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威1,2
(1.东北财经大学 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辽宁 大连 116024)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与生存,近年来“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出现,更引发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关注。在2013年12月举行的农村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直接决定了食品供应链源头的质量安全水平,而且将贯穿至整条供应链。而流通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一环,加之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复杂现状:由于农产品流通成员之间竞争激烈、权力失衡,导致一些成员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次充好、以劣充优,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带来了严重的农产品安全隐患;由于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环节过多、物流链过长、物流组织混乱,在农产品储存、包装、加工、运输、装卸等物流活动中,存在农产品腐烂、变质、污染等情况,加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完全、信息失真、信息滞后等问题,这些都将导致或加剧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对于流通环节如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商务部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通过支持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帮助农产品市场提升检验检测水平;二是开展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但商务部主导的追溯体系建设要发挥作用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生产企业规模相对集中、社会的诚信度较高、流通的中间环节很少、监管有力等。而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基础设施条件差,没有配套的检测检验等设施,信息化程度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食品安全制度难以在流通领域得到有效落实。
目前,农产品流通仍是我国流通产业中基础最薄弱、发展最滞后、矛盾最突出的领域。尽管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个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但通过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频发等诸多现象,可以看到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它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的消费、对外贸易,抑制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乃至阻碍整个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2012年7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其中就重点针对如何提升农产品流通水平、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做出了明确要求。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相关问题,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及其机制体制创新提供可参考的对策建议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学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产品流通这两个热点问题研究的分类评述,探讨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现有研究理论、方法工具及不足,并对以农产品流通为视角,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这将对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国内较多学者一直关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认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主要表现为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较重,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突出等,这些问题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分析了主要原因如农业生产风险危害、监管不当、价格抑制、成本收益不合理、流通销售等环节政策法规不健全等[1−7]。
针对上述现状及原因,通过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学者们基于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了契约协作、流通组织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无缝隙组织监管、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冷链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建设,并利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方法分析相关策略机制,基于调研实证研究了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农超对接”、都市农业等模式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优势及不足[8−16]。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农户、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关注,除了采用委托代理、博弈论等理论模型构建主体的行为选择外,多数学者通过对蔬菜、猪肉等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实地调查研究,利用统计、计量分析方法或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相关主体对质量安全认知和控制、契约履行、追溯体系建立、监管实施方面的行为决策及其影响因素[17−23]。
学者们研究指出农产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利用系统动力学、博弈论、风险管理等构建合理收益分配模型,以质量安全控制效率等作为实证分析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方法研究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24−27]。黄祖辉等(2005)[28]、王素霞(2009)[29]、周树华等(2011)[30]基于我国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的研究提出管理的关键因素,尤其对如何加强连锁超市中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进行了重点阐述。刘畅等(2012)[31]利用结构熵理论建立了包括流通损耗有序度和可追溯性有序度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有序度的评价方法,认为缩减供应链环节和建立可追溯体系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管理的主要实践方向。
还有较多学者针对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形式中多主体的利益与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是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提出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研究认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程度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结构有密切的联系,分析得出“农超对接”模式中农户的最优策略就是选择提供安全高质的产品,因此以此模式能够确保农产品的安全[32−36]。刘晓峰(2011)[37]以农户心理契约为研究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超市组织公平与农户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农户关系型心理契约的构建是确保超市农产品货源的质量安全和稳定性的供应。张利庠和张喜才(2010)[38]从价值增值、利益分配、食品安全等主要功能方面提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治理的具体内涵;杜龙政和汪延明(2010)[39]指出食品安全应以生态安全为基础,实现全产业链全过程控制。汪普庆等(2009)[40]、李春艳和周德翼(2009)[41]、张喜才等(2011)[42]在对我国北京、山东、广东等地的蔬菜产业链的多种供应链组织模式进行调研基础上,比较了各种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食品安全的控制作用、流通体系运行规律、各环节成本收益,提出建设以公益性批发市场为主体、加强供应链一体化等措施抑制我国蔬菜价格的大幅波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曾寅初和全世文(2013)[43]针对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与食品安全控制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应以农产品生产作为关键环节,严控产地准出,并以建设公益性产地绩效服务中心为切入点,完善我国农产品的流通与食品安全。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研究侧重于针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定性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相关政策法规、可追溯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定量研究侧重于基于调查研究和问卷,实证分析农户和消费者等主体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针对于近年来我国“农超对接”组织形式的蓬勃发展,超市和农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研究认为农户行为直接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而超市在其中具有主导作用,应建立可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对相关主体之间的行为决策,尤其是契约的选择和履行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契约在维持主体之间合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对于消费者这一农产品消费终端主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如风险感知、支付意愿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征、经济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的研究方法仍以理论分析探讨为主,基于博弈论分析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尤其在契约协调方面;定量分析以问卷访谈、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主。基于农产品供应链角度的相关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突出问题,并从宏观层面定性分析应对策略的较多;而定量研究多是以地区性典型果蔬供应链的调研为基础,进行案例分析或是统计、计量分析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农产品供应链中质量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
