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野下政治认知的内涵与研究

2014-03-22 09:47:41
关键词:归因心理学理论

徐 凯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心理学视野下政治认知的内涵与研究

徐 凯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在认知革命的影响下,政治认知日益成为政治心理研究的核心。政治认知是人对政治现象进行心理加工的过程和内容。认知相符理论、归因理论和图式理论是过往政治认知研究的依从理论,因其建立在有限理性概念的基础上,因此被批评为冷认知。未来政治认知的研究必须要置于社会认知路径下进行,热认知和内隐认知成为政治认知研究未来的重要趋向。为更好地实现政治认知研究的本土化和现实化,国内研究者需要准确把握理论概念间的传承性。

政治认知;发展变迁;依从路径;研究趋向;传承性

1 政治认知的兴起与研究现状

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政治心理学在学科认同、研究路径等方面存在诸多争议。目前,政治心理学在国内刚刚兴起(国内首届政治心理学研讨会于2011年才得以举行),尚处于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为更好地实现学科建设及其本土化,这些基础性的争议问题亟需厘清。就学科发展来看,政治心理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心理学范式的深远影响,它们不仅在主题偏好上一致,而且在理论定向和研究路径上也保持一致。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先后受到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这些心理学范式发展演变的影响,其发展也相应有三个阶段,即精英及大众的政治个性、政治态度与投票行为、政治决策的信息加工[1]。政治决策的信息加工即为政治认知,它的兴起是受到心理学认知革命的影响,关注于人们在政治推理和决策过程中如何整合信息、形成观点和做出决定。政治心理学本质上是心理学与政治学一种富有成果的对话与联姻,它是将那些于政治有用或相关的心理学理念和研究路径用于对政治现象的分析中[2]。因此,在学科认同上,政治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应该置于心理学的视野下。

就学理上的分析,认知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中心环节。心理学惯常将人的心理划分为认知、情绪和意志三个基本成分,而认知能根本地影响着其他两个成分的性质和走向。在情绪上,个体的认知评价往往影响个体对外在环境的主观感受和反应方式[3];在意志上,人的认知系统通过调节与控制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来实现目标[4]。基于此,随着认知革命的深入,特别是社会认知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政治心理学日益变成“认知性”的,政治认知开始成为政治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领域,并日益成为政治心理研究的核心[5]。政治认知被认为能直接影响着人们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及取向,左右着人们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向,对人们政治心理过程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政治认知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6]。

尽管学者们已经开始重视政治认知的作用,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基本理论问题上的认识不清或认知偏差成为其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研究者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政治认知定义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表述,但多数定义还没有脱离传统政治科学范畴的制约,缺乏心理学的视野,没有意识到政治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对政治现象进行研究这一根本学科依据;研究者对政治认知的理论有所了解,但还缺乏对其路径变迁的整体把握,没有清晰意识到应将政治认知研究纳入到社会认知范畴中并据此对研究路径进行反思。为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据于学理上的分析,给出政治认知的准确定义,指明政治认知研究发展的基本路径及该路径下的理论变迁及未来趋向,以期有助于国内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及其本土化发展。

2 心理学视野下政治认知的界定

政治认知的概念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共识。学者们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政治认知进行论述,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类型:类型一,依据政治学的传统理解出发,给出较为抽象的定义,如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政治客体的认识与把握。这种定义类型的可操作性不强,多见于思辨性文章。类型二,把政治认知的对象简化为单纯的政治知识,如政治认知主要是指对政治事务的知晓。这种定义类型虽然有效简化了对政治认知的测量,但它并没有把握到政治认知的本质,其测验所得结果为相关政治讯息的熟知程度,而非政治认知本身。类型三,认为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识基础上对社会政治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如政治认知是在政治知觉和政治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这种定义类型已看到政治认知不仅仅是对政治现象、政治关系的反映,更是在政治知识上对政治现象与政治关系的评价性反映,是其进步之处,但不足之处在于与心理学的联接还是薄弱。类型四,认为政治认知属于政治态度中的认知成分。这种定义类型尽管联接了心理学,但它将认知局限在态度形成中是有误的。这是因为,在心理活动中认知是与态度情绪、意志行为并行的,因此认知是影响态度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而非其内部要素。从上述分析可见,以上四种定义类型对政治认知内涵的理解出现偏差,因此基于其上的研究路径也受到制约,其成果多为现象学上的一些描述、思辨和简单的分类,并没有立足于心理学的视野或没有纳入到相关范式中,这与政治认知与政治心理研究的学科依据不契合。

