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武,吕红光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从规模扩大向质量提升转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已经成为国家意志。[1]高等教育质量包括高等教育所有功能和活动应具有的水准,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但不可否认,高校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整个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作为这一生命线的首要责任主体,建设有效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维护、巩固和发展这一生命线的关键举措。在众多的质量保障体系中,TQM(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 的思想及其对应的质量管理标准及体系应用于高等教育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由于我国各高校的规模普遍较大,且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校方,面对众多具有各自特点的二级单位(学院、系、部),学校难以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做细、做实,也无法充分调动和激发二级单位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内部活力。因此,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出高校教学质量二级管理模式,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重心下移到各二级单位,并进一步阐述此模式的产生背景、内涵、建立要素、实施过程及效果。
要完成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核心和关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要“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而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及教学评估,《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 号)中有具体阐述:“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完善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审核评估的重点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基本思路是:只有完善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对决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以及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有效的质量管理,使其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从以上文件看出,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至少有三方面基本要求: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多元评估制度。教学质量二级管理即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及评估系统,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二级单位的教学质量管理自主性和积极性,推动本科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有效细化管理,推进“质量工程”和特色专业建设,完善教学基本状态的常态化监测。建立健全高校校内质量保障体系,便于进行校内外各层次检查、评估和认证,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直以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主体是学校,如教务处、质量管理处等,属于一级监控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一般是宏观的、普遍适用的,难以考虑具体二级单位在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差异性。在这种模式下二级单位易形成对校级质量管理的依赖性,习惯性地组织教学并接受学校及第三方检查,很少主动考虑自身的教学质量管理及制度建设问题。在各种评估及认证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由于信息的多层传递损失或理解偏差,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这种“尾大不掉”的现象直接制约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成效。
另外,目前质量管理多注重质量的证明(考试、评估),即目标管理,以满足行业、社会和政府的监控,而忽视对自身质量管理的全面审视,因此容易造成教学质量管理核心要素不明确、不细化,可操作性低,导致各教学环节、控制流程及相互关系混乱,质量管理断环。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事前控制差,质量成本高。同时,由于质量管理的非直接性,导致管理周期较长,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
二级单位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施行者,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监督者,也是教学效果的直接检测者。由于二级单位对整个教学过程及要素更加熟悉,可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角,全力监控教学的每一核心环节和要素,及时进行事前控制,追求不断改进,因此,二级单位的教学质量管理更具有实时性、动态性,与学校一级监控和保障体系相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2]
以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为载体,以二级教学单位党组织书记作为其“管理者代表”,从最直接决定和影响教学质量的教学管理环节入手,构建系统设计“自上而下”、教学实施“自下而上”、问题分析与改进“上下共为”的教学质量管理两级联动运行机制,以形成全过程控制、全要素覆盖和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二级管理模式。
(1)理念构建。指导思想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原则、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基本要求是要满足学校的质量方针和相关的质量目标,做到与学校教育质量要求的高度一致性和相对具体性。具体任务是对教学全过程、全要素进行分析,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剖析,对上下两级的职责权限进行无缝对接,对体系运行文件进行设计或改进,从而构建一种核心要素明确、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好的教学质量二级管理模式。关键环节是教师要严格按照质量体系要求,结合社会、学生的现实需求,努力提升个人的学科知识素养、文化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以追求质量为教学的终极目的。
(2)组织架构。教学质量二级管理组织是在学校教务处和质量管理处等校级质量管理机构领导下的与其具有紧密联系但功能相对独立、自我特色明显、全员参与、领导重视的基层管理组织,它是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师或教研室(教学系)与学校质量管理机构进行连接的纽带(见图1)。校一级质量管理机构可包括教务处和质量管理处。教务处主要侧重于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宏观指导,协调教学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监督整个教学运行过程,同时,紧密关注高教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各二级单位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质量管理处主要负责教育产品对外输出的管理与控制,协调外部事宜,同时对全校教学质量进行管理与监督,指导二级单位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图1 二级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各二级单位则应积极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排定教学日历、安排授课任务、监督检查教学运行情况及运行效果等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以及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师德建设等教学内涵建设。其质量管理组织采取校管理者代表领导下的二级管理者代表负责制,二级管理者代表由二级教学单位党组织书记担任,下设质量管理员(兼职),负责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工作。此外二级单位质量管理机构还包括二级单位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副主任)、各专业负责人、各教研室(教学系)和实验室负责人、内(外)审员、教师代表等成员,负责二级单位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教学活动的督查、指导,并对教学质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反馈。工作方式多样,包括听课、召开研讨会、检查、座谈等,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给二级管理者代表提供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质量。[3]
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各司其职,以保障教学工作正常化、规范化运行。
(3)文件体系。二级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不是对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部照搬,也不是“另立炉灶”重新建立一套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而是对校级质量管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建立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学校现有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相应体系文件做进一步的梳理,确定二级单位教学工作各过程的合理接口和职责权限,绘制组织结构图,完善岗位工作指导书;补充、细化程序文件以及对应支持性文件,使之适应本单位实际,便于操作、记录和管理。
