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伊瑟尔的观点对《一个真实的故事》的阅读式分析

2014-03-21 15:36杨文新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舍尔大婶白人

杨文新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云南芒市 678400)

运用伊瑟尔的观点对《一个真实的故事》的阅读式分析

杨文新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云南芒市 678400)

《一个真实的故事》以“我”的“逐字重述”讲述了一个饱受奴隶制磨难却看似乐观、坚强的黑人妇女形象。作者马克·吐温非常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物,从而深刻揭露社会的真实。运用伊瑟尔的阅读行为理论来分析该短篇小说的不同视角,发现作者对待种族问题只停留在叙述层面和白人单方面立场上,其文本意义并没有深刻揭露该问题的严重性及真实性。

马克·吐温;一个真实的故事;阅读;视角;文本意义

马克·吐温的真实姓名叫做萨姆尔·蓝鸿恩·克莱门斯。他是现实主义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与威廉·迪恩·豪威尔和亨利·詹姆斯相比,他对“真实”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的故事更加关注社会底层和他生活区域中的美国人生活。语言风格简单、直接、明了,热衷于口语对话。这种朴实的口语风格被赋予了一个最佳称谓——方言。他所塑造的许多带着方言的人物角色如今都活灵活现地存在于全世界的读者心中。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的方言写作替代了占统治地位的英国正统,并逐步建立了美国语言的国际地位,马克·吐温被视为“美国文学之父”〔1〕。

在他的短篇小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中,作者运用了黑人的方言,讲述了一个名叫拉舍尔大婶的黑人妇女的“真实”故事。对待这个“真实”,孙卫红指出,该故事运用了“方言政策”创造了一个美国戏剧性传统的民主式英雄。这个人物塑造多是叙事层面而不是政治现实;并指出这个故事巧妙地隐藏了后殖民关系中的对比规约,模糊了种族界限〔2〕。而潘明等人则运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该故事给予了肯定。指出该故事解读了19世纪美国黑人女性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种种苦难,表明作者关注黑人女奴的悲惨命运,彰显出了作者进步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3〕。那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到底什么是“真实”?本文将从伊瑟尔的阅读理论解读这个故事的“真实”面目。

一、理论介绍

伊瑟尔是德国批评家,同时也是读者反应理论开创者之一。他提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互动(transaction),读者的角色就是要通过填充交流空白(围绕这些空白文本被结构化)实现或“具体化”文学作品的意义。但读者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填充文本空白。文本的结构将会阻挠读者的随意解读。那么如何实现读者和文本的互动呢?“隐含读者”是一个结构现象学读者,一种理论构造,是伊瑟尔提出的一种阅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含读者”在文本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联系,让两者平等地参与了解读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文本所构成的潜在意义的前结构化和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实现这个潜在意义。即这个概念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作为文本结构的读者角色和作为结构化行为的读者角色。

在《阅读行为》中,伊瑟尔指出,这个概念指的就是一张召唤反应结构的网络,推动读者去把握文本。要把握文本,首先要找出文本中提供的一个观察世界的视角,即作者的视角。小说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它就是一个视角系统,用于传达作者独特的世界观。一般说来它主要有4种视角:叙述者的视角、人物视角、情节的视角和虚构读者的视角。它们提供了不同起点的引导,这些引导汇聚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文本的意义。因此这个隐含读者的角色有3个基本成分:文本中表现的不同视角,帮助读者把这些视角合拢起来的有利点,以及这些视角汇聚的地方〔4〕。

根据伊瑟尔的阅读理论,我们要理解文本的真实意义,就应该在阅读行为中采用“隐含读者”的阅读方法,在找出“文本结构”的过程中参与“结构化行为”的阅读。该方法强调文本和读者同等重要。读者要进入文本,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下解读文本意义。正如伊格尔顿评论所说:“伊瑟尔的阅读理论,事实上建立在自由人文主义的意识基础上:一种信念,在阅读中,我们应该灵活和解放思想,将我们的想法变成疑问并允许他们(在阅读中)被转化”〔5〕。这种转化是随着阅读中参与了文本结构的结构化行为阅读发生的。

二、故事中的“真实”意义

根据伊瑟尔的阅读行为理论,要寻找文本的真实意义,作者的观点,我们先来看故事文本中的4个主要视角,然后再寻找一个有利点看各个视角的汇聚点。

(一)文本的4个视角

1.叙述者的视角

在故事中,有3个叙述者。事实上这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第一个是作者,马克·吐温,他负责整个文本的外层叙述。其次是故事中的C先生,作为故事的见证人,参与听取了这个故事的整个过程。第三个就是拉舍尔大婶,她在作者的故事中以回答主人问题的方式告诉了读者她的故事。她的叙述是整个文本的核心。表面上,她才是主要的叙述者。因为作者一开始就表明他的观点,他仅仅是在“逐字重述”〔6〕70,把自己的叙述权交给了故事的人物。而C先生作为叙述者,只负责参与叙述故事的起因,接着就退出了叙述,把叙述权全权交给拉舍尔大婶了。他的叙述仅仅停留在作为拉舍尔大婶的主人,他很好奇她的乐观和随时大笑的人生态度,所以问了她问题,引出她的故事,当个听众。