对政治认知概念的把握需要立足于对心理学学科中的“认知”和“社会认知”概念的准确理解上。首先,要理解政治认知,应该先理解心理学学科中的认知概念。认知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它既可以指心理过程的所有形式,包括感知、思维、记忆等有意识过程以及语法结构等无意识过程,还可以指特定的思维[7]。前者我们可将其归于过程范畴,后者可归于内容范畴。就过程而言,政治认知与认知一样,需要诸如感知、思维、记忆等心理成分的参与;就内容而言,政治认知则是认知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呈现,为普遍与特异的关系。

其次,对政治认知概念的把握还需联系社会认知的概念。这是因为过去几十年有关政治认知的研究都是在社会认知的框架下完成的[8]。社会认知从上世纪50年代晚期产生至今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学科体系,它与政治科学所形成的交叉促生了大量有关政治认知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已成为政治心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社会认知是认知革命的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在社会心理领域中的应用,注重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介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之间。社会认知是人们解释、分析和记忆社会世界信息的方式[9],它关注于信息如何被加工、储存、记忆表征以及与社会世界感知和交互的分析研究[10]。我们依然从过程与内容两个层面上探讨社会认知与政治认知的关系。在过程层面上,从社会认知的定义可以看出,社会认知与政治认知都遵循信息加工的范式;而在内容层面上,鉴于政治事件属于社会性事件的隶属关系,社会认知相应地包括对政治事件的认知,因此它们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并非两个独立有交集的集合。

对政治认知的理解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安于一隅,应从过程和内容两个范畴来把握政治认知的内涵,已有定义过多关注内容范畴而没有注意到过程范畴,而政治认知不仅是人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11],更是人们政治思考和推理的方式[12]。二是不能过于宽泛,如有学者提出政治认知是一个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认识体系,这其实是脱离政治认知的内涵而将其外延过于泛化,将政治认知等同于政治心理从而囊括了心理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要素(知、情、意、行),从而导致研究路径上的不可操作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政治认知是指人对政治现象进行心理加工的过程和内容,其作用集中体现在政治推理和决策判断上。

3 政治认知研究的发展变迁

政治认知是将认知引入到对人们政治行为的分析中,基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和方法,聚焦于人的情绪、记忆、思维、推理以及这些因素对认知交叉影响,从而揭示人们在评估政治候选人、政治组织以及政治事件中的信息加工机制。在政治认知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相符理论、归因理论和图式理论是先后对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这些理论的逻辑基础都包含着与其相对应的隐喻,它们间的不断更替促使政治认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1 “一致寻求者”隐喻下的认知相符理论

认知相符理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盛行,是当时解释个体内在动机和态度改变主要理论。认知相符理论有Heider的平衡理论、Osgood和Tennenboum的一致性理论、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其中以后者的影响力最大。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且必须表明态度时,若新旧认知(包括观念、态度、行为等)出现彼此不能一致时,个体就会感觉心理冲突。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自我的调适:一是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二是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13]。

认知相符理论的兴盛正处于政治心理研究发展的第二时期,因此它也以政治态度和政治选举为主要议题,属于政治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其衍生议题的迅速发展,认知相符理论开始受到广泛的质疑,突出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其一,认知相符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将人视为“一致寻求者”即人们对不一致认知的不可容忍,但研究发现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不一致认知的容忍度较高;其二,进行相符理论研究的操作性程度较低,如人们对什么事情会产生不一致感,其程度如何,他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不一致感都是很难明确的[14]。研究者不能用可观察的指标定义被试内部产生的认知失调感,只能假定或推测它的存在。

