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蜱及蜱传播疾病流行概况

2014-03-22 21:06姜东续吴大成吴彩艳廖申权戚南山吕敏娜杨丽云吴玄光孙铭飞
动物医学进展 2014年12期
关键词:疫源地立克次体传播媒介

李 娟,姜东续,吴大成,吴彩艳,廖申权,戚南山,吕敏娜,杨丽云,吴玄光*,孙铭飞*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3.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湛江 524094)

蜱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寄螨目(Parasitiformes)、蜱总科(Ixodoidea),是一类重要的陆生脊椎动物专性体外寄生虫,具有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在内的广阔宿主范围[1]。蜱通过叮刺吸血可对宿主造成伤口继发感染或涎液注入宿主体内导致速发或迟发变态反应,引起动物出现贫血消瘦,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毛发质量变差,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死亡。更重要的是蜱具有从宿主获得多种病原体的能力,可作为多种重要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莱姆病、蜱传回归热、巴贝斯虫病、落基山斑点热、纽扣热、人粒细胞无形体等病的传播媒介,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1-2]。近年来国内频发因蜱叮咬致人死亡的事件,因而对蜱及蜱传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广东省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资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尤其是候鸟的迁徙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广东省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进出口口岸庞大的货物输送量不但增加了人类与野生动物相互接触的机会,也为蜱及蜱传病的传播扩散提供便利条件。广东省作为南北候鸟迁徙的交汇之地,几乎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迁徙鸟类276种,秋、冬季节有来自北方越冬候鸟(包括日、韩等地),同时本地的夏候鸟会向南迁移(包括东南亚)。春、夏季节东南亚的夏候鸟返迁,同时原越冬鸟则向北迁移[3]。候鸟迁徙活动很容易打破蜱传疾病的自然疫源性特点,将蜱或蜱传病原携带到途径地区,使得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宿主的蜱在此聚集,增加了广东地区受到外源蜱虫及蜱传病原危害的风险,给当地人、畜健康带来极大挑战[4]。本文通过对广东省蜱及蜱传病原体的种类分布进行系统梳理,以期更好地了解广东省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相关蜱传疾病,从而为蜱传病的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1 广东省蜱的流行种类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蜱类分布广泛种类丰富,中国现有蜱类2科10属约119种[5]。其中能够在人畜之间传播疾病的有7个属,分别为硬蜱属(Ixodes)、革蜱属(Dermacenter)、璃眼蜱属(Hyalomma)、血蜱属(Haemaphysalis)、扇头蜱属 (Rhipicephalus)、花蜱属 (Amblyomma)和牛蜱属(Boophilus)[2]。不同地理来源的蜱在种类上具有差异性,通常异扇蜱属只分布在北方,而花蜱属和盲花蜱属则只见于南方;革蜱属和璃眼蜱属绝大多数属于北方种类;血蜱属、硬蜱属、牛蜱属和扇头蜱属在南北方均有存在,血蜱属南方居多,而硬蜱属和扇头蜱属则在北方占优势[5]。总体来说,广东省分布流行蜱类有硬蜱属的粒形硬蜱,花蜱属的龟形花蜱、爪哇花蜱、巴顿花蜱、厚体花蜱和变异花蜱,血蜱属的钝刺血蜱、台岛血蜱、豪猪血蜱、褐黄血蜱、具角血蜱、距刺血蜱、拉氏血蜱、台湾血蜱、微形血蜱和越原血蜱,革蜱属的金泽革蜱,牛蜱属的微小牛蜱以及扇头蜱属的镰形扇头蜱和血红扇头蜱[5]。由于地理条件不同而引起蜱种分布的不同,其传播的疾病病原亦不相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环境变化,某些蜱种的分布范围会受到影响[6]。不同宿主来源以及不同种的蜱可以携带的病原体种类并不完全一样,可以引起不同疾病的发生与流行[7]。