(4)评估检验。二级单位教学质量管理执行得好坏要通过四个层面的检查评估及其各自的反馈系统,完成教学质量的闭环检验及持续改进。这四个层面的评估检验包括教师及学生评价、二级单位内审、学校内审以及第三方外审或评估。无论是对哪一级或哪一个过程的质量评估检验,都必须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对教学服务的提供质量的评价;二是对教学服务的接收质量的评价。[4]既要评价“教”的过程的质量,又要评价“学”的过程质量,这样才能整体评价二级单位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质量目标,做出价值判断并向对应的个人、组织反馈整改信息,获得持续改进,并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融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效率。[5]
在模式的内涵和要素明确之后,关键在于依靠何种载体如何实施。大连海事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 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有意义和创新性的工作,有模式运行的良好平台。2012年12月,学校率先在4个二级单位试行“质量管理体系二级管理模式”,航海学院是其中之一,以下对学院教学质量二级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介绍。
意识决定行动,二级单位教学质量的全员管理质量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强化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二级单位网站、办公邮件、微信群、qq群等进行网络化常规动态宣传,通过印发质量管理手册、宣传单页进行灵活宣传,通过设立“质量管理月”知识问答及知识竞赛等集中活动,在二级单位全体教职工中举办“质量管理从我做起”的系列活动,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强化质量意识。
通过组织新员工质量管理入门培训及教研室(教学系)、实验室主任质量管理业务培训,提高组织成员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执行力;创造机会让二级管理者代表参加认证机构组织的“领导学习班”,审核员参加其审核实务培训及知识更新培训,提高质量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以及审核体系的方法技巧。培训学习内容包括:主要的国际公约、法律、法规、规章、行业规范以及学校的相关制度,学校的质量手册、相关程序文件和岗位工作指导书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TQM 理论、PDCA 循环、5W1H 分析法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多是对各教学环节进行质量监控,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资源保障,且缺乏改进功能。而功能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应具有“闭环”特征,即通过评估检查功能发现偏差,通过采取行动纠正这些偏差,完成对整个培养过程的不断改进。[6]通过调研及召开研讨会,识别二级单位有关人才培养各要素环节,按照“做出计划(plan)—执行计划(do)—检查计划实施效果(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的顺序不断循环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确定出二级单位质量管理模式框架(见图2),为建立完善的二级单位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图2 二级单位教学质量管理环节
以培养计划为纲,规范教学运行的各个环节,建立二级单位教学管理制度,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补充,提高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它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依据。制定者必须本着严谨、发展、科学的态度,根据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在各类检查评估审核中的反馈意见,仔细研究,反复推敲,确定培养计划。教学人员根据培养计划及其他制定输入文件编写教学大纲,教务人员编制教学执行计划,排定教学日历,分配教学资源,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授课,质量管理人员监督管理各项教学活动,并在检查反馈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改进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或措施,推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由于教学活动具有周期性、程序化的特点,规章制度的建设与体系文件可以进行统一和融合,在制定规章制度要素的基础上,以学校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为蓝本,根据二级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程序文件做相应补充和细化,制作程序文件对应质量记录汇总细化一览表,增加时间节点、内容要求、记录部门、保存部门、保存期限等项,并在程序文件中对所有质量记录建立独立的编号索引,方便查阅与索取。对于校一级程序文件中未涉及但对二级单位教学相关工作有益的质量记录,采取新增并独立编号的措施,充实并完善相应程序文件,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在二级单位的可操作性及完备性,也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7]
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使学校与二级单位之间、二级单位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二级单位与学生之间大量的信息及时得到传递、反馈和处理。突破传统的依靠校级单位各类检查、评估和审核,用不合格报告和纠正措施报告的形式进行沟通和处理,而应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如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教学督导、学生座谈、教师座谈、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信息渠道,收集反馈信息,并进行原因分析和相应处理,落实到人,纳入绩效考核,以期持续改进。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检验教学质量二级管理模式实施的有效性,并找出可改进之处。学院在模式运行一年之后,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进行专家访谈、开放问卷调查等方式,识别和选取评价指标要素,使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因果性等一般原则,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数据可获得性以及针对性特征。筛选出二级单位教学质量的属性包括五个维度(教与学的环境、沟通与流程管理、课程目标与设置、教学实践、移情性),共28 个评价项目。对正式问卷调查数据应用AMOS 线性结构模型检验以及SPSS 统计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对影响二级单位整体教学质量评价、满意度的因素分析,可得到移情性、沟通与流程管理,以及课程目标与设置是三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对于二级单位管理者和教师改进整体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8]。
根据服务质量指数,构造了二级单位教学质量指数(Teaching Quality Index,TQI)。通过TQI,二级单位管理者可以监测不同时期的教学质量变化情况,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引入雷达图诊断在二级单位整体服务质量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改进。[8]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近些年引入ISO9001 及TQM 的校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面对众多各具特色的二级教学单位,管理的人力和物力时常捉襟见肘,无法真正做到有针对性的、动态的、精细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源于此,本文提出“高校教学质量二级管理模式”,将教学质量管理的重心下移至各二级教学单位,充分发挥基层教学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建设质量管理新模式,研究多元评估新方法,寻求特色质量发展新思路。进一步提出该管理模式的内涵和四项基本要素,并在二级教学单位进行了试运行,其在质量意识、管理水平、体系建设、沟通反馈直至评估检验改进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邬大光,别敦荣,赵婷婷,等.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透视(笔谈)[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2):41-57.
[2]聂丽华.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浅谈[J].教育学研究,2012(7):67.
[3]陈文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构建[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5.
[4]马玉女.基于ISO9000 族标准的高校教学督导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5]赵 军,刘义伦,李立清.创建以校内评估为主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6(7):44-45.
[6]李志义.重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1,4-8.
[7]朱洁晶.关于加强高校二级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228-229.
[8]申卫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