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琳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的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初具规模,它拥有稳定的水运货源,浙江各地纷纷探索河海联运的发展模式,这些都为发展河海联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浙江并没有形成高效的现代化水运运输网络,港口设置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还需进一步论证,河海联运的专用船舶开发还需要引起充分重视,内河航运面临着来自其他运输方式的激烈竞争。因此,浙江省需要加强骨干航道建设,完善河海运输网络;要优化港口网络资源,提高水水中转比重;要完善区域协调机制,推进分工合作;要突破现有技术制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关键词:河海联运;发展;可行性论证;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55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02-0102-03
浙江省位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南侧,处于长江和东海交叉口的南端,拥有宁波—舟山港、嘉兴、温州等沿海港口和钱塘江、瓯江、浦江等内河航运水系及京杭大运河、杭申航运线等主干航道。可以这样说,在浙江省发展河海联运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但现实情况却是,河海联运模式并没有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取得快速发展。因此,有必要从现实角度出发,分析浙江省在发展河海联运方面究竟存在哪些制约因素,它是否有必要发展河海联运,如何发展等。文章就是立足浙江省水运发展的实际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1 河海联运的界定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无论是海运还是河运,在交通运输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水路运输模式上,河船和海船在构造体系和操作规范上采用的是两套不同的标准。对于海船而言,它不能开到内河纵深港口里去,这是因为船舶吃水和过桥高度的限制;对于江船而言,则是不能出海,这是由于船舶稳定性和设备配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海运和河运之间的货物运输需要通过在不同类型的船舶之间交换才能运达目的地。这种货物运输过程既增加了费用和成本,又使得运输效率大大降低。然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路运输高效化、便捷化和服务化的要求日益增强,由此而导致的是,无论海港还是河港,它们所承担的运输任务与货物所需的综合运输系统的不健全之间的不平衡性日渐突出,河海运输分设的格局被日益提升的河海联运模式所取代。那么,什么是河海联运?顾名思义,河海联运实际上是一种运输模式,它指的是内河运输与海洋运输有效衔接和统一的联合运输程序。在实施河海联运的过程中,通过减少货物运输的环节,缩减船舶交换和泊船次数,卸货、装货等毫无意义的重复性运输环节将大大减少,这样既可以扩张港口的运输空间,吸引众多货源,又可以降低费用,减少损耗,对于推进以港口物流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浙江省发展河海联运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分析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外贸出口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同时,浙江水系发达,又濒临我国东海,因此,发展内河和海洋运输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浙江发展河海联运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浙江省发展河海联运的可行性分析
如上所述,浙江省实现内河运输与海洋运输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河海运输的规模优势,有利于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效益优势,这对于促进浙江省港口物流业形成系统的综合集疏运网络、实现港口物流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港口物流从“港到港”到“门对门”的提升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 浙江省内河航道及港口建设初具规模
浙江省拥有发达的水系和便利的内河航运条件,但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些优势并没有真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加快了内河航运建设的步伐,省内一些主干航道得到了有效整治,例如京杭运河(浙江段)、杭甬运河、杭申线、长湖申线(浙江段)等都得到了有效的疏通和治理,部分航道的标准从四级提高到三级。同时,浙江各地相应建设了一批码头泊位,宁波、舟山、嘉兴、温州、绍兴等地的港口和码头都得到了拓宽和加深,航运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
2.1.2 浙江省拥有稳定的水运货源
从目前浙江和长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态势来看,未来浙江省的水运货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建材类货物运输需求增大。十八大以来,长三角地区进入了城市建设的快车道,城市化水平更是突飞猛进,江苏、上海等地对建筑材料的需求继续保持增长。②浙江相关腹地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在未来,由于经济、环保和资源保护的要求,浙江腹地对工业所需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加大,一些资源和能源,例如煤炭、化工、钢铁、水泥和石油等的运输将随着需求的增长而保持快速增长,运输也将以集装箱运输方式为主。③新货物源不断开辟。以杭甬运河为例,杭甬运河贯通后,在促进了杭州与宁波物流一体化区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浙东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它还成为宁波—舟山港通往内陆地区最佳的内河通道。尤其是随着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快速推进,作为未来中国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在舟山码头装卸的有石油、煤炭、矿砂、粮食、化工品、集装箱运输六项大宗商品,这将为内河集装箱运输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和充足的货源。
2.1.3 浙江各地纷纷探索河海联运的发展模式