2 广东省存在的蜱传播疾病流行种类

2.1 蜱传人兽共患细菌病

2.1.1 莱姆病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feri)引起的一种重要蜱传人兽共患病,于199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防治研究对象,以神经系统损害(如脑膜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为主要的临床表现[8]。该病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涉及美国大部、加拿大东南部、欧洲中北部、亚洲东部及北非等70多个国家,近些年新发病例呈现不断扩张趋势[9]。我国于1985年在黑龙江林区发现国内第一例病例,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发现相关病例的报道,有至少19个省、市被推断存在自然疫源地[10]。莱姆病的发生与其传播媒介蜱的活动周期密切相关,全世界已发现至少35种蜱和少数吸血蚊、蝇、虻、螨、蚤类体内存在有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但只有硬蜱类(Ixodes)具有保持和传播病原的能力。在美洲,莱姆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肩突硬蜱(I.scapularis)、粒形硬蜱(I.granulatus)和太平洋硬蜱(I.pacificus),欧洲主要是篦子硬蜱(I.ricinus),而我国主要是全沟硬蜱(I.persuleatus)、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粒形硬蜱(I.granulatus)和二棘血蜱(H.bispinosa),其中全沟硬蜱在北方多见,南方林区则多是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1]。研究发现伯氏疏螺旋体菌株目前至少存在13个基因型,我国分离到5种基因型,其中B.garinii和B.afzelii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两个基因型,南方地区则发现存在B.spielmanii和B.californiensis[11-12]。谢 霖 崇等[13]研究发现广东省梅州市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人群普遍易感,野鼠和牛是该地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动物宿主,台湾长角血蜱是主要传播媒介。Hao Q等[14]亦从广东采集的蜱、啮齿动物和人血清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螺旋体垂直传播的特性以及随鸟类迁徙和兽类长距离活动携带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扩大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如美国巴尔的摩市立公园已经发现了新的莱姆病疫源地。伴随着人类活动频繁,城市绿化和鼠类的增加,城市居民感染莱姆病的危险也有可能会增加。

2.1.2 Q 热 Q 热(Q Fever)是由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burnetii)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人一般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为主要症状,动物感染多为隐性经过,但可引起妊娠牛、绵羊和山羊流产。该病分布相当广泛,目前已报道的Q热疫区几乎遍及全球各大洲所有的国家[15]。

我国在1950年首次发现该病,常通过野生动物(啮齿类)和家畜传播。暴发流行多发生在屠宰场、食品加工厂、皮革厂和农牧场等。该病原体以蜱作为传播媒介并可经卵传代,形成自然疫源地。通常全沟硬蜱、乳突钝缘蜱、铃头血蜱、亚东璃眼蜱和血红扇头蜱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16]。但近些年也有报道Q热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等多种途径使人感染,其中呼吸道是引起Q热暴发和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贝氏柯克斯体是所有立克次体中唯一可以不通过节肢动物而通过气溶胶方式使人及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体。牲畜屠宰过程中,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或内脏、胎盘等会产生大量微生物气溶胶而致病。吸入污染尘埃或继发性气溶胶均存在被感染的可能性,饮用奶类和奶制品也可能经口传染 Q 热[17]。

除牛、羊外,其他家畜作为传染源的情况近年也屡见报到。1996年,山东省曾报道犬血清Q热抗体阳性率高于山羊和牛。1998年广东、广西两省军警犬血清中也出现Q热阳性。推断犬的感染可能是因吞食病畜胎盘或被野外蜱类叮咬而造成的[17]。经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证实,我国Q热分布遍及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内蒙、四川、新疆、云南及西藏等地区发生过暴发流行。