3.2 “朴素科学家”隐喻下的归因理论

作为对认知相符理论日益不满的结果,自20世纪70年代社会认知学家开始转向两个新的研究路径:归因理论和图式理论。其中,归因理论将人视为“朴素科学家”,认为人是问题的解决者而非一致感的寻求者。归因理论对政治认知研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方面,关注政治行为归因的认知机制,依据理论主要为Kelly的归因三维理论和Weiner的自我归因理论,从个体内在特质或外在情境因素对政治行为的解释;另一方面是对政治事件中归因偏差和归因错误的研究。人在政治归因中可能出现偏差的直接原因在于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启发式认知策略。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复杂问题判断或决策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他们通常会依据直觉或常识进行决策,主要有代表性直觉和易得性直觉两种典型启发式策略[15]。Jervis在错误知觉的机制分析时提出诱发定式和历史包袱[16],正是由启发式认知策略所导致的错误知觉。

3.3 “认知吝啬鬼”隐喻下的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在政治科学中的运用始于1973年Axelrod发表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期刊上的《图式理论》一文。与启发式一样,图式理论假定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将人隐喻为“认知吝啬鬼”。图式是对先验知识组织化的认知结构,它在具体事例经验中抽象而来;图式指导着对新信息的加工和对储存信息的提取[17]。在功能上,人们可以借助于图式的组织化知识,快速处理所获得的政治信息,并作出与之有关的推理和决策。具体来说,图式对人的政治信息加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也许是最重要的,图式对新信息进行认知黏合从而起到理解和组织的功能。认知黏合能提供相关的经验背景,所以它对理解那些看起来缺乏结构和难以理解的信息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图式有助于产生预期,从而使个体能够预见到其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第三,图式能帮助人们能完成对不完备信息的加工,这是因为图式可以在个人先期经验的基础上填充缺失信息。第四,图式确保某些新信息一定会得以通过,从而起到一种经验过滤器的作用,那些与前期经验或预期不一致的信息就会被完全过滤或者被重新解释从而让它们保持一致性[18]。

4 政治认知研究的依从路径及趋向

就思想根源而言,上述在过往政治认知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及其隐喻都是建立在Simon“有限理性”概念的基础上,因此被批评为“冷认知”即把人视为一个孤立的信息加工器,忽视情感、动机以及社会背景等在认知中的作用。基于这一批评,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重视动机和情感对政治认知的影响,并尝试从综合的视角来研究政治认知的问题。为能更好地把握政治认知的未来趋向,须首先明确政治认知研究所遵循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使下一步的研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1 政治认知研究的依从路径

有关政治认知的路径存在两个观点,即社会认知路径与发展心理学的路径。有关政治认知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社会认知的框架下进行的,上述政治认知的发展即是在其指导下完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发展心理学的路径来研究政治认知这一主题,如采用皮亚杰理论对政治推理和认知进行诠释[19]。在这些学者看来,社会认知路径和发展心理学路径的关键不同在于:社会认知路径关注政治认知的具体机制和人们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而发展心理学路径关注信息加工的个体差异。其实,从本质而言,发展心理学路径并没有脱离社会认知的范畴。因为从发生的时间来看,个体认知差异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与后天环境互动而逐渐形成,它是塑造人们信息加工典型方式的前置因素,先于后者存在并赋予后者以个人风格。Rosenberg和 Wrigley的实验研究证明了人们政治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能够影响他们在政治信息加工中的表现。研究者先依从发展心理学的路径,让被试参与一个临床实验测量他们定义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被用于评估被试思维结构的个体差异;然后他们又依从社会认知路径,让被试参与两个经典的社会认知实验,这两个实验分别为基于归因理论和基于图式理论的认知失调研究。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被试在认知结构上的个体差异能够预测他们在社会认知任务中的表现[8]。由此可见,发展心理学的路径不是社会认知路径的对立,而是其前置因素的拓展,故而政治认知的研究须置于社会认知路径下进行。

