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巨
家里的各种零食对女儿香香都是敞开(供应)的,基本上来说,香香都是不屑一顾,最多是刚接触时,她会因好奇吃上几口,之后就很少去尝了。
但是对于冰激凌,妈妈还是很不放心,相对限制。香香慢慢大了,知道冰激凌是好东西,要不,为什么限制这些而不限制别的呢?她慢慢地就学会了主动来要。一开始,妈妈说“没有了,明天去买”,差不多也能对付。然后第二天真给她买,她也很满意。不过有时候怎么说也不行,就是要吃,但是妈妈很坚定,她拗不过妈妈,也只得作罢。只是第二天基本上依然会提起这个话题,妈妈也不好意思拒绝,所以她基本上还是能吃到。
这个游戏就一直这么玩着,直至有一天早上,她一如既往地提出“我要吃小布丁”“我要吃冰激凌”。妈妈在厨房做早饭,正忙得不亦乐乎,表示出婉转而明确的拒绝。我在书房写东西,不知道她俩具体的对话过程,只听见女儿号啕大哭,以及大声且坚定地喊“我就要吃”“我现在就要吃”“我就是要吃”。妈妈依然很坚定地表示拒绝,香香依然很坚定地号哭号叫!战斗持续了将近十分钟,最后还是以妈妈妥协收尾,香香如愿吃到了小布丁。我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个游戏必须结束了。
正好,家里冰箱的小布丁和冰激凌也都吃完了。第二天,我去买了一些布丁和冰激凌,放到冰箱里。然后,我把香香叫过来,指着冰箱里的布丁和冰激凌对她说:“这都是你的,爸爸给你买的,就放在这个地方,你想吃就来拿。”香香可高兴了,马上拿起一根小布丁吃。她其实很节制,吃一根绝对打住,绝不要第二根。
第二天我回家后问妈妈:“今天香香吃冰激凌了吗?”妈妈说:“吃了,你买的冰激凌是巧克力的,人家不喜欢,说不喜欢吃黑的,要吃粉的、黄的。”我继续问:“吃完了吗?”妈妈说:“没有。吃了一半不到,还在冰箱里放着呢。”就这样,这盒黑冰激凌,香香吃了好几天才吃完,并且明显热情越来越少,每次吃着吃着就忘记了,把冰激凌随手一放就去玩了。
从第三天开始,她再也不一早上起来就提想吃小布丁、想吃冰激凌了,当然,也再不和妈妈就此发生战争了。
又过了几天,我在超市购物,想起冰激凌已经吃完了,就给她又买了一个(这回买的是粉的不是黑的)。香香看到后高兴得不得了,自己趴在沙发上,把冰激凌放到沙发靠垫上,拿着小勺美美地吃。我对她说,剩下的放在冰箱里,想吃随便吃。
从那一天开始到现在,应该超过一个月了吧,剩下的小布丁与和冰激凌,还在冰箱里老老实实地待着,再也没有被动(品尝)过,香香好像已经彻底遗忘了它们。
林老师寄语:
也许你们不相信,也许你们不理解,也许你们很震撼,也许……不管是哪个“也许”,让孩子不吃冰激凌,从来不是我教育的目标。再说得大一点儿,让孩子的行为“规范化”“美德化”“听话化”,也从来不是我所提倡的“无分别的爱”的教育目标。
小时候缺失严重,“小我”的执着就容易生根,即使长大后成功了、物质极其富有了,也总会无端地充满不安,更不论没有取得成功的了。小时候充分满足,“小我”的执着就容易放下,即使长大后,物质条件没有这么好了,也不会太在乎。最重要的是,生命不会去追求已经满足的东西,生命会去追求超越“小我”的幸福的源泉。
如此,幸福会陪伴这个生命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