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教育体系化构建:意义、逻辑基点及路径

2014-03-22 14:55赵志军
关键词:三创逻辑理论

赵志军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创业教育、创优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今天的形势发展更需要“创新、创业、创优”的统一,即“三创”整合嵌入教育及社会实践全过程。因此,基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思维逻辑,深入研究并构建“三创”教育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优意识,而且对于彰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创”教育体系化构建的意义

(一)构建“三创”教育体系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呼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三创”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人的社会生产活动来看,创新可以出新产品,但新产品不一定都能成为社会广泛共享的商品,需要创业者创建企业,生产和销售新产品,使之成为商品投放市场为消费者购买享用。瓦特虽然发明了蒸汽机,由于没有创办企业生产出可出售的具有使用价值的蒸汽机商品,致使其贫困潦倒。后来他的儿子和企业家联合创业办厂,把蒸汽机从实验室转入生产车间,制造出可在社会生产中使用的蒸汽机,通过出售商品蒸汽机获得大量财富,实现了从创新到创业,从产品到商品,从个人劳动到社会劳动的转化,从而使这种劳动成为有效的、可持续的社会劳动。可见,没有创业的产品创新是不可持续的。进入到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阶段,人们总结许多新创企业寿命不长的原因时发现,仅有创新、创业还不够,还必须有创优,只有你的产品在性能、价格、环保、外观、售货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是最优的,才能占领市场,而且还要不断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见,创新出产品、创业出商品、创优才能出精品,只有精品才能最终实现价值,只有创优才是有效劳动。同理,教育劳动也是如此。教育必须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三创”人才,这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主动调整、主动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创”教育缺一不可,必须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构建“三创”教育体系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的需要

实现“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创新、创业、创优的伟大实践。教育担负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的历史责任。大量事实表明,当今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做事不尽心、做官不尽责、做人不诚信的问题,创优、创业、创新意识缺乏,假冒伪劣充斥各个领域,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威胁着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巨大障碍。对此,必须从教育入手,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持之以恒推进“人才工程”,优先抓好学校教育,通过整体实施“三创”教育,培养和聚集创新、创业、创优人才,使一代代中国人做事讲创优、做官讲尽责、做人讲诚信,全民彰显“三创”风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三)构建“三创”教育体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构建“三创”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旨在培养人的拓展新思路、探索新办法的勇气、智慧和能力;创业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创立、拓展事业的开拓精神、奋斗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优教育旨在培养人的进取精神、精品意识、敬业品质和创优能力。“三创”是现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具体化。通过把“三创”教育融入到各级各类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创新、勇于创业与志在创优的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三创”教育整体嵌入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

当下的教育对创新、创业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对创优教育做得明显不足。导致人才培养出现品格上“结构性”缺陷,许多创业者勇气十足,但拿不出精品,无法站稳市场,致使创业夭折。即使未选择创业,由于做事缺乏争先创优意识,也很难赢得社会的认可。因而,学者们提出把“三创”教育整体嵌入各级各类教育之中。2010年笔者曾提出“以‘三创’精神引领高校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三创’品质的集成嵌入。”[1]4并先后在两所高校开展“三创”教育实践,更新顶层设计,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党的建设、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融入“三创”意识,提高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三创”能力,取得了积极效果,给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形成了崇尚创新、创业和创优的浓厚氛围。“三创”教育整体嵌入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深入研究、深化实践必将产生新的理论成果和重大的实践突破。

二、“三创”教育体系化构建的逻辑基点

(一)理论逻辑而言,“三创”教育具有系统化的理论逻辑

“三创”教育在理论建构上也有着不同的逻辑关系,即创新教育理论、创业教育理论以及创优教育理论均难以单独解决现实生活中本应由其指向的相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而这就要求从三种理论本身的缺陷出发寻求理论弊病的解决。

