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东
物理这门科目一直是广大学生认为比较难学,教师比较难教的。原因何在?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还没有摸索出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此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解决初中入高中课堂教学的过渡问题
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相比是相对简单的,在学生升入高中时,教师不应该一开始就给学生加压,加学习难度。比如高中开始就学习受力分析、动力学、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等等这些有难度的物理问题,学生会感觉高中物理很难,面对问题束手无策。鉴于此,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一学期或者利用一两个月的时间,按照实际要求先培养学生的理解、识记以及一些简单应用的能力,并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学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布置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任务总是很难落实,这样,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课文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文本的时间,同时,教师要随时给予指导,长此以往,就会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愿意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了杜绝课堂呆板不活跃的场景,教师要适时地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此外,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布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速算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给予他们动手的机会和平台。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涉及有关问题的训练,教师总是直接将物理对象或者物理图景呈现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处理问题上就缺乏方法和能力,对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不能很好的处理。
比如学生可以解决小球过顶的圆周运动问题,但是在生活中对汽车过拱桥的问题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准确的物理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化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会遇到众多对象,思维容易受到问题表象的干扰,不容易将问题的实质抓住,很难在实际问题中理出物理图景和模型,致使形成认识上的思维障碍。在现行教材中,应用性的生活实际事例很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仍然是只习惯于传统的认识经验和思维,缺少实际环节的思维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认为物理学习就是代入公式的数学运算而已,学习也就是为了考试,而淡化了物理实际应用的思维训练,降低了学生应用能力。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图像图景的实战教学,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提出要求,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扎实,遇到实际问题时才能灵活处理。
三、注重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具有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实战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物理实验教学特别重视起来。
首先,用实验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物理学科的独特性,物理学中的难点较多,很多问题比较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即便是现实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学生只是认识一个事物的表象,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模型,这样接受物理新知识就有有很大困难。对此,教师利用实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仅实现了新课标中要求将传授式教学变为探究式教学的原则,而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在实际操作中将难点突破。诸如学习重力在斜面上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找一个比较光滑的薄板作为斜面,把一个重物放在这个斜面上,发现重物下滑并压弯了板,这说明重力的作用效果就是压斜面和沿着斜面下滑。当然还要说明,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下,重力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让学生试着做一些实验,亲身去感受,这样的实验教学,就会帮助学生很快掌握重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对实际问题进行受力分析时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进行。
其次,利用实验分析物理过程
物理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就是物理教学探究性的特征。利用实验教学把一些物理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学习“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时,可通过用打气筒对篮球打气的实验演示体验这个物理过程。
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实现对知识的很好掌握,又要不违背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合作学习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和方式,变“授之鱼”为“授之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观念和方法,将物理实验学科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变传统一味接受为主动积极探究的学习方法,将物理学好。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