而在拉舍尔大婶的叙述中,她使用了黑人的土话,叙述的整体极富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并且思路清晰,内容详略得当,语言生动、幽默。她首先从她的婚姻讲起,并没有从出生有记忆就开始。先讲述了爱她的丈夫和她的7个孩子,并从母亲经常讲的一句话引出第七个孩子的一次意外,“我要叫你们这些黑鬼知道,老娘不是生在马马虎虎的人家,不能让你们这些蠢蛋开玩笑!我是老蓝母鸡的种,我就是!”〔6〕71孩子的这次意外留下的伤疤和母亲爱讲的这句话都是后来母子相认的铺垫。接着主人家破产,他们一个个被像动物一般在市场上贩卖。然后就分开了,再也没有相见。讲述到此,作者并没有添加对她神情或语气变化的描述。接着她并不谈被贩卖之后的详细遭遇,而直接讲述了在内战中与小儿子相认的有关情节,并特别提到北方军官让她煮饭并称呼她“朋友”的细节。之后就以“我从来没有什么麻烦事也没什么开心事”〔6〕75而结束了她60年的故事。她是一个前奴隶,她“生在奴隶中间,知道奴隶的全部”〔6〕71,但她并没有在叙述中掺杂个人的内心情感或表达她的不满,只是平静地讲述好像是别人的故事。她没有受过教育,对自己一生的讲述浓缩得如此简略却又重点突出。很明显,要么她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要么她的叙述不是她自己的,而是被整理过的。

如果这不是她真正的表述,那么表述的方言是她的,表述的背后极有可能就是作者在表述。作者是公认的讲故事高手,而拉舍尔大婶的讲述风格明显是他的。再者,黑人和白人间的种族矛盾非常复杂和微妙,尽管美国内战期间林肯解放了黑奴,这足以使一个前奴隶在乐观的心态下想要忘记悲惨的过去,重新开始;但不可能在谈论自己的过去时,情绪不受回忆的影响和波动。再说,刚刚经历了奴隶解放,不意味着黑人、白人就真正平等了。美国的三K党以及随后各种白人的种族歧视都在表明美国种族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帆风顺。对于被压迫的黑人来说,种族问题尤其是相当敏感的。因此,拉舍尔大婶的最终表述,“没有麻烦事也没什么开心事”要么是种回避,要么是作者的粉饰。而作为叙述者兼被叙述的拉舍尔大婶,无论是她本身的原因还是作者的原因,她都放弃或失去了自己的视角,只留下一个空壳,一个讲故事的身外人。

2.人物的视角

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C先生,一个是拉舍尔大婶。拉舍尔大婶的视角如前面分析,她对自己的故事和黑人的命运并没有什么看法,一切顺从命运,没什么好抱怨也没什么值得庆幸的。而C先生是拉舍尔大婶目前的主人,她是他的仆人。在故事中,他很好奇她的乐观和随时大笑的反应,所以询问她,是否在这60年中,从来没有任何麻烦事,而她也就叙述了她的故事。

文本中的C先生,作为一个白人,似乎是愚蠢的。一个黑人妇女不可能在白人的世界里没有什么烦心事。对于黑人的血泪,C先生应该知道一些,但他似乎表现得很无知。那么C先生是谁呢?

作为作者,马克·吐温想要说服读者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所以在文本中,他有计划地安排了一个C先生作为人物角色兼拉舍尔大婶故事的听众。C先生是作者吗?我们知道,作者的真实姓名是萨姆尔·蓝鸿恩·克莱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一方面,C可以理解作他姓氏的简写;他自己也说这个故事是他一个字一个字记录下来的。所以这个人物是C先生而不是A先生或B先生。其次,C先生也可以理解成不是作者。因为作者常常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他是了解黑奴的历史和他们的悲伤的。作为一个人道主义作家,尽管他不知道如何解决种族问题,但他知道他们一直是美国的一部分。他关注他们,通过表述他们的故事来揭露美国生活的真实面目。但文中的C先生所问的愚蠢问题明显表明作者和人物角色的区别。C先生不是作者,他是拉舍尔大婶的主人,一个对黑人问题表现得一无所知的白人角色,一个“天真无邪”的美国白人。他真的不知道吗?很明显,是作者塑造了他的无知。而他的无知却也暴露了作者眼中大多数白人内心的真实想法:白人是主体,黑人的过去在他们眼中根本就没真正存在过。