一是创新教育理论难以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合理路径。多年来,教育理论界一直致力于创新教育的探讨,接续性的理论研究不断涌现,比较研究与现实关照并不鲜见。例如,以“创新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总库中进行搜索后发现,共有1 593篇相关文献。这些文献只是在理论层面对创新教育进行论述,而对创新人才成长并未提出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实现路径,无法从单一层面解决创新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是创业教育理论难以为创业人才提供成功指南。创业教育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我国创业教育研究刚刚起步,缺乏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严谨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创业学研究、创业课程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无法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人才储备。单一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说教方面,不能够为学生创业提供示范和实验基地,陷入知识层面的误区,致使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无法实现“产”(即技术优势与产品优势相互转化)“学”(即通过日常学习掌握创业理论知识)“研”(即在专家型创业学者科研训练下,开展计划性的创业活动)一体化结合。特别是面对创业者的屡屡失败尚未指出其根本原因。

三是创优教育刚刚兴起尚未形成完整理论。在“三创”教育理念中,创优品质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终极追求。利用优质教育,催发优质人才的有效生成,最终实现创新、创业、创优。创优教育理论是从质的方面对创优人才提出的高要求,不仅要培养和强化自尊心、自信心,还要实现创优人才的持续发展与优质素质的逐步提高,这对处于研究刚起步的创优教育理论提出了更高的研究要求。

(二)实践逻辑而言,“三创”教育具有规范化的实践逻辑

一方面,“三创”教育的实践逻辑内核体现为“关系”与“行为”的逻辑。“三创”教育应基于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用实践方法检验理论的科学性。2010年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提出把“创新,创业,创优”教育纳入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三创”为引领,确立了学校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了党的建设、校园文化、职工队伍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另一方面,“三创”教育的实践逻辑意蕴是在历史活动中生成的“逻辑”。具体来讲,“三创”教育体现出实践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活动催发生成。即“是人物、利益、实践的选择的统一整体”[2],因而包含实践教育主体的追求、策划和创造创优性,又与具体环境相互关联的客观实在性。由于理论知识与不同实践活动内容相互结合,实践者与具体环境“相遇”所形成的关系不同,推动“创新、创业、创优”教育不断跨越理论和实践的鸿沟。

(三)思维逻辑而言,“三创”教育具有多态化的思维逻辑

首先,体现思维逻辑性的阶段化。“三创”本身就要求把握思维逻辑的阶段性,根据教育发展的整体过程,将“三创”教育融入到不同的学段、不同程度和不同深度中。根据教育活动的区域、阶段确定“三创”教育内容,并使各阶段、各教育内容间保持逻辑的统一,避免教育思维分散性和碎片化,真正实现全过程“三创”教育思维的贯通,进而在个体成长中嵌入“三创”思维理念,培养“三创”品质,练就“三创”能力。

其次,观照思维逻辑性的内质化。“三创”思维逻辑性的内质化体现在教学过程重在引领学习者对知识对象的感知、体悟和认同,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者丰富人文精神、完善个性生命的过程,作为学习者“三创”知识与技能、“三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辩证地树立“三创”教育逻辑思维,改变传统教育知识型教学定势,根据时代、社会发展,不断引入新理念、新事物、新境界,实现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人文性和时代性的内在统一,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切实观照“三创”思维,不断更新和变革,实现思维逻辑性的内质化。

再次,完善思维逻辑性的系统化。系统化是思维逻辑的内在要求,只有链接创新、创业和创优内涵基体,只有将“三创”教育融入到学校、家庭和社区,才能实现“三创”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贯穿。思维逻辑的具体化和系统化体现在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三创”教育联动机制,将创新、创业、创优理念由学校教育深入到家庭教育,甚至到社区教育中,实现和完善“三创”教育的思维逻辑系统性。

