炼和语言提炼,做到思想和语言概括的有机结合

理解、思维、语言三合一的阅读就是概括。概括的表达成果形式很多,有口头概括和书面概括。其中,书面概括中的文字概括又包括故事梗概、人物形象、结构提纲、内容提纲。在对文本进行概括时,不仅要着眼于作品内容,还要从思想主题的高度对作品进行概括。在内容方面,主要着重于对作品的分析,段落层次的梳理,本着作品的行文将作品进行一个整理,而思想的提炼却不是这样,要求学生在对作品进行分解后,能够从作者的主观的角度和读者的主观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综合理解,这一理解的最终目的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概括的结果要准确、全面、深入;语言要综合的、抽象的、直白的、正面的。例如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有学生会不解巴金先生为什么要把包弟送去解剖,认为巴金先生不免有些残忍。其实这是读者的主观,我们要从作者的主观去解答它。结合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开头的引子,可以看出作者深深的忏悔,巴金先生的心在滴血。这才是作者的主观。在概括时,我们要将这两种主观结合起来,不难看出,罪恶的是那样一个时代,可贵的是巴金先生的忏悔。所以,作品的概括是基于作者的主观和读者的主观的综合。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怨言,语文太抽象,不好教也不好学。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自然科学是具体的,中学教学的过程是运用规律的过程,这些规律已经有很多。而社会科学则不然,比如语文,课本只是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文本,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完全要靠教师慢慢摸索,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文本中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规律真的很难。今天,当我们把阅读中的概括方法略做一个总结的时候,发现这些规律在运用中还是很有效的。

猜你喜欢
歌会段落主观
家乡的夜歌会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1:58:26
B站《夏日毕业歌会》官宣阵容
综艺报(2022年11期)2022-07-04 23:01:10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短文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心理小测试
三月歌会好热火
民族音乐(2019年4期)2019-09-13 06:25:56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6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散文诗(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11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读写算(下)(2016年11期)2016-05-04 03: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