4.2 社会认知路径下政治认知研究的趋向

自“有限理性”受到批判以来,社会认知领域出现两大转变,一是热认知日益受到重视,二是内隐社会认知的出现。是否重视情绪对个体认知的影响正是热认知与冷认知的重要区别。热认知理论突出情感在图式中的重要性,认为所有的信息加工都附带情感色彩,极易形成偏见,这种情感偏见让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加工与他们既有情感不一致的信息,还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新信息的寻求[20]。随着研究的深入,政治认知研究者亦发现单纯的认知有限观点解释力不强且解释范围较小,于是他们开始重视动机和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认为如果想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政治问题,对动机和情绪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21]。由此,人被隐喻为“被驱动的策略家”,这意味着人有多种可资利用的信息加工策略,可以依据目标、动机、需要以及社会环境中的力量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认知过程来适应不同情境的需要[22]。

社会认知领域的第二个转变是内隐社会认知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许多社会认知发生在意识知觉或意识控制之外,于是认知研究的重点又开始逐渐发生变化。研究者们认为社会情境可以迅速激活人们的无意识概念,同时与之相关的认知、评价、情感、动机和行为等必然也被激活。他们将人隐喻为“积极的行动者”,关注于情境背景、动机、情绪情感和认知间的交互,并以此来理解极短时间内寻找线索的无意识联结[23]。相对于热认知在政治认知研究中开始得以应用,内隐政治认知的研究目前还较为匮乏,为政治认知研究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向。

这两个理论的转变标志着政治认知研究不再把社会行动者视为去语境化的主体或完全理性的行动者,而是在过去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生态整合的视角,将认知、情感和行为准备性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从而视人为有着合适人观的积极行动者。这种取向为政治认知的研究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促进了对传统领域探讨问题的重新反思,从而为政治认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创造了前提条件。

4.3 政治认知研究发展中的传承性

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不断进展,政治认知研究者们也引入新的理论概念。这些新概念确有不少为“新瓶装新酒”,如上文所论及的不同隐喻下的理论概念。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新瓶装旧酒”。如,现在有不少研究者开始用“联结主义网络”和“心灵的计算理论”来替代图式理论,表征和类属(包括刻板印象、意象理论等)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似乎图式理论有些过时。但其实这些概念和领域并没有脱离图式的范畴,它们仅是对术语进行了重构。对大多数政治心理学家而言,对图式这一概念仍然非常熟悉,且图式能很好涵盖横跨诸多领域的大量论著,所以过时与否仅是一个标签问题,而非实质所在[12]。

此外,在对“新瓶装新酒”理论概念的理解上,一些研究者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到政治认知研究的健康发展。热认知的兴起使得一些研究者觉得这是对信息加工论的一次颠覆。其实,就人的心理过程而言,记忆中情感相似的材料联结在一起,如果激活某一积极或消极的单元,那么其他积极或消极的单元也会自动被激活,由此不同情绪会影响认知过程的不同变化[24]。这也就是说强调情绪、动机的热认知并非是对信息加工论的颠覆,而是对它的有益补充。

国内政治认知的未来发展需要面向理论的本土化和研究问题的现实化。为此,在遵循社会认知路径开展政治认知研究时,更需把握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概念和理论间的传承性,对它们要有清晰准确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现实。

5 结语

在心理学认知革命的影响下,政治认知日益成为政治心理研究的核心。对政治认知概念的把握需要立足于对认知和社会认知概念的准确理解上。基于认知与社会认知的内涵,政治认知包括过程和内容两个范畴,是指人对政治现象进行心理加工的过程和内容,其作用集中体现在政治推理和决策判断上。认知相符理论、归因理论和图式理论是过往政治认知研究的依从理论,因其建立在有限理性概念的基础上,因此被批评为冷认知。未来政治认知的研究必须要置于社会认知路径下进行,由此可以得出热认知和内隐认知成为政治认知研究未来的重要趋向。相比较以往理论,这两个趋向才将人视为一个真正有着合适人观的积极行动者。为能更好地实现政治认知研究的本土化和现实化,国内研究者需要准确把握理论概念间的传承性。

[1] McGuire, W. J. The poli-psy relationship: Three phases of a long affair[M]. S. lyengar & W. J. McGuire. Exploration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3: 9-35.

