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洪文 李艳秋
(1.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3100;2.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蜘蛛山镇防保站)
・特别关注・
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柴洪文1李艳秋2
(1.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3100;2.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蜘蛛山镇防保站)
目的 了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麻疹的疫情动态,为预防麻疹、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报告麻疹病例1例,发病率为1.961/100万;2013年报告麻疹病例3例,发病率为4.507/100万;2014年3月20日前报告麻疹病例8例,发病率为12.018/100万。结论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麻疹防控工作非常严峻,应继续加强常规免疫,提高重点人群的免疫水平,做好暴发疫情的预警与控制工作;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工作,开展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及时进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要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强化社会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麻疹;传染病;乙类;分析;预防;流行病学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黏膜麻疹黏膜斑和皮肤红色斑丘疹为主要表现。麻疹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乙类传染病。2009年1月,在国际会议上,卫生部陈竺部长再次重申了政府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卫生部于2006年下发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009年下发了《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为了尽快实现国家消除麻疹目标,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报告的12例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指标数据来源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对2012年1月1日—2014年3月20日全部麻疹疑似病例进行的个案调查,并通过“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麻疹个案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人口数据来自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统计部门。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
2.1 基本情况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总人口数为72.5万。自2004年网络直报以来,截至2014年3月20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共报告麻疹病例142例。其中,男88例(61.97%)、女54例(38.03%),性别比例为1.63∶1。2012年1月1日—2014年3月20日共报告麻疹12例,男11例(91.367%)、女1例(8.33%)。2012年报告1例,为男性,发病率为1.961/100万;2013年报告3例,男2例、女1例,发病率为4.507/100万;2014年3月20日前报告8例,均为男性,发病率为12.018/100万。见表1。
2.2 职业分布 根据《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职业分类,2012年麻疹报告散居儿童1例;2013年报告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农民各1例;2014年3月20日前报告散居儿童2例、农民5例、商业服务报告1例。
2.3 年龄分布 2012—2014年3月20日,<3岁患儿5例,占41.67%;成人患者(≥20岁)7例,占58.33%。见表2。
表1 2004年—2014年3月20日前麻疹总体发病情况
表2 2012—2014年3月20日前麻疹患者年龄分布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在流通空气或日光下0.5 h灭活,含有病毒的飞沫在室内空气中保持传染性一般≤2 h,但在低温中能长期存活。潜伏期一般为10~14 d,主要是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麻疹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长期以来,麻疹一直是严重威胁小儿的传染病,我国自1965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2012年—2014年3月20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发病者以<3岁的散居儿童和成年农民为主,发病模式以散发为主。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名患儿中3名未接种过含有麻疹成分的疫苗,其中有1人在发病前7~21 d去过医院;2名儿童接种过1针次的含有麻疹成分的疫苗,其中有1人在发病前7~21 d去过医院。7名成人均不清楚是否接种过含有麻疹成分的疫苗。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为:①3名未接种过含有麻疹成分疫苗的儿童年龄均>6个月,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已经消失,感染麻疹病毒的几率加大。②2名接种过1针次的含有麻疹成分疫苗的儿童可能是免疫接种失败,体内未产生抗体。③通过调查,患病儿童发病前7~21 d所去过的医院都有麻疹病例报告,因此不排除在医院内发生交叉感染。④存在流动儿童管理缺失问题,疫苗接种过程不规范,造成麻疹基础免疫不及时。⑤麻疹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有效抗体水平维持时间有限,当抗体水平相对高时,接触麻疹患者时可能隐性感染或患轻型麻疹;当抗体水平相对低时即患病,这是目前成人麻疹增加的主要原因[1]。此外,20年前农村的卫生防病意识较淡,家长没有按时给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增加麻疹病毒的易感性。⑥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接诊医生只有在认为患者是“麻疹”病例时才作为疑似麻疹病例报告,而不是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疑似麻疹病例定义进行报告,容易发生漏报,导致监测系统敏感性低。
根据当今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接种麻疹活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不但儿童应该按照国家计划免疫程序接种,中学生、大学生和未得过麻疹的成人都应该接种麻疹疫苗,使体内麻疹抗体持续存在。成年4~5年后可补种疫苗。随着常规免疫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时间的推移,成人麻疹无论是构成比或绝对数都将不断增加,应尽早开展对成人麻疹监测力度和成人麻疹免疫问题的研究工作。②应对育龄妇女进行麻疹抗体滴度的监测,以便及时进行麻疹疫苗接种,降低<8月龄婴儿的发病率。未接种疫苗的小儿,尤其是体弱多病或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有可疑麻疹接触史的,应及时采取被动免疫,尽早注射质量可靠的丙种球蛋白。③对接种过含有麻疹成分疫苗的人群,应开展抗体检测,对未产生抗体者进行补种。④疾控部门应根据疫情制定相关防控分级指导预案,及时分析疫情趋势,查漏补缺。⑤学校及托幼机构要开展晨检工作,及早发现可疑病例,及早就治。各班级每天中午通风0.5 h,学生课间休息时到室外进行日光照射,可防止麻疹的发生。⑥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宣传及管理,适时开展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和补种免疫。⑦加强在运输和储藏环节上的保障工作,确保疫苗质量。⑧要经常对计划免疫工作进行检查,对接种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的成功率。⑨要切实加强麻疹监测,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要做好麻疹疫情预警、调查与处置工作,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尤其是减少小月龄婴儿的感染机会,加强疫苗接种效果、人群免疫力等方面的研究,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1] 蔺国祥.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9,25(8):596.
1672-7185(2014)24-0000-00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4.24.006
2014-06-02)
R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