周立群和曹利群(2001,2005)[44−45]、郑风田和孙瑾(2008)[46]、邱述兵(2011)[47]、安玉发(2011)[48]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的相关研究更多的是对传统形式不足及新时期组织形态演变与创新的分析,近来针对流通环节利益错位现象、两端价差以及价格波动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现有研究基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KAP)等调查问卷实证或理论分析针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认为流通过程作为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中间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农产品流通方面还存在着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问题,批发市场等公益性职能没有发挥、冷链建设缺乏支持,生产者、经销商等质量安全意识薄弱,流通环节多,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对此应通过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及加强信息追溯技术等予以解决[49−54]。
学者们通过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变革和演变的研究,分析了现有农产品流通中低效、质量安全等问题,认为农产品流通渠道终端变革是大势所趋,指出应重视发展生产组织、理顺流通中的利益分配、加快信息平台建设,从而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水平[55−60]。基于渠道关系理论、系统流理论、价值链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分析协议流通等典型流通模式的优势及不足,对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等流通新模式在我国发展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从基于第三方物流、主体组织化及联盟化、渠道关系形态等角度提出流通模式创新的构想[61−67]。
通过对中外农产品流通渠道比较,总结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不足,基于某类蔬菜流通渠道的调查研究、案例或博弈分析流通渠道的成本收益、效率,提出渠道优化的途径[68−72]。目前,学者们关于农产品渠道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对农户交易对象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或从关系营销和营销渠道行为理论对交易关系稳定性的研究;对各种交易关系的组织形式的研究。这些研究以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主。我国大多数学者将农产品交易模式划分为并列的三种,即传统的市场交易模式、属于国外文献中关系型交易模式的组织内部交易模式和企业内部交易模式。基于不同交易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或有关订单农业的履约问题,已有较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基于交易经济学等理论,利用博弈模型等理论或实证分析有关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契约稳定性、契约选择,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实施对契约交易的影响[73−78]。近年来,张闯等(2009)[79]、徐健等(2010,2012)[80−81]等学者逐渐将关系交换理论、关系营销理论和组织间交易关系的治理理论引入农产品交易的研究中,以社会网络理论和渠道行为理论为基础,利用跨案例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交易关系类型、治理机制、农户人际关系等对交易绩效、违约倾向等的影响,扩展了该领域研究的新视野。
渠道冲突是渠道关系中的重要行为变量,基于国外学者对渠道冲突的内涵、类型、模型和影响因素等理论研究,对渠道中的冲突与权力、满意度、合作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此提出了有效处理渠道冲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基于我国农产品渠道现状,以博弈论和实证分析为主,从渠道冲突对渠道绩效、农民收入的影响,渠道冲突与渠道权力、依赖、满意度的关系,渠道冲突的原因及治理策略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82−85]。沿用国外学者研究社会学问题时提出的权力要素及其分类,以及关于营销渠道权力的测量,张庚淼(2006)[86]建立了基于资源投入的绝对渠道权力和相对渠道权力测量理论模型,但没有进行实证检验。国内学者,张闯和夏春玉(2005)[87]、张闯(2006)[88]、张海涛等(2009)[89]、周宏华(2011)[90]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考察,发现了渠道权力结构失衡、权力失效、利益相关者关系对权力结构的影响等问题。张闯和林曦(2008)[91]、夏春玉等(2009)[92]通过引入网络效应,对渠道权力的研究范式扩展到与实际更为接近的多元结构,进而为农产品渠道权力的多元结构分析提供了参考。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体制改革和变迁,针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低效、高成本、质量安全问题,基于当前流通模式现状提出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及建设新型流通体系的设想。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足,并且定量分析多以对某种流通模式的部分地区调研为基础进行统计描述,构建数理模型和利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较少。关于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研究倾向于采用定性分析或案例分析的方法,这可能会导致其结果缺乏足够的解释力,缺乏系统性研究。对于农产品渠道的相关研究,多数学者基于营销渠道理论研究如何优化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分析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渠道的组织形式及主体间的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夏春玉、徐健和张闯等从流通渠道角度,结合渠道权力与关系治理,研究我国主要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权力结构,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效率和加强渠道稳定性提供了一定建议。基于行为科学的渠道权力和冲突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模式,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但过于重视行为的过程而忽视经济产出和效率是研究的不足。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研究无法深入、全面地呈现农产品流通渠道系统运行的机制,从而不利于未来理论的建构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国内学者更多从宏观层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定性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政策性问题,对与之相关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息化建设、微观主体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日益增多,研究方法以案例、统计和计量分析为主。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更多分析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流通的现状、不足,以及流通模式、组织及其创新,流通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从渠道行为理论研究如何优化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提高渠道稳定性,渠道关系、冲突和权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影响,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案例和问卷调查为主。
流通过程作为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中间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有关流通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研究较少且不深入,多是作为定性讨论的一方面呈现,尤其是基于流通微观视角的研究就更为鲜见。因此,基于农业经济学、流通理论、信息经济学及食品安全管理理论,借助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基于流通视角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此,本文认为未来对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可以从农产品流通渠道与组织、农产品物流和农产品流通信息化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要注意以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内在机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农产品流通整体的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以及流通主体在质量安全方面的行为决策,以及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值”及其分配机制,成本收益比较,从而掌握基于流通视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微观机理,进而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从微观机理到宏观政策设计提供至下而上的参考依据。
[1]季昆森.发展生态农业关键要从开发安全食品抓起[J].管理世界,2003(8):1-5.
