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兰刚,李东娇
(石家庄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钢铁产业生态经济绩效文献综述
冯兰刚,李东娇
(石家庄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城镇化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我国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钢铁行业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把生态理念纳入到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有助于更加客观地制定产业政策。
钢铁产业;生态绩效;地球资源;经济绩效;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特点,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反过来,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构建基于生态经济理念的人类与生态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共同进步的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一)我国钢铁工业的资源、能源消耗状况
我国铁矿石需求量巨大,被称为“全球吸铁石”,是世界上铁矿石市场最大的买主。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于铁矿石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虽然国内铁矿石产量很大,但也无法满足需求,进口铁矿石数量连年攀升,进口量占需求量的比重亦逐步提高。199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占总需求量只有28%左右[2];而到了2008年,进口铁矿石已经达到44 414万吨,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大铁矿石进口国。
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占到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钢铁是耗煤大户,煤占总燃料消耗的80%左右[3]。2005年我国钢铁工业消耗能源折合为标煤19 453.07万吨,到2010年就增长到26 036万吨标煤,增长了将近34个百分点。新水总耗得到一定控制,2005年消耗新水210 712.3万吨,而到2010年消耗175 602.5万吨,钢产量从1996年一直保持头把交椅的位置[4]。吨钢综合能耗、吨钢电耗、吨钢耗新水逐年下降,某些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某些指标还有提升的空间。
(二)钢铁工业产生的环境问题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钢铁企业产生的污染可分为三类: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我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6%左右,烟尘占5.5%,粉尘占12.6%[4];废水的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10.3%,居世界第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16.7%①。
表1 2005—2010年我国能源消耗状况
钢铁工业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钢铁产业政策也成为我国政府重点关注对象。2005年出台了《钢铁产业政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振兴钢铁产业,2009年颁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了更好的发展钢铁产业、调整产业生产力布局,2011年出台《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说明了钢铁工业的重要性,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在能源面临枯竭、环境不断恶化、钢铁企业利润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如何把生态理念纳入到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如何从效率、效果两个维度测度企业绩效,如何把企业效率-效果测度结果更为直观的表现出来,以及研究落后企业的最优发展路径,影响钢铁企业生态经济绩效的因素等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课题[6][7][8][9][10][11]。
(一)循环经济理论
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改造大自然创造财富的同时,环境污染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的思想开始出现,20世纪60年代的“宇宙飞船理论”(Kenneth Ewert Boulding,1965,1966)很形象的描述了地球的生态问题;《寂静的春天》(Rachel Carson,1962)阐明了生态系统中化学农药的危害性;《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1972)指明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将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并导致发展停滞,即所谓的“增长极限”。在这一大背景下,人们开始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把对废弃物的处理从末端转向源头,从节约资源、减少废物产生开始做起,并寻求废弃物资源化的再循环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avid W.Pearce,Kerry Turner,1990)正式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以工业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资源节约、绿色生产、环保设计以及可持续消费等问题,构建“资源使用—产品生产—再资源化”的封闭、循环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二)工业生态学理论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以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干预实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降低生产过程废弃物的排放为目的,研究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物质资源从自然领域向生产、消费领域流动过程中的组织、制度、管理、技术等,基于生态理论将工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对比,构建工业系统中的生态分析框架。工业生态学理论就是在尊重生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人为的方法、方式改变开放的工业系统的运作规律,使之转变成封闭的自循环体系,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报废的产品重新流入生产领域,从而提高系统的可持续性。工业生态学就是把工业体系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彼此联系的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人类即使永远也达不到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纯粹的封闭式循环,但是可以采取措施、改变习惯、提升技术尽可能的接近“生态系统”。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以复杂科学理论(Complexity Science Theory)的视角来看,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可持续发展是指各个子系统协调发展,这些子系统一般指资源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人口系统和社会系统。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也应该包括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社会活动要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要获得全面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否则,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换来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是以压缩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为代价的。
(一)传统经济效率研究综述
以亚当·斯密为首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大生产对提高企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新古典经济学以资源约束和最优配置为前提,将效率定义为追求最优的帕累托状态(Pareto,1896);Kendrick、Zvi Griliches认为经济效率可以定义为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乔根生、索洛为首的经济增长学派把效率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率,用产出增长率与投入增长率的差表示——希克斯中性下索洛剩余;以萨缪尔森、阿瑟·奥肯为代表的近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是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出越大越好;马克思的《资本论》深入分析了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积累社会财富。
Patricial E.Beeson(1989)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以1959到1972年的美国各州制造业数据为依据对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Bannistter、Stolp(1995)以墨西哥不同区域为研究对象,测算制造业效率,并得出规模、城市经济与生产效率正相关;SanghoKim(2001)采用SFA方法,通过对韩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来分析技术效率的变动状况;G.H.Jeffersom(1990)分析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在国内,刘小玄(1998)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非效率的特点并解释其成因;杨霞光(2002)分析了信息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赵国杰、郝清民(2003)基于非充分市场竞争的现实,采用分批次的DEA分析模型,研究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效率,并分析了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二)生态经济绩效理论文献综述
最早的“生态绩效”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科学委员会最早把该理念引入到经济系统中。80年代,世界自然保护组织(IUCN)在全球保护战略中强调“环境”的重要性,重申了“生态”理念。而正式“生态效率”概念是1990年瑞士经济学家Schaltegger、Sturn首次提出,并将生态效率定义为经济效益与环境破坏程度的比值。