然而在故事中,作者并不是要讽刺这样一个角色。作者是要把这个角色塑造成一个听众。一个见证黑人故事真实性的听众。从他的视角看,他应该震惊或有什么看法,但他仅仅是个听众。除了刚开始引出问题,之后他的叙述和视角就消失了,一切都留给了读者。正如故事中,拉舍尔大婶一开始所说,“我是不是有苦恼?C先生,我来告诉您,您自己去想吧”〔6〕71。作者明显不是要让C先生去想,而是要让读者自己去判定。

3.情节视角

文本的情节很简单。如前面分析,作者首先就把自己置身事外,这个故事是一字一字记录下来的,他没有设置过什么。拉舍尔大婶是C先生的佣人。她60岁了,但非常健康。“她是个开开心心,热情洋溢的人。笑起来就像小鸟歌唱那么轻松”〔6〕70。C先生很好奇她的乐观心态,便问了她为什么。她就说了她的故事。故事中,她有一个丈夫和7个孩子。母亲经常唠叨,“我要叫你们这些黑鬼知道,老娘不是生在马马虎虎的人家,不能让你们这些蠢蛋开玩笑!我是老蓝母鸡的种,我就是!”〔6〕71而老七有次跌倒,母亲骂开了,她也学会了这句话。后来,她们被破产的东家贩卖,彼此失去了联系,22年了再也没见过,除了小儿子。那是13年后的一天,在内战期间,她为一个南方军官煮饭,在一次官邸举办的士兵舞会中,骂了她妈常说的那些话,她的小儿子认出了她,她也通过他小时候留下的伤疤认出了他。故事到这就结束了。最后她总结了自己60年来的生活,“从来没什么麻烦事也没什么开心事”。

从情节上看,拉舍尔大婶的故事充满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有着黑人不可言说的血泪史和辛酸史。但她整个讲述的语调却是轻松、幽默、喜剧性的,并没有因为对奴隶命运的回忆而伤感或情绪波动终止讲述。整个情节有喜有悲,当事人饱受沧桑,却心态乐观、身心健康。

4.虚构读者视角

文本中的虚构读者很明显,他就是故事中的C先生。前面分析已经指出,C先生是个白人,是拉舍尔大婶的主人,却表现得不知黑人在白人世界里所受的非人压迫和奴役。他的角色就是在故事中做铺垫,他的真实作用就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真正的故事。他的叙述明显是作者讲述的引子,整个人物都是虚构的,与他白人主人的身份矛盾。事实上,他的视角就是一个读者的视角。他在引出拉舍尔大婶的回答后,就隐身于读者中了。他先是故事的叙述者,之后就变成她的听众兼读者了。而大众读者透过这个虚构读者的视角,也自然而然直接变成她的听众兼读者了。

也正因为C先生是文本的虚构读者,在听完故事后他才没有发表任何感慨,一切留给真正的读者去思考,去判定。

(二)文本的有利点兼汇聚点

通过以上4个视角的透析,不难看出该文本各个视角合拢在一起的有利点都集中在拉舍尔大婶身上。她同时也是各个视角的的汇聚点。而根据以上分析,她的表述只停留在叙述层面上,并未涉及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她的表述到底是她自己的,还是作者的,都存在疑问。

关于作者的观点,从标题“一个真实的故事”上看,作者首先就想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是真的不是虚构的。为了强调这一点,作者在标题下添加了标注,“REPEATED WORD FOR WORD AS I HEARD IT.”〔6〕70这就意味着这个故事是真的,但仅仅是“我”听来的。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很隐晦。如果有人质疑或斥责这个故事,作者仅仅是照实记录下来了,故事的真实性与作者无关。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作者的机智与狡猾。

我们知道,在马克·吐温生活的年代以及之后的岁月里,奴隶问题或种族问题都一直是美国棘手的难题。这里作者巧妙地隐藏了自己的观点。作为外层的叙述者,他也成了该故事的一个读者,一字不落地转述拉舍尔大婶的故事。

然而,在拉舍尔大婶的叙述中,却掺杂了作者的叙述。根据以上分析,尽管作者和C先生都把叙述权丢给了拉舍尔大婶,但她的叙述风格却暴露了作者的身份。借她的口,作者尽管揭露了黑奴像动物般被白人贩卖这个不人道的事实,但在文本中,受害人拉舍尔大婶却从来没有抱怨过。甚至还特别提到了,内战期间白人长官喊她为“朋友”〔6〕72。什么是朋友?起码双方是建立在平等、友好、忠实的基础上的。那么,白人真的视黑人为朋友了吗?历史见证了这一事实的发展。即使至今,美国种族问题都很复杂和微妙,很难简单说清楚。

然而在文本中,拉舍尔大婶无论是奴隶之身还是自由之身都和白人主人处得不错。她坦然接受她的命运,不怨天尤人,做到心如止水