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看我国药理学研究

2014-03-22 00:55:28阿丽塔唐小利张永祥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药理学发文论文

赵 颖,穆 鑫,阿丽塔,李 阳,王 昕,唐小利,张永祥,杜冠华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050;2.中国药理学会,北京 100050;3.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05;4.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 100191;5.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

从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看我国药理学研究

赵 颖1,2,穆 鑫1,2,阿丽塔3,李 阳3,王 昕2,4,唐小利3,张永祥2,5,杜冠华1,2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050;2.中国药理学会,北京 100050;3.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05;4.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 100191;5.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

选择2012版汤森路透科学引证报告自然科学版中药理学源学科222种期刊检索,从学科分类、研究对象和地区、机构分布的角度,通过分析2013年中国药理学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情况,对我国药理学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趋势进行总结与分析。2013年,中国学者参与发表的药理学国际期刊文章共5090篇。学科分布与社会疾病发生率关系密切,基础研究占比重较大,而临床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地域、机构分布集中性明显且与科技经费投入密切相关。我国药理学研究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将继续以威胁人类的重大疾病为重点目标,加强基础与临床药理学研究。

药理学;国际发表;学科分布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它是与人类健康与医疗水平提高、医药产业发展和生命科学进步密切相关的重要学科,也是直接关系到医学、药学以及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桥梁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学科与药理学交叉融合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对药理学的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为防治重大疾病我国于2008年启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为药理学研究和发展带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使我国药理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2013年我国药理学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文章情况进行分析,旨在通过论文发表的角度,对我国药理学发展状况、特点及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

本文选择 2012版汤森路透科学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自然科学版中药理学源(PHARMACOLOGY)学科222种期刊(即SCI收录杂志)为分析对象,检索2013年中国(涵盖香港、台湾和澳门)学者在这222种专业期刊中的发文情况。查询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学者参与发表的药理学期刊文章共5090篇。本文拟从学科分类和地区、机构分布的角度,对2013年中国药理学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研究论文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国药理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药理学科研人员提供相关的信息。

1 2013年中国学者发表药理论文的专业分布与分析

2013年,中国学者发表于JCR收录药理学期刊中的5090篇论文,按学科分布统计,不同学科的论文比例有较大差异。抗肿瘤药理学相关论文有864篇,占比例最大,约17.0%;其次为抗炎免疫和神经精神药理专业相关论文,各占论文总数的10%以上。心脑血管药理、药物代谢和新药发现技术与方法相关的论文各达5%以上或接近5%。2013年上述6个专业方向的论文总和可占药理学论文总数的60%以上(表1)。

由于本文进行统计分析的药理学期刊论文范围仅为JCR药理学科源期刊,不包括综合性学术期刊中的药理学研究论文。因此,对一些发表在高水平综合性期刊中的药理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能存在漏检问题。为此,作者对Science和Nature两个高水平综合性学术期刊系列中,除去已包含在JCR药理学科源中的其他医学和综合性期刊进行了补检。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学者在Science和Nature系列医学和综合性期刊中发文38篇,按学科分布依次为抗肿瘤药理学(15篇)、神经精神药理学(11篇)、抗炎免疫药理学(3篇)、心脑血管药理学(1篇)及其他(8篇),数量比例与排序均与JCR期刊接近。

表1 2013年中国学者发表药理学国际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中致死原因排名前几位的分别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内分泌及营养与代谢类疾病[1]。而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痴呆和老年性骨关节病等发病率也不断升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2-3]。与之相对应,抗肿瘤药理和抗炎免疫药理方面的研究也成为目前药理学研究的热点。在同一学科论文中,研究内容也可体现出热点趋势。例如,在抗肿瘤药理学研究的相关论文中,有关多药耐药性的有81篇,有关药物基因组学和生物标志物的有56篇,这些研究方向都与临床肿瘤治疗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从论文涉及的内容也可看出,目前的抗肿瘤药理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对药物本身作用机制的研究,肿瘤的早期诊断、个体用药和药物新靶点等方向的研究日趋成为研究热点。又如在神经精神药理学领域的文章中,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论文有155篇,占全部神经精神药理学领域的28.5%。而与之对应的社会问题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也逐渐升高,目前患者数已达600~1000万人[4]。以上统计数据显示,药理学作为一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其研究重点与本时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发生率以及临床相关性是高度一致的。

另一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药物毒理学相关论文。尽管95篇仅占论文总数的1.9%,但其中很多涉及临床常用药物的多药联用产生的药物代谢改变和毒性,例如多柔比星和尼罗替尼合用导致的心脏毒性[5],以及慢性病长期用药的药物安全性,如吡嗪酰胺的肝毒性研究[6]。说明随着药物代谢研究新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用药监测广泛的应用,药物的安全性愈发引起重视。部分药物可能由于用药周期、配伍及联合用药等因素导致药代动力学的改变,应给予高度重视。