[2]颜景辰,颜廷武.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4(7):25-29.
[3]周洁红,钱峰燕,马成武.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4(4):26-27,37.
[4]周应恒.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3):91-95.
[5]徐柏园.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7(3):7-12,63.
[6]杨根全,李圣军.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J].农业展望,2011(2):24-28.
[7]常清.由食品安全引发对农产品价格问题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10):1.
[8]何忠伟,符少辉.中国农业标准化实施的理论与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3(6):26-27.
[9]张云华,孔祥智,罗丹.安全食品供给的契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8):25-28.
[10]祁之杰.农产品流通系统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05(12):15-17.
[11]赵来军,唐小平,肖志杰.我国食用农产品无缝隙化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30(2):18-22.
[12]白世贞,沈欣,李敏.有关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的国外理论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11,30(9):17-20.
[13]李长健,邵江婷,张磊.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整合与创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4):97-104.
[14]林伟君,熊瑞权,郑业鲁,等.基于信息化的安全农产品产供销质量保障体系研究[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学会,2011,412-419.
[15]施晟,周德翼,汪普庆.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及政府治理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5):20-26,110.
[16]杜姗姗,蔡建明,郭华,范子文.食品安全导向下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以北京蔬菜生产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783-791.
[17]王瑜,应瑞瑶.契约选择和生产者质量控制行为研究[J].经济问题,2007(9):85-87.
[18]周洁红,姜励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中的农户行为分析——以蔬菜种植户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2):118-127.
[19]黄季焜,齐亮,陈瑞剑.技术信息知识、风险偏好与农民施用农药[J].管理世界,2008(5):71-76.
[20]张莉侠,刘刚.消费者对生鲜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搜寻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上海市生鲜食品消费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0(2):97-103.
[21]乔娟.基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批发商认知和行为分析——以北京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1(1):76-80.
[22]王志刚,李腾飞,彭佳.食品安全规制下农户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山东省蔬菜出口产地的实证调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3):164-168.
[23]霍红,沈欣,黄志鹏.农产品质量安全宏观环境综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1-104.
[24]陈小霖.供应链环境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25]戴化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质量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6):96-100.
[26]胡莲,刘仲英.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21):66-67.
[27]韩燕.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与优化研究——从供应链上的信息正向传递与逆向追溯角度的解析[J].调研世界,2009(1):24-26.
[28]黄祖辉,鲁柏祥,刘东英,等.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59(1):9-13.
[29]王素霞.基于超市供应链的果蔬质量安全治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学院,2009.
[30]周树华,张正洋,张艺华.构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管理体系探讨[J].管理世界,2011(3):1-6.
[31]刘畅,安玉发,中岛康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有序度评价研究——日本生协数据的实证分析与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5-12.
[32]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24-27.
[33]刘召云,孙世民,王继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商业研究,2009(3):161-165.
[34]陈娆,杨为民.基于供应链的“农超对接”机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2,(1):121-123.
[35]胡定寰,Fred Gale,Thomas Reardon.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6(1):36-40.
[36]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产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果蔬,2011(12):20-24.
[37]刘晓峰.“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心理契约的构成及中介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11(2):69-74.
[38]张利庠,张喜才.现代农业产业链治理:主体与功能[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1):81-86.
[39]杜龙政,汪延明.基于大食品安全的全产业链治理研究[J].公共管理,2010(10):29-38.
[40]汪普庆,周德翼,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与食品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09,(3):8-13.
[41]李春艳,周德翼.蔬菜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与食品安全控制[J].生态经济,2009(12):117-120.
[42]张喜才,张利庠,张屹楠.我国蔬菜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山东、北京的调研[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5):78-90.