[2] 马莎·L·科塔姆, 贝思·迪茨-尤勒, 埃琳娜·马斯特斯, 托马斯·普雷斯顿. 政治心理学:第2版[M]. 胡勇, 陈刚,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6.

[3] Lazarus,R.S.&Folkman,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 New York: Springer, 1984.

[4] 梁宁建. 当代认知心理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7.

[5] 乔红霞. 社会心理学与政治研究进展[M]// 俞国良等. 社会心理学前沿.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7.

[6] 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22.

[7] Matsumoto, D.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14.

[8] Rosenberg, S. W. & Wrigley, T. The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 of Political Cognition: An Encounter between Soci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 Marriott, Loews Philadelphia: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06.

[9] Pennington, D. C. Social cogni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0: 1.

[10] Hamilton,D. L. Social cognition: key readings[M].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005: 2.

[11] 尹志武, 刘训练. 政治心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64.

[12] 戴维·P·霍顿. 政治心理学: 情境、个人与案例[M]. 尹继武, 林民旺,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141,148-149.

[13] 利昂·费斯汀格. 认知失调理论[M].郑全全,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14] Fiske, S. T., & Taylor, E. E. Social cognition: From brains to culture[M]. Boston, MA: McGraw-Hill, 2008: 10.

[15] 斯科特·普劳斯. 决策与判断[M]. 施俊琦, 王星,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95-106.

[16] 罗伯特·杰维斯.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 秦亚青,译.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17] Fiske, S. T., & Linville, P. W. What does the schema concept buy u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80(6): 543-557.

[18] Bolland, J. M.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 cognition: A New Approach to Its Meaning and Measurement[J]. Political Behavior, 1985, 7(3): 248-265.

[19] Shawn W. R., Dana,W., &Stephen, C.Political reasoning and cognition: a Piagetian view[M]. USA: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0] Redlawsk, D. P. Hot Cognition or Cool Consideration: Testing the Effects of Motivated Reasoning on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Politics, 2002(11):1021-1044.

[21] Hermann, M. G. Political psychology as a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politics[M]// K. R. Monroe. Political Psycholog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2: 46-57.

[22] Taylor, S. E. The social being in social psychology[M]// D. Gilbert, S. T. Fiske & G. Lindzey.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1998: 58-98.

[23] 张宝山. 社会认知研究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M]// 俞国良,等. 社会心理学前沿.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02-203.

[24] 尹继武. 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进步及其问题[J]. 外交评论, 2006(8): 101-110.

The 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of Political Cognition fr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XU Kai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LuoyangNormalUniversity,Luoyang471022,China)

Under the effect of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political cogni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of the study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Political cogni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and content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about political phenomena. Cognitive consistence theory, attribution theory and schema theory are the route guidance of the past study of political cognition, which are criticized as cold cognition, for they were based on bounded rationality conception. The future study on political cognition needs to be placed in the path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hot cognition and implicit cognition will become important trends of political cognition research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better realize the localization and actualization of political cognition research, domestic researchers need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inheritance among the theories and concepts.

political cognition; developmental changes; route guidance; research trends; inheritance

2014-09-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农村基督徒政治认知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研究”(13CSH073)阶段性成果。

徐 凯(1978—),男,河南镇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与认知、政治与宗教心理的研究。

徐凯.心理学视野下政治认知的内涵与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4):352-357.

Xu Kai.The 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of political cognition fr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33(4):352-357.

D0-05

A

1674-3512(2014)04-0352-06

猜你喜欢
归因心理学理论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