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进萍, 陈平辉
(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抚州344000)
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因其活动的现场性而有着巨大的感召力。中国现当代史上,戏剧艺术,成为大学生走出书斋,走出校门,关注人生、社会与民族的大舞台。“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大学生通过戏剧演出,唤醒民众对民主与自由的向往;抗战时期,许多青年学生通过戏剧演出,呼唤全民族加入到英勇抗战的洪流;“文革”结束,全国许多高校大学生在校园内外演出的《于无声处》、《权与法》,推动社会对文明与进步的思考。
东华理工大学,座落在“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家乡抚州,在校园内美丽的西湖畔,建有汤显祖墓和牡丹亭,成为学校人文环境资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文法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是江西省高校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依托这两个大平台,中文系从2008级学生开始,开设了富有专业特色的“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综合实践课程。将此前20多年来在中文专业学生毕业晚会上深受欢迎的“课本剧”节目,拓展为每届学生必须全员参与的专业综合实践课。
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文学科专业,在培养专业应用人才方面普遍存在困境,偏重书本、理论与学术,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抓手。而理工科专业普遍看重专业综合设计性实践或实验,很值得文科专业借鉴。为此,我们尝试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增设《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课程(计划75学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年级学生自由组合,每人都必须参与一个剧目的改编与演出或演出的服务协调工作,旨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目前,该课已经成为中文专业学生最喜爱、最积极主动参与、最终身难忘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该课程采用“项目驱动”①“项目驱动”是理工科专业实践课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拓展为一种育人模式,注重统筹、团队、评价、效果的管控。教学理念,以若干剧目组为单位,通过学生“四自二主”(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主体性、主动性)的戏剧实践教学探索,以加强学生综合性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为指导。对于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深度与广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使学生学习更加贴近现实,同时强化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选材构思、信息搜集、写作改编、组织联络、语言表达、形体表演、鉴赏理解、团队协作、自主创新、策划调度、舞美设计、灯光音响、宣传传播、反思总结等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构全新教学理念。课程组首先把教学改革的目光放在了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的革新上。其教学宗旨是:通过“项目驱动”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热情,训练学生的表演技巧,发挥学生的艺术天性,开掘学生的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创作个性,获得才能展示的“高峰体验”①“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是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独创的一个概念,即每个成功人士人生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让他们获得人生的巨大成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传授最新的前沿戏剧理论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基础。经过丰富的学养滋润,系统的知识沉积,扎实的技能实训,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能力强、起点高、后劲足。
其次,搭建文学艺术实践平台。课程组在学校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的总体教改思路下,教师统一认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努力为学生创造多种文学艺术实践平台,每学期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他们又有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艺术平台,改编、创作和演出中外文学戏剧经典作品,展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分镜头写作、副导演、场记、化妆、道具、服装、剧务、制片等制作的全部环节,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不少学生毕业后,不但能当语文教师,而且能够在电视台制作节目,能够集“编、导、演、评”于一身,成为紧缺的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
再次,目标——出精品、出人才。学生是教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大学生活是他们难忘的经历,戏剧汇演,为学生们施展充满青春朝气的文艺才华,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艺术实践机会。艺术形式新,思想深刻,气势恢宏,无论从思想、语言,还是形体、造型,对年轻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考验。然而,经过四年的厚积薄发,这群年轻的学子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在把握人物性格、创造生动艺术形象方面,经过老师的指导,将得到良好的培育与锻炼。
最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没有创意的活动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证明,凡是主导充分参与的活动,凡是充满情趣的活动,凡是新颖奇特的活动,凡是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由师生共同设计和组织,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戏剧活动的提出、设计、组织、过程和评价,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各种综合能力。一专多能,多才多艺。能编、能写、能导、能演、能说、能创新,用艺术的形式来展现中外文学作品的魅力,我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调动各种教育资源。近四年已演出《牡丹亭》《日出》《雷雨》《玩偶之家》《罗密欧与朱丽叶》《大话白蛇》等经典作品30多部。