[43]曾寅初,全世文.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与食品安全控制机制分析——基于现实条件、关键环节与公益性特征的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3(5):16-21.
[44]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69-77.
[45]曹利群,周立群.对市场+农户的理论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3):2-10.
[46]郑风田,孙瑾.我国农产品产业链中利益错位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12):26-27.
[47]邱述兵.影响大宗蔬菜“农超对接”效率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6):32-33.
[48]安玉发.发展新型产销对接模式稳定鲜活农产品价格——“农超对接”及流通渠道多元化的思考[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8):24-25.
[49]汪旭晖.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与优化路径选择[J].改革,2008(2):83-88.
[50]任燕,安玉发.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策略研究——基于北京市场的经销商调查分析[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45):48-51.
[51]王晓平,张浩,安玉发.农产品协议流通中的信息跟踪追溯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0(8):122-124.
[52]张喜才,杨谦.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中冷库节点及政府支持[J].中国流通经济,2012(4):46-52.
[53]安玉发.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特征[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2(1):14-15.
[54]张伟年,汪莉娜,刘景.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3):126-128,148.
[55]寇平君,卢凤君,沈泽江.构建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模式的战略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2(8):13-17.
[56]卢凌霄,周应恒.农产品流通效率衡量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财贸研究,2008(6):34-38.
[57]蔡荣,虢佳花,祁春节.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演变与路径分析[J].商业研究,2009(8):4-7.
[58]张浩,安玉发.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基于系统流理论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2):19-22.
[59]张浩,安玉发.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展望[J].农业展望,2010(1):39-42.
[60]张赞,张亚军.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终端变革路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1(5):71-75.
[61]张希颖,祃海霞.第三方物流与农产品连锁经营模式创新——河北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7).
[62]赵晓飞,李崇光.基于渠道关系视角的农产品渠道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6):38-39.
[63]赵晓飞,田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2).
[64]彭磊,孙开钊.基于“农餐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J].财贸经济,2010(9):105-111.
[65]周伟.拍卖交易模式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2(1):101-105.
[66]胡翠红.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农产品流通渠道运作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449-7450,7603.
[67]杨富贵.价值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12(4):10-12.
[68]周发明.中外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5):116-120.
[69]孙侠,张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基于大连蔬菜流通的案例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2):39-48.
[70]杜岩.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9.
[71]杨宜苗,肖庆功.不同流通渠道下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效率比较研究——基于锦州市葡萄流通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2):79-88.
[72]肖文金,陈海波.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演化趋势及其启示[J].江汉论坛,2011(10):47-49.
[73]尹云松,高玉喜,糜仲春.公司与农户间商品契约的类型及其稳定性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03(8):63-67.
[74]胡定寰,陈志钢,孙庆珍,等.合同生产模式对农户收入和农产品安全的影响——以山东省苹果产业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17-24.
[75]王亚静,祁春节.我国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博弈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5):25-30.
[76]贾晋,蒲明.购买还是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契约选择[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57-65.
[77]周应恒,卓佳,谢美婧.农户交易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选择—一个基于交易费用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框架的介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44-47.
[78]夏春玉,梁守砚,张闯.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维度:基于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0,32(10):96-105.
[79]张闯,夏春玉,梁守砚.关系交换、治理机制与交易绩效:基于蔬菜流通渠道的比较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8):24-42.
[80]徐健,张闯,夏春玉.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结构、交易成本与违约倾向[J].财贸经济,2010(12):133-139.
[81]徐健,张闯,夏春玉.契约型渠道关系中农户违约倾向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渠道行为理论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2(2):97-103.
[82]高维和,黄沛,王震国.渠道冲突管理的“生命周期观”——机会主义及其治理机制[J].南开管理评论,2006,9(3):26-33.
[83]田敏,安建设,张闯.农产品流通渠道冲突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红壳鸡蛋流通渠道的案例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2):17-23.
[84]张闯,徐健,夏春玉.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结构对渠道行为与续约意愿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5):5-14.
[85]夏瑞洁.生鲜农产品渠道成员冲突根源的博弈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1):35-37.
[86]张庚淼.基于资源投入的营销渠道权力测量模型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11):45-50.
[87]张闯,夏春玉.农产品流通渠道:权力结构与组织体系的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05(7):28-36.
[88]张闯.渠道权力结构的过度倾斜与权力失效——基于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J].财经论丛,2006(5):96-101.
[89]张海涛,王锋,彭朝辉,范晓莉.中国水产品流通渠道中的权力结构分析[J].中国水产,2009(5):27-29.
[90]周宏华.基于渠道权力结构的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91]张闯,林曦.渠道权力结构的网络效应研究——从渠道权力研究的“二元范式”到“三元结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11):6-12.
[92]夏春玉,薛建强,徐健.农产品流通:基于网络组织理论的一个分析框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