2 2013年药理学研究对象的分布与分析

药物按照成分进行分类,基本可分为化学药、生物药和天然产物3类。2013年中国学者发表的5090篇药理学论文中,以天然药物及衍生物、传统药物和中成药等为研究材料的论文达1548篇,占发表总数的近1/3。中药是我国医药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药药理学是我国药理学学科的重要特色,揭示中药防治疾病的科学内涵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从目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发展论文的内容看,多数工作围绕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和活性评价等,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论文很少。在1548篇天然药物药理学的论文中,明确涉及中药复方研究的仅有4篇。因此,建立适合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方法和体系,加强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值得高度重视。

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角度来看,2013年在国际期刊发表的5090篇论文中,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963篇,占总数的18.9%,其余均为基础药理学及其相关研究。表明与基础药理学研究相比,我国临床药理学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科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国际药理学联合会(IUPHAR)也始终坚持临床与基础并重。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药理学者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部分科研基础较强的医院陆续成立了临床药理学研究中心,加强临床药理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对于临床合理用药、个性用药以及药物临床研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3 论文作者的地域与机构分布分析

2013年,来自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中国学者在 JCR药理学源文献中发表的论文有4812篇,占全部文献的94.5%,其余作者工作单位为国外机构。根据研究机构所在省份进行分布统计,单个省份发文量超过100篇的有11个(表2)。

表2 2013年中国学者发表药理学国际论文的省份分布情况

进一步按照行政区划将全国身份划分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和港澳台8个地理区域,统计区域内发文情况占全部发文量百分比,结果如图1所示。按照地理区域分布,华东地区发文数量最高(1330篇),占总数34%。其次为华北区,共发表论文604篇,占15%。但在地区内,不同省市区域发文量差异明显。如华北区中,北京发文量482篇,占华北区发文总数的近80%。华东区分布相对均衡,除上海发文491篇外,江苏发文量也达到452篇,山东(149篇)、浙江(122篇)单省发文均在100篇以上。其他地区发文集中的现象也很明显,例如西北区主要集中于陕西(159篇,78.7%),华南区主要集中于广东(244篇,92.8%),西南区主要集中于四川和重庆(205篇,69.5%)。该现象与科研机构的分布具有密切关系,此外,与科研经费的投入密切相关。我国目前科研经费来源以政府资金为主,以2013年国家自然基金医学部面上项目为例,东部省份获得经费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4~5倍,差距显著。

图1 2013年中国学者发表药理学国际论文的地域分布比例情况

在机构分布方面,国内药理学专业发表的国际论文主要集中于高校,而医院发文数量较少,这可能与统计方法有关,大陆地区医院发文多统计在所属的大学发文量之内,未单列出来,因此,实际医院发文量应大于统计数据。但从论文发表角度来看,药理学基础研究方面论文占比重较大,而临床药理偏少。据统计,在2013年国际期刊发文量前50的机构中,44所为大学,5所科研院所,仅有1所医院[8]。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机构均为拥有国内较高水平的医学部或药学部的综合大学(表3)。中国药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作为我国两大药学专科高校,均列于其中。

表3 2013年中国学者发表药理学国际论文前10位机构

国内科研院所的药理学论文发表在全部机构排名中并不突出,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内从事药理学专业研究的科研院所数量较少,另一重要原因是这些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事新药研发等应用研究。从表4可以看出,发文量居前十位的科研院所中,有7所位于北京,其余3所分别位于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昆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台湾(台湾国立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作为我国最大的两个医药专业科研院所,发文量居于科研院所类前两位。前十位的科研院所中,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各有3所,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台湾国立卫生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也都是具有较强药理学研究传统和实力的单位。一些以生物学研究为主的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药理学专业发文成绩突出,显示出药理学与生物学研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表4 2013年中国学者发表药理学国际论文前10位科研院所

通过以上论文发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药理学研究、尤其是基础药理学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临床药理相对较弱。在药理学科国际发展趋势中,临床药理是药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加强临床药理学研究是我国药理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也注意到,2013年国内的医药相关企业国际期刊发文记录很少,说明我国医药企业在药理学研究方面还很薄弱,与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4 2013年中国学者发表药理学论文的特点

从中国药理学科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可反映出我国药理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1)中药及天然药物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13年所有发表药理学国际论文中,以中药、天然药物及衍生物、中成药等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达1548篇,占总发表数的近1/3,显示了中国药理学研究的特色。中药及天然药物药理学研究突出我国药理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领域,近年来在国际药理学研究中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但从研究内容看,多数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研究局限于药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初步活性评价,系统性和深度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1548篇天然产物相关论文中,涉及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仅有4篇,占比例极小,中药复方是传统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因此,中药复方药理学亟待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方式,充分借鉴和运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建立适于中药复方药药理学的研究体系,加强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力争阐明其作用原理,揭示其防治疾病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复方国际化发展。