三、“三创”教育体系化构建的基本路经

系统化的理论逻辑、规范化的实践逻辑和多态化的思维逻辑规约着“三创”教育必然要进行整体性构建。这种构建既需要合乎理论逻辑的学术范式,也需要合乎实践逻辑的基本规则,更需要合乎思维逻辑的技术理性。因此,“三创”教育的体系化构建必然要经历“教育理念→课程方案→研究氛围→教师教育机制”的实施路径。

(一)更新传统教育理念

当下的教育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高度重视,把创新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把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内容[3]。2002年教育部正式确定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为全国创业教育试点单位,这一阶段是创业教育在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发展阶段。试点院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形成探索方案。总体来看,这9所试点院校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建立了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或管理机构,获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辅的形式。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呼唤以“三创”教育满足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和创优品质的人才。首先,要树立创优意识,从教育顶层设计着手,更新整体设计,强化创优教育理念,形成“三创”融合的完整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从教学、管理、党建和服务等多方面形成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多方位立体式培养模式;明确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客体,结合更新后的设计理念,强化领导者的“三创”教育观。其次,要通过整体课程方案的设计和编排,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三创”教育意识,将“创新”、“创业”和“创优”与课程资源结合,深入挖掘校本课程优势。再次,要突显学生个性化培养。一方面,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特别是年龄学段,稳固“创新”思想基础,培养创业素质,形成新型的创业教育学业设计和人生规划;另一方面,从整体性角度提升学生“创优”意识和能力,推动“三创”教育整合开展。

(二)构建有利于“三创”教育实施的课程方案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4]。换言之,实施“三创”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学,而教学最基本的体现形式在于课程方案。首先,要确立培养“三创”人才的教学目标,并把这一目标要求具体到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具体环节之中。其次,借助学科教学,积极渗透“三创”思想,让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体验具体存在的创新、创业与创优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推进“三创”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落实。第三,改善教学评价因素,形成创新、创业和创优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和积累构建“三创”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经验。最后,要努力探索适应不同学生个性特点的灵活的“三创”教育教学模式,只有与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特点相融合,才能切实建立有效的“三创”教育教学模式。

(三)创设有利于“三创”教育不断深化的研究情景与社会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研究氛围[5]。基于此,创新、创业、创优教育需要教师、学生及家长积极营造这样一种研究氛围,实现学校和家庭,包括社区在内的创业、创优教育合力。政府主导、媒体配合、社会各方联动是营造“三创”教育氛围的关键。学校教育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在家庭和社区环境实际,找准切入点与结合点,有效推动“三创”教育的深化,将创新、创业、创优理念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相互渗透,将学校创新、创业、创优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互结合。积极推动学生家庭配合“三创”教育,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实现学生个体成长与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结合的共融过程;营造社区的“三创”氛围应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全社会形成“三创”氛围奠定基础。

(四)形成有利于“三创”教育开展的教师教育机制

培养“三创”人才需要有“三创”型教师和“三创”型教师教育的运行机制作保证。当前的教师教育比较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及学科教育前沿探索,对于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与创优意识的集成培养关注不够[1]4。为了培育具有“三创”品质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应注重在师范类院校大力培育胜任“三创”教育的未来教师。要不断更新课程设置,开设“三创”教育课程,将“三创”教育理念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第二,努力增强教师“三创”意识,要结合教师学习和培训项目,突显“三创”理念,提高教师把“三创”理念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能力。第三,发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通过教科研活动,引进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使教师明确和掌握培养学生“三创”品质的教育责任、教育价值和教育任务。积极促进教师把“三创”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掌握“三创”教育规律,提高“三创”教育能力,增强“三创”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

[1]赵志军.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三创”品质的集成嵌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9).

[2]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M].谭丽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0.

[3]刘彭芝,周建华,张建林.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1):58.

[4]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71.

[5]罗安琪.“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和意义初探[J].教育科学论坛,2001(5):4.

猜你喜欢
三创逻辑理论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坚持理论创新
逻辑
神秘的混沌理论
创新的逻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