2.1.3 北亚蜱传斑点热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是引起重要的全球性分布蜱传病病原体,目前已报道该病发生的国家和地区高达50余个,包括落基山斑点热、蜱传北亚热、钮扣热、北昆士兰蜱媒斑疹伤寒、南非蜱咬热、以色列斑点热、日本斑点热、阿斯特拉罕热、弗林德斯岛热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宿主动物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包括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以及部分鸟类[17]。鸟类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远距离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部分家畜如牛、羊、兔、骆驼、牦牛等可能作为宿主动物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以蜱类叮咬为主,病原可经卵传播并在蜱体内存活2年之久,亦可通过蜱粪便、体液接触破损的黏膜组织而感染[19]。草原革蜱(Dermacentornuttalli)是北亚蜱传斑点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另外,边缘革蜱(D.marginatus)、中华革蜱(D.sinicus)、森林革蜱(D.silvarum)和越原血蜱(H.yeni)也可作为该病的传播媒介[10]。我国于1962年在黑龙江虎林发现第一例病例,在目前发现并证实具有致病性的13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我国存在有4种分别是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内蒙古立克次体Ha-91株、黑龙江立克次体及虎林立克次体。目前该病在我国广东、黑龙江、内蒙、新疆、北京、吉林和辽宁均有报道。自然疫源地多存在于东经90°~135°,北纬40°~50°的中国北部地区,在南方部分地区的人和啮齿动物上有发现血清阳性数据。张丽娟等[20]研究发现,广东连平县除了存在已证实的西伯利亚斑点热外,还存在新的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

2.2 新发现的蜱传播疾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一类新发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侵染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的蜱传疾病[21]。其病原体无形体为革兰染色阴性细胞内专性寄生菌,在细胞质内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该病主要通过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或直接接触患者体液传播。已报道的传播媒介主要是龟形花蜱(A.testudinarium),越原血蜱(H.yeni)和森林革蜱(D.silvarum)。HGA呈世界性分布,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我国1999年发现第一例无形体病例以来,先后在广东、新疆、内蒙、黑龙江、广西、福建和云南等地发现多例HGA感染患者或疑似患者[10]。据2010年河南省监测数据显示,省内共监测发现蜱疑似无形体病例、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其中信阳72例,死亡9例,病例发生的疫区均有微小牛蜱分布,很可能与微小牛蜱的传播有关[22]。李雁等[23]通过对广东、甘肃和湖南三省蜱体内无形体携带情况调查发现,广东省血红扇头蜱携带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原阳性率为7.8%。

3 广东省特殊地理环境在蜱及蜱传病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存在大面积的山地、森林、丘陵和湿地,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保护区较多。同时也为蜱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宿主资源,为一些蜱传疾病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疫源地。

广东省位于中国南方的边界,距东南亚许多国家较近,非法狩猎、贩卖和自然迁徙到广东的外来野生动物种类较多,这也为新的蜱种和蜱媒病传入提供了方便。特别是目前国际上已知的八条候鸟迁徙路线有三条途经我国,其中“东非西亚迁徙线”的候鸟从蒙古进入新疆,跨越青藏高原后进入印度半岛,飞跃印度洋,最后在非洲落脚;“中亚迁徙线”从西伯利亚进入我国,最后在印度半岛繁衍生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则从美国阿拉斯加到澳大利亚西太平洋群岛,繁衍后再北上,经过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其中有2条经过广东及周边地区[3],形成越冬水鸟重要的迁徙带,候鸟作为蜱的寄生宿主之一,对蜱及蜱传病的扩散、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4,24]。候鸟迁徙活动很容易打破蜱传疾病的自然疫源性特点,将蜱或蜱媒病原携带到途经地区,例如主要在北方出现的蜱传脑炎很可能随感染蜱经候鸟迁徙携带到南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疾病散播的风险[25]。另外,广东省特殊的饮食习惯及其进出口口岸货物流通特点增加了与野生动物相互接触的机会,也为蜱及蜱传病的传播带来便利条件。江莉等[26]从广东进口货物中截获肩突硬蜱,目前该蜱种在我国尚无检出报道,提示我省存在外来蜱及蜱传病原入侵的危险性。

4 结语

目前有关广东省的蜱种类、分布及蜱传病的流行情况尚缺乏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2008年报道,广东省目前存在的蜱种类有7属22种,但具体地理分布尚不清楚。目前有关广东省蜱传病的报道也较少,仅有连平县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梅州市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的报道。因此,明晰广东省蜱虫的流行种类、优势种,以及蜱传病的分布概况可对评估广东省人、畜感染风险提供基础依据,对蜱及蜱传病的综合监测、防控乃至病原传播机制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李朝品.医学蜱螨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1-27.

