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磊 于 淼
(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医学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胡志磊 于 淼
(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分析实施积极心理干预对医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探索通过实施积极心理干预培养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可行性。方法 分8次对干预组班级医学生开展积极心理课程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对照组不做干预。采用段文杰等人编制的中华美德问卷,调查干预组和对照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的差异。结果 两组学生激情、希望与审慎因子水平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其他因素得分高于对照组得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对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明显促进作用,显著提高了医学生希望与审慎因子得分。
积极心理品质;医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2000年,塞利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积极心理学强调要恢复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建设力量和自我实现的力量[1]。而这些潜在的力量在个体的表现就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水平。具有高水平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下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人格培养、个性化教育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医学生的教育主要包括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学技能的培养两个方面,忽视了医学生情感、人格等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培养。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合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方法,弥补传统医学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不足。
1.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段文杰等人编制的中华美德问卷(CVQ)进行测评。该问卷包含96个题目,3个维度,24种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表明,该问卷的各因素与总分呈中高度相关(0.53~0.73),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同时,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87~0.92)和重测信度(0.70~0.76),表明该问卷具有时间稳定性和理论意义。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中国医科大学98期七年制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了其中3个班级为干预班级,3个班级为对照班级。干预班级实施积极心理干预,对照班级不做干预。干预期为2个月,1次/周,共8次,每次开展一堂课的干预(45 min)。具体干预内容见表1。
1.3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本研究由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集体施测。问卷由被调查者本人完成,依次判断自身真实情况与所设项目的符合程度,在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中立、颇符合、非常符合五个等级中进行选择。将原始数据资料编码整理,建立SPSS数据库,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表1 积极心理干预课程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87份,收回279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问卷回收率97.2%,问卷有效率97.1%。其中,157名同学被选择参与了研究,其中男生63人(40.1%)、女生94人(59.9%);独生子女116人(73.9%)、非独生子女41人(26.1%);班级干部48人(30.6%)、非班级干部109人(69.4%);大中城市家庭学生53人(33.8%)、小城镇家庭学生63人(40.1%)、农村家庭学生41人(26.1%)。
根据心理学经典测量理论,当被试样本量足够大时,被试总体的特质水平为一个连续体,特质曲线为正态分布曲线[3]。据此,我们认为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为正态分布曲线。以下进行的分析都在此前提下进行。
2.1 两组医 学 生整体积 极心理品质 状况比较 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医学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为班级干部、生源、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特征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可以直接比较两组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各因素均值在各维度及各积极心理品质的得分差异,并进而判断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状况的差异分布。见表2。
在总分及3个维度上,两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基础上,对两组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差异分别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激情(P=0.032)、希望(P=0.012)与审慎(P=0.036)3个心理品质方面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其他心理品质方面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2.2 不同人口学分类下的差异 通过析因分析,检测出在不同分类标准下,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的因素,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针对相应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因此,对生源地、性别、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等相关人口学分类进行析因分析。结果表明,在性别的两个分类下,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在男生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各因素的差异均不显著;在女生干预和对照组之间,各因素的差异也均不显著。在生源地、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分类下,干预组和对照组部分因素差异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2.2.1 不同生源中两组存在差异的因素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生源地这一人口学因素,在大中城市生源中,干预组希望(P=0.040)、社交智力(P=0.020)、勇敢(P=0.022)、自我调节(P=0.027)和坚持不懈(P=0.042)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在小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两个分类下,干预组和对照组各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 不 同 家 庭 组 成 中 两 组 存 在 差 异 的 因素 实验组独生子女希望(P=0.041)和坚持不懈(P=0.032)表现要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干预组非独生子女好奇(P=0.020)、激情(P=0.010)和自我调节(P=0.031)表现要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6。
2.2.3 不同班级职务中两组存在差异的因素 干预组班干部学生坚持不懈(P=0.046)表现要好于对照组班干部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7。干预组非班干部学生希望(P=0.048)表现要好于对照组非班干部学生。见表8。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各维度整体得分分布
表3 两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差异检验
表4 大中城市生源中两组存在差异的因素
表5 独生子女中两组存在差异的因素
表6 非独生子女中两组存在差异的因素
表7 班干部学生中两组存在差异的因素
表8 非班干部学生中两组存在差异的因素
在人际、生命力、意志力3大维度和问卷总分方面,干预组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但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表明,干预已经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干预效果并不显著,可能与干预的持续时间短、干预的次数较少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干预组女生与对照组女生在自我调节因素差异显著,这可能与干预组女生在干预课程中参与积极性有关。干预组独生子女与对照组独生子女在希望因素和坚持不懈因素差异显著,并且干预组非独生子女与对照组非独生子女在好奇因素、激情因素和自我调节因素差异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心理训练的团体性增强了医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本研究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推断,是基于假设对照组在干预组干预过程中,积极心理品质状况并未发生任何变化。限于时间、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并未将历史、成熟因素做很好的控制,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控制条件来探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本研究干预持续时间为期2个月并且仅进行8次干预。这对于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品质而言时间较短,可能证实干预效果虽有一定的效应,但是并不显著的原因。
本文结果表明,干预明显地提高了医学生激情、希望与审慎的积极心理品质。并且,干预的效果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中不同,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不同人口学特征群体的特征,设置不同的干预目标和干预方法。积极心理品质不是遗传和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所以在掌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的情况下,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优势资源为基础,提高和完善水平较低的积极心理品质[4]。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参加其喜爱的社团组织和活动,促进个体乐观型解释风格的形成,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个体,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意志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学校应该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定期交流会,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并及时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
[1] Seligeman ME,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 Am Psychol, 2000, 55(1)∶ 5-14.
[2]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3]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96-304.
[4]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11-215.
1672-7185(2014)24-0018-04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4.24.007
2014-09-22)
G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