根据浙江省交通厅2009年统计数据,截止到2009年,浙江省在内河航道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其中内河航道通航为9 704 km,位居全国第五位,达到四级和四级以上的航道为1 291 km,占全省总通航里程的13.3%;在内河运输货物方面浙江省也是突飞猛进,2009年完成内河货物运输2.191 3×108 t,占全省货运总量的 14.5%;在港口泊位和货物吞吐量方面,2009年浙江省内河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共计4 213个,年综合运输货物吞吐量可达3.23×108 t,实际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3.23×108 t,内河货物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二位。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浙江各地纷纷创新河海联运的发展模式。例如,嘉兴首创江河海直达“连通器”发展模式,通过货物在专用港口的中转实现了不用上岸便可以把货物运往各地。再如,丽温携手规划开发“黄金水道”模式,温州和丽水港航部门携手规划开发瓯江航运,如此一来,瓯江航运物流可以延伸到丽水市区。丽水市大宗货物的运输将改变过去通过高速公路运到宁波港等港口再转水运的运输线路,可以实现通过瓯江航道水运,直达温州港并在温州港口出海。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使两地港航运输实现双赢,更是增强和提升了温州港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扩展了温州港口在长三角区域的影响力。这些努力为浙江省发展河海联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2 浙江省发展河海联运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河海联运在浙江总体货物运输中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运输的市场总量和货物总量还不是十分稳定,其地位在整个物流发展和国民经济中还不是十分明确。因此,浙江省发展河海联运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2.1 高效的现代化水路运输网络尚未形成
尽管浙江省港口资源十分丰富,河道纵横,河海交汇,在现代化水路运输的发展和优化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潜能的发挥同浙江省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水路运输的交通网络布局和结构还不能有效适应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整体运输的高效化、一体化要求,特别是在货物运输的数量、效率、标准和安全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2.2 开辟港口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需要进一步论证
在港口建设过程中,浙江省尚未完全建成畅通、高效的高等级骨干航道,同时科学、合理的水路运输布局和体系仍未形成。在港口资源的配置上,浙江省面临港口重复设置、功能类似、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现实性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全省建立一个“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港口体系还需时日。从目前的港口布局和运行来看,浙江省的内河航道与各个海港之间没有形成系统的联合运输体系,在对河海联运的系统优势和内河航运的网络优势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此可见,浙江省水运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航道等级较低,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
2.2.3 内河航运同其他运输方式存在激烈竞争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角度分析,面对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内河航运拥有运量大、成本低且非常环保等优点,但也存在运时长、中转费用高、过程损耗大等缺点和不足。因此,随着浙江省尤其是长三角高速公路和铁路等运输设施和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内河航运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2.2.4 河海联运专用船舶的研究与开发重视不够。
从技术角度分析,设计出适合河海联运的船型是实现河海联运的技术关键。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有关部门和机构并未对适合浙江省航道实际情况,可以有效保证安全航行的河海联运专用船舶的开发、设计、制造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设计和研究河海联运专用船舶时,应该结合特定的航线情况,充分考虑浙江省距离海岸较近、地形多样、避风及时和应急处理相对便利等现实条件,设计的河海联运专用船舶的体系结构和配备设备必须以技术过硬来赢得航运的安全和高效。
3 关于浙江省发展河海联运的对策分析
当前,浙江省的水路运输系统已经初步形成,它以宁波—舟山港为主要运输枢纽,以温州、嘉兴、台州为运输主要节点,以各类中小港口为运输的中转站,以内河航运为运输的主要连接路径。同时,积极发展河海联运对于推动浙江省沿海港口与腹地的经济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将有利于促进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浙江省内河航运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大宗货物、低值货物长距离的运输。要想推动河海联运模式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强重点航道建设,完善河海运输网络
要发展河海联运,就应该积极推进与内河航运相配套的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结合浙江省水系分布状况,按照《浙江省内河骨干航道布局规划》的要求,重点发展包括京杭运河、杭甬运河等在内的航运骨干和重点航道,积极推动浙北航道网和浙东航道网的全面链接,同时要加强对钱塘江和瓯江两大航运体系的利用和开发。在航道的升级和建设上,要重点提升长湖申线、杭申线、京杭运河等骨干航道的通航等级。对于因未能同步建设过船设施或船闸开闸次数太少、航运发展受到限制的水系,则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3.2 优化港口网络资源,提高“离岸”中转比重
结合当前港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和运输市场发展实际,货物的港口运输选择权已从港口的“卖方”市场转移给航运企业的“买方”市场,港口在货物运输中是否“选择”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它们对自身生存和把握的掌控能力不断降低。针对当前严峻的外部竞争,建议浙江省应以宁波—舟山港等港为核心的矿石、原油等大宗散货中转体系为重点,构建以京杭运河、杭甬运河为主,以嘉兴、台州、温州为次级枢纽,以钱塘江、瓯江等为支干的多层次、多梯度、多功能的河海运输网络。同时,充分利用各个水系的黄金水道和沿海深水港,要提高船舶舱位的利用率,也要适当增加内河支线的泊位数量,在船舶沿海货物运输的中转方面要增加比重,以尽快实现沿河运输、沿海运输与国际中转干线的“无缝”对接。总之,浙江省应结合现有航运条件和资源,科学预测运量需求,进一步优化货物的运输结构,注重效益,突出重点。
3.3 完善协调机制,推进合作与分工
