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维,薛忠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是指依据国内外时代环境和客观需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历史的车轮在既定的轨道上不断前行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更新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面对的国内时代环境,同时也是推动大众化的基本根据就是要我们深刻掌握当前的国内环境、深入认清中国的国情。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已经得到了基本的实现,在更好更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更多更大的矛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就不能不正确理解和解决这些情况和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客观经济现实。1978年的对内改革,我国开始在经济领域进行大改革,也就是从以往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变成拥有更多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引入我国,逐步显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并形成了公有制与其他所有制结构并存的多样化经济格局。中国社会出现“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1]。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时代政治大局。现代化能够在我国得以稳步推进就是得益于制度和政策上的帮扶与支持,而政治建设所能产生的作用大小还得看民主法治的进展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育完善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这是我们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时不能忽视的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应对的难题。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理构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崭新时代社会环境。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积极努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各国间的贸易和往来日渐密切,世界政治、文化也在交流中发生着激烈的冲突。一个更加广阔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成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境遇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崭新的国际经济背景。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市场化是当今全球经济运动过程中的趋势,并且其功能作用、特点已经越来越明显。
第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政治多极化的复杂时代国际政治形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演变,将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转化为全球的多极化发展。
第三,文化多元化的全新景观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特殊的国际文化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整个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交锋、交融的趋势[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建立之日就已明确:“任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体系都发育成长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满足特定的历史需要。这些理论体系都以过去的历史经验为基础,是基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根基建立起来的理论系统。”[3]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均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紧迫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需要,也是保持党的理论生机与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需要。
首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我们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并将其中国化、大众化,目的就是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系统,使其能够深入到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方方面面,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历史充分融会贯通,使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理论系统能够更加简洁易懂,从而构筑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4]。
其次是保持中国共产党理论生机与活力的需要。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灵活运用于我国的具体实践,要与我国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等充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运用,保持自身的理论生机和活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
三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在现阶段能够发展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完成党中央所制定的各项战略目标,必须依靠人民大众,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5]。
在我国,切实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客观的必然性,也有主观诉求的紧迫性,尤其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当前时期。这种急迫性体现在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如何有效地应对其他社会思潮给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竞争和挑战,如何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方式、方法、载体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也促使党进一步加强了对意识形态的领导,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尽管如此,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思想僵化,在深刻的改革开放变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以借口马克思主义中一些个别论断或具体结论与当今世界局势不相适应为理由,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面对当前存在着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高擎马克思主义大旗,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认识和增强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的重要性和自觉性,有力回应其他社会思潮的竞争和挑战,其迫切要求和主要任务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必须努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要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有效载体来进行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并努力使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为此,必须坚决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具体实际来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必须注意对社会公众进行区分,根据其具体实际来进行宣传教育,使理论能够真正与其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真正变成解决其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的利器。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9.
[2]虢美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展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40-4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4]刘洪森,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特征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5.
[5]王心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特点[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