(2)药理学研究方法学方面的论文,包括新药筛选、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型等,近年来数量显著上升,2013年有249篇,占全部国际论文数量的4.9%,表明中国药理学工作者已不再局限于应用已有的方法和模型开展工作,而在筛选模型和实验方法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并且做出了较大的成绩,受到国际同行认可。

(3)药物基因组学方面的国际期刊论文,2013年有191篇,在药理学论文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显示出基于药物基因组的药理学研究及个体化用药受到国内药理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是当前药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发挥有力推动作用,基因-药物配对、药理学与组学研究更加紧密结合,“组学”技术、网络药理学被愈发广泛接受和应用更加广泛,对药物选择、临床合理应用、个体化医疗和转化医学的发展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从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看,我国药理学研究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新药研发及临床合理用药需求的不断增加,药理学学科面临着重要研究任务和发展机遇。“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对我国药理学研究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紧紧抓住机遇,加强基础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研究,尤其加强中药复方药理学及临床药理学研究,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我们相信在我国药理学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基础与临床药理学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为合理用药、新药研发以及医药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Wang X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ary nutritional structure and disease incidence in China[J].Med Philos(医学与哲学A),2013,34(5A):38-39.

[2] Gao JJ,Inagaki Y,Liu Y.Research progress on flavonoids isolat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J]. Intractable Rare Dis Res,2013,2(1):3-10.

[3] Zhang L,Song L,Liu G,Zhang A,Dong H,Liu Z,et al.Risk factors for and prevalence of knee osteoarthritis in the rural areas of Shanxi Province,North China:a COPCORD study[J].Rheumatol Int,2013,33(11):2783-2788.

[4] He Y,Wang C,Wang DC.Research progressfor non-treatment drug and new targetsin Alzheimer disease[J].China Med Her(中国医药导报),2014,11(6):162-166.

[5] Zhou ZY,Wan LL,Yang QJ,Han YL,Li Y,YuQ,et al.Evaluation of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cardiotoxicity of doxorubicin in rat receiving nilotinib [J].Toxicol Appl Pharmacol,2013,272(1):238-244.

[6] Shih TY,Pai CY,Yang P,Chang WL,Wang NC,Hu OY.A novel mechanism underlies the hepatotoxicity of pyrazinamide[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3,57(4):1685-1690.

[7]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Statistical Information ofNationalNatural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2013年度)[EB/OL](2013-12-26) [2014-10-30].http:∥www.nsfc.cn/msfc/cen/ xmtj/pdf/2013-table.pdf

[8] Mu X,Zhao Y,A LT,Li Y,Wang X,Tang XL,et al.2013 Report on pharmacolog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article analysis[J].Chin Pharmacol Bull(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5):593-596.

Insight into pharmacoIogicaI research in China through anaIysis of internationaI articIes

ZHAO Ying1,2,MU Xin1,2,A Li-Ta3,LI Yang3,WANG Xin2,4,TANG Xiao-Li3,ZHANG Yong-xiang2,5,DU Guan-hua1,2
(1.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050,China;2.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ociety,Beijing 100050,China;3.Medical Information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05,China;4.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Beijing 100191,China;5.Institute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850,China)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problem and development of pharmacology in China by retrieving articles with Chinese authors published in 222 pharmacology related journals from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of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R)2012,Thomson Reuters.Analysi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subjects,research objects,and regional and institutional distribu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2013 there were totally 5090 articles with Chinese authors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The hot research object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incidence of disease.Compared to clinical pharmacology,basic pharmacology has become a priority.The regional and institutional distributions were highly concentrated in regions and institutions that had achieved more scientific funds.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a has entered an era of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The main target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will be diseases that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public health.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will be strengthened at the same time.

pharmacology;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ubject distribution

DU Guan-hua,E-mail:dugh@imm.ac.cn,Tel:(010)63165184

G31,R96

:A

:1000-3002(2014)06-0952-05

10.3867/j.issn.1000-3002.2014.06.020

Foundation item: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Excellent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the Capabilityimproving Special Fundation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09-10 接受日期:2014-11-28)

(本文编辑:乔 虹)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科技社团奖

赵 颖(1977-),女,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肿瘤药理学和药理学科研管理研究,Tel:(010) 63165211,E-mail:zhaoying@ imm.ac.cn;杜冠华(1956-),男,山东滕州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精神药理学和新药发现研究。

杜冠华,Tel:(010)63165184,E-mail: dugh@imm.ac.cn

猜你喜欢
药理学发文论文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6
艺术药理学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26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药理学原则在抗微生物药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