当前,影响航运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是港口功能趋于重叠,港口建设各成体系,这是基于各地行政区划分割的影响和增强彼此竞争筹码的需要。这种竞争态势的背后是带有政府背景的,是以地方利益为主导而囿于地方利益保护的固有思维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在执行运输标准、税费核定、通关手续、市场监督、行政执法等方面就会存在差异,从而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港口与港口之间当面临利益冲突时难以进行有效协调。因此,对于浙江省来说,应从更高层级出发设立水运的组织和协调机构,推动包括河海联运、内河航运和港口资源等在内的水路运输分工合作,尤其要结合浙江省地方经济特点发展不同类别的货物运输。这种分工与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要规范港口设置,实施航运市场主体的准入制度,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制度和价格协调机制;②抓紧设立水路运输的“顶层”协调机构,要由浙江省有关职能部门牵头从更高层级建立定期协商会晤机制,有效解决水路运输发展中存在的公共性矛盾和问题。
3.4 要从政策和技术上支持河海联运的发展
积极发展河海联运事业,除了建立协调机制,有效解决港口、航道等技术难题外,还要花大力气解决河海联运船舶面临的技术“瓶颈”。对于河海联运专用船舶来说,它营运所面临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对于单纯的河船和海船是比较复杂的,因为这类船舶既要解决内河航道深度同船舶载货量尽可能大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应确保航行的抗沉性、安全性、稳定性和船舶自身结构的强度,适应其海上航行的要求。
2008年,有关部门专门为杭州湾、北仑港等进行河海联运的船舶制订了《特定航线江海通航船舶检验指南》。因此,在未来河海联运的发展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加快开发和研究适合浙江省航线航道运行、有效保证安全航行的河海联运专用船舶。同时,在运输政策上,凡是涉及海事和海关等部门政策性问题的也需制订统一的制度规定和操作规范,可以设立公开的物流信息通报制度、制订相应的航运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航运公共服务平台等,实现信息共享。
在当前浙江河海联运发展形势下,主要以中小型船舶公司居多,它们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因此,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扶植企业发展方面制订优惠政策措施,多搭平台、少设门槛,积极推动、促进和引导河海联运的结构调整。在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积极培育和扶植航运龙头企业,对于航运企业之间的资源竞争与能力差异要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的重复浪费,以充分提高航运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同时,要引导有关航运企业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大型船务运输公司的合作,以促进自身在管理方式、运输效率、安全制度等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可以尝试采取以“码头股份换航线”的合作方式,鼓励浙江省内有关船务公司参与集装箱干线运输和海洋运输,不断增强海港和河港的运输竞争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运的经济性将会逐渐突显。在未来的物流运输发展中,只有实现河运和海运的有效结合,才能有效促进水运在缓解其他交通方式货物运输压力、促进港口运输顺畅发展、推动浙江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芮河.“江海联运”激活浙江港航经济转型发展[J].港口经济,2010(5).
[2]蒋革,方新康.江海联运在浙江水运发展中的定位研究[J].综合运输,2007(4).
[3]漆文军.我国江海直达运输的现状与展望[J].交通与运输,2005(5).
[4]蒋革.浙江省发展江海联运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水运,2006(11).
[5]段火金.浅议江海直达运输的潜力与经济性[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6]张仁颐,桂兴华.北仑港,国际集装箱江海联运中转的最佳选择点[J].宁波经济,1998(12).
[7]龚道平,许天慧.江海直达运输发展对策探讨[J].交通科技,2003(z1).
〔编辑:曹月〕
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iver Transport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Countermeasures
Zheng Lin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Zhejiang province to the inland waterway and port construction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it has a stable water supply,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Zhejiang have to explore all over the river sea transport, all these have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iver sea through transport. However, Zhejiang has not formed a modern waterway transport network efficiency, the port set of normative and scientific needs further study, also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ship sea transport, inland river shipping is facing fierce competition from other modes of transport. Therefore, Zhejiang provinc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backbone of channel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river transportation network; to optimize port cyber source,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water transfer;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promote cooperation; to break through the existing technical constraints, increase policy support.
Key words: sea transport; development; feasibility study; countermeasur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