[2]刘 琪,王伟利,孟庆风.蜱及蜱传病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107-1109.

[3]于 辉,孔令达,陈冠春.候鸟迁徙与人类健康[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3):15-16.

[4]Scharf W C.Immature ticks on birds:temporal abundance and reinfestation[J].Northeastern Naturalist,2004,11:143-150.

[5]陈 泽,杨晓军,杨晓红,等.中国蜱类地理分布及区系分析[J].四川动物,2008,27(5):820-823.

[6]Estrada-Pena A,Ayllón N,de la Fuente J.Impact of climate trends on tick-borne pathogen transmission[J].Front Physiol,2012,3:64.

[7]马米玲,李海建,庆保平.我国蜱媒传播的人兽共患病[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4(1):41-42.

[8]Kuehn B M.CDC estimates 300000US cases of Lyme disease annually[J].2013,310:1110.

[9]Sprong H,Hofhuis A,Gassner F,et al.Circumstantial evidence for an increase in the total number and activity ofBorrelia-infectedIxodesricinusin the Netherlands[J].Parasit Vectors,2012,5:294.

[10]Wu XB,Na R H,Wei S S,et al.Distribution of tick-borne diseases in China[J].Parasit Vectors,2013,6:119.

[11]Chu C Y,Liu W,Jiang B G,et al.Novel genospecies ofBorreliaburgdorferisensulatofrom rodents and ticks in southwestern China[J].J Clin Microbiol,2008,46:3130-3133.

[12]Masuzawa T,Takada N,Kudeken M,et al.Borreliasinicasp.nov.,a lyme disease-relatedBorreliaspecies isolated in China[J].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2001,51:1817-1824.

[13]谢霖崇,万康林,郭 衍,等.广东梅州市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8):575-578.

[14]Hao Q,Hou X,Geng Z,et al.Distribution ofBorreliaburgdorferisensulatoin China[J].J Clin Microbiol,2011,49:647-650.

[15]Szymańska-Czerwińska M,Galińska E M,Niemczuk K,et al.Prevalence ofCoxiellaburnetiiinfection in foresters and ticks in the south-eastern Poland and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methods[J].Ann Agric Environ Med,2013,20(4):699-704.

[16]Chmielewski T,Tylewska-Wierzbanowska S.Q fever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J].Pol J Microbiol,2012,61(2):81-93.

[17]冯晓研,吴 敏,罗 敏.我国Q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3):219-220.

[18]Lewin M R,Bouyer D H,Walker D H,et al.Rickettsia sibiricainfection in members of scientific expeditions to northern[J].Asia Lancet,2003,362(9391):1201-1202.

[19]He J F,Zheng K,Li W,et al.Study on 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 in Guangdong province[J].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2003,24(8):700-703.

[20]张丽娟,张景山,付秀萍,等.广东连平县存在新的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22(8):697-700.

[21]Dumler J S.Anaplasma and Ehrlichia infection[J].Ann NY Acad Sci,2005,1063:361-373.

[22]黄 斌,黄新华.信阳微小牛蜱流行病学及其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1(1):27-28.

[23]李 雁,康逢义,杨吉飞,等.甘肃、湖南和广东三省蜱体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与伯氏疏螺旋体共感染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29(2):117-121.

[24]Hasle G.Transport of ixodid ticks and tick-borne pathogens by migratory birds[J].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2013,10(3):48.

[25]杨正时.蜱传脑炎病毒传播的生态链[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1):76-79.

[26]江 莉,龚劲聪,胡龙飞,等.DNA条形码技术用于进口货物中肩突硬蜱的鉴定[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4,37(1):33-36.

猜你喜欢
疫源地立克次体传播媒介
2020年乌鲁木齐市一起动物间鼠疫疫情处置分析
“撸猫”需当心感染立克次体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鼠疫自然疫源地构成成分及其作用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我国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与免疫的实验研究
新发蜱传病原体
——劳氏立克次体的研究现状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