首先,自主选择名剧改编练习。我们吸纳并开放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的学术资源,将课程组成员完成的2007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校园戏剧教育的素质整合功能和实施策略研究》、2009年度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项目《普通高校校园戏曲文化建设现实路径研究》、2010年省级教改项目《高校戏剧文体教学的思维变革与机制创新》等相关成果介绍给学生。教师常年为学生举办戏剧观、戏剧空间艺术、戏剧形体艺术等戏剧理论专题知识讲座。有意识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经典剧目(或小说)进行改编练习,深刻理解原著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意蕴,掌握编剧的基本技巧。使学生了解戏剧艺术的基本知识、技能与规律,掌握戏剧改编的基本原则、方法与要求,提高戏剧理论素养,学会鉴赏戏剧舞台艺术。学生主动查阅相关戏剧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网站与期刊,吸收相关研究信息与理论知识,然后自主选择合适的戏剧剧目进行改编。
其次,自主进行戏剧导演。由学生自己担任戏剧演出的导演,学生就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还要聘请多名导演助理,导演是一个剧目团队的领导,他要学会策划与指挥调度、学会交流与沟通、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做好导演,学生要有一定的前期积累,他们主动借助校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校园“亚戏剧”形态实践活动,如:节目主持、演讲、辩论、校园播音、形象装扮、组织、推销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组织学生观看经典话剧片段,利用设备的静音功能,引导学生观摩研讨过程中,当众表演戏剧片段,为戏剧角色配音,然后还原演员舞台原声资料,即时检验戏剧演出效果。
再次,自主创设角色与舞台情境。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剧本,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编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戏剧角色,写出分角色的人物形象分析报告,包括人物性格特点、形象装扮设计、表演思路分析,小型戏剧场面设计训练等,将文字文本还原为演出文本,鼓励学生进行角色创造。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背诵经典台词,体味戏剧台词的戏剧张力和处理技巧,领会和感悟戏剧语言的魅力。分小组组成舞台创作团队,人人参与,分工合作,理解戏剧舞台创作的流程,懂得基本的角色分析技巧,进行基础的舞台表演训练,重在语言表达与形体表现。力争做到字正腔圆、口齿清晰、准确生动,整体语言表述要达到感情饱满,气韵生动。为能使角色的“内部动作”更好地转化为“外部动作”,学生要开展各种形体训练,因此通过舞台表演可以增强语言表现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亚戏剧”形态如演讲、辩论、说书、主播、形象装扮、组织、推销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最后,自主进行同步评价与课后总结。学生集中两天时间进行公演汇报,开通了即时电子互动评价平台,在演出现场将微信互动平台投射在墙上,所有观看演出的师生都可手机互动点评,演出结束时现场抽奖,形成了热烈的围观围议氛围。汇报演出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分工、剧评和实习体会,提交课程实践总结报告和编辑剧本创作成果,在实践中达到理论升华,甚至进入毕业论文的专题研究。
借助戏剧的诗意空间,引导学生在戏剧艺术实践的追求中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组以近四届学生戏剧实践教改为契机,总结教学改革的实践运作中的心得体会,提炼出一系列成果,进一步探索、完善和创新,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中外名著改编与表演》实践课程的汇报演出,吸引了全系、全校各专业学生的观赏。甚至吸引了外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客串演出,先后有本学院广告、法学专业和经管学院、理工学院的学生参与了演出,加强了学生跨学科专业的交流与互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生很有成就感。抚州市戏剧家协会对此高度关注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第一,打造独具特色的高峰体验课程。将学生的收获作为课程最高目标。优化培养方案,突出教学特色,坚持教学改革与实践,重视教学研究。专门制定了实践教学大纲,注重课堂外实践环节的设计。实现了系统指导写作——观赏模仿——创新表达表演实践教学方法,有效地配合专业教学计划,体现了“重能力”培养的专业对口教学效果。每届学生都留下值得珍藏的《剧本汇编》、演出照片与演出录像光盘。通过本实践课程的学习,许多同学说,他们热爱话剧,通过话剧认识了很多新朋友,锻炼了团体合作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各方面的协调能力。帮助他们发展了专业兴趣和艺术特长,是一项很有价值、很有现实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少同学从此爱上了话剧及影视编导。如:08级徐红同学考上南开大学研究生并在从事影视剧本(脚本)创作,发表在晋江原创网上的作品不少,点击率较高;09级石胜男同学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影视编导专业研究生;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凌彬丽同学考上中国艺术学院电影学专业研究生。
第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当前大学文科生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应用;重记忆、轻创新,特别是本科生实践教学不受重视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加大了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的力度,加大了实践经费的投入支持。学生是学校价值的最高体现,学生在此项活动中学会策划、设计、组织与合作,学会包容,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创新、发现、评价和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学会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反映这门课程很让人留恋,促进了学习风气的明显改变。
第三,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本土教学资源,将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戏剧研究的成果转为教学资源,编撰出版教材《中国话剧艺术流变史》《话剧艺术研究》和学术著述《临川地方戏曲研究丛书》。论文《构建高校文学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1]、《自我镜像·人生预演·成人仪式》[2]、《论当代校园戏剧“四维一体”实施策略》[3]等论文,发表在《教育学术月刊》等期刊。另外组织学生到汤显祖大剧院现场学习观摩,多场次观赏了全国第一届“汤显祖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系列演出。
第四,弘扬了校园人文精神与本土戏剧文化。文法学院举办的专场话剧演出,校大礼堂里盛况空前,座无虚席。演出的成功,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抚州多所高校领导甚至提出要求安排到他们校园演出。今后,该实践教学活动还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造成我校经典文化项目。《牡丹亭》等优秀作品已经成为每届学生演出保留剧目。抚州是汤显祖的故乡,“宜黄腔”是中国南派戏曲——“昆曲”的源头,编演中外经典戏剧,增强了学校师生与地方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对抚州戏剧文化的认可,促进了对建设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视。
[1]熊进萍.构建高校文学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71-175.
[2]刘文辉.自我镜像·人生预演·成人仪式——论校园戏剧与青年学生的自我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08(8):50-52.
[3]刘文辉.论当代校园戏剧“四维一体”实施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