1999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公布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即ISO14031。由于不同企业所属地区、内部情况、外部环境等条件均有差异,所以该标准没有具体规定环境评价的具体指标,而是根据一般情况设计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生态绩效指标库”,可为企业构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国外对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较早,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把有代表性的概念总结如表2所示。这些概念都强调在提供满足人类需求产品的同时,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中,“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体现经济绩效,资源、能源、环境体现“生态”绩效。
表2 国外生态经济绩效概念汇总
(一)企业绩效的定义
最初,企业绩效与组织效率密切相连,正如Campbell(1988)所言“用生产率衡量企业绩效具有现实意义”;Guzzo(1988)指出,这一效率就是投入产出比,它反映了企业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对于测度生产型企业的内部绩效用效率来替代是有道理的,然而,如果把企业外部的一些因素(市场、需求等)考虑进来,效率就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整体绩效。Bredrup(1995)把企业绩效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三个维度:效率——把输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有效性——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发展性——应对变化的适应能力。
国内学者也对“绩效”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国家财政部统计评价司把企业绩效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的企业经营效益和业绩,经济效益可用企业的利润水平、营运水平、偿债能力以及发展潜力来表示。冯丽霞(2002)认为企业绩效可表示为两方面:第一,用结果表示的企业绩效,即在某一时期内由某一具体企业活动而导致的企业产出结果;第二,以过程为导向的企业绩效。
(二)企业绩效评价的演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原始的观察性绩效评价阶段。这是最早的较为正式的绩效评价,14世纪复式记账的产生,使得账簿可以清楚的记录经济活动的相关情况,企业利益相关者就能够对每项经济活动进行单独评价。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监督者通过观察便可以掌握了解企业效益。
2.成本绩效评价。工业革命后,大型生产企业开始出现,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原始的观察性绩效考核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成本绩效评价应运而生。其评价指标就是通过统计而得到的企业成本,这里的成本与财务会计里的成本是有很大差异的。
3.财务性绩效评价。19世纪末,为了适应由工业革命而导致企业生产方式变革,管理方式出现了很大变化,成本管理和经济效益测度提上日程。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所得到的数据判断企业过程业绩,根据企业财务数据评价企业的整体绩效。
4.战略性绩效评价。20世纪末,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大大改变了市场竞争环境,进而也改变了竞争规则。Neely A(1999)指出,经济绩效虽然还是企业评价的主要部分,但是仅仅经济利润已不能完全反应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过度偏重于短期利润的提高,往往会使企业降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弥补传统财务指标的不足,Stewart-Stewart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VA)来评价企业绩效,Robert S.Kaplan、David P. Norton(1992)提出了著名的平衡计分法对以往方法进行改进。
(三)钢铁产业生态经济绩效理论模型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所采用的指标以财务指标(经济指标)为主,主要有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现金流量等,选择这些指标来测算企业绩效,虽然很容易定量,而且操作方便,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不断地排放到自然界中,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大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社会、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绩效评价不能仅仅考虑经济绩效,要把资源、能源的节约情况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强度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当中,这样才能客观地测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鉴于此,本研究在企业绩效评价前四个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能够适应新形势的第五阶段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生态经济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尤其适合“两高一资”型企业,即“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显然,钢铁企业是典型的“两高一资”企业。该评价体系从经济与生态两方面,生态经济效率、生态经济效果两个维度来综合测度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研究基于钢铁企业的特点,把生态经济绩效定义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特定时期内,钢铁企业提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产品时,所实现的结果,其结果可用效率与效果来加以测度,包括经济、生态两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经济绩效理论模型
鉴于此,本研究把生态绩效与经济绩效综合考虑到评价钢铁企业体系中,弥补了以往大部分文献仅从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来评价钢铁企业的不足。另外,以往文献对钢铁企业评价,或者从生产效率、生态效率、经济效率等“效率”方面来着手,或者仅从“效果”方面来开展评价,因此,我们对钢铁企业绩效的测度从“一维”向“二维”跨度,即从生态经济效率、生态经济效果两个维度来研究,这样使得测算结果更加有效、更加科学。
注释:
①相关数据来源于2002年的相关统计资料。
[1]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情况和特点[EB/OL]. http://news.stoekstar.eom/info/dartiele.aspx?id=SS,20090324,30233964&columnid=947.
[2]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行业分析报告:2005钢铁工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0-99.
[3]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关于钢铁工业“十一五”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6):4-6.
[4]李光强,朱诚意.钢铁冶金的环保与节能[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28.
[5]张立宏,杜涛,蔡九菊.建设生态化钢铁企业的必要性及其措施[J].中国冶金,2005,(7):49-53.
[6]江飞涛,陈伟刚,黄健柏,等.投资规制政策的缺陷与不良效应——基于中国钢铁工业的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2007,(6):53-61.
[7]张寿荣.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与我国钢铁工业21世纪应对挑战的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7,(2):10-63.
[8]国务院办公厅.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3/20/content-11045183. htm,2009-03-20.
[9]施小芳.浅析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J].世界经济情况,2010,(6):82-85.
[10]张伯玲.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有望6月底前出台[N].中国证券报,2010-03-03.
[11]刘菊花.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刻不容缓[EB/OL].http:www. xinhuanet.com,2010-01-23.
责任编辑、校对:艾岚
Literature Review of Steel&Iron Industry Eco-economic Performance
Feng Langang,Li Dongjiao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ijiazhuang Economy School,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eel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s the foundation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is also the main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steel industryenvironmentpollutionhas becomethekeyinfluencinghumansurvivaland restricting enterprise development,bring the ecological concept into the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sadvantageoustoenterprise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sreduction,improveeconomicbenefit,impro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ormulate industrial policy more objectiv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ecology economy,earth resource,economic performance,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circular economy,industrial ecology,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426.31
A
1673-1573(2014)03-0085-04
2014-03-06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HB12YJ085);河北省软科学项目(13454208D);石家庄经济学院博士基金
冯兰刚(1978-),男,河北衡水人,石家庄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李东娇(1989-),女,河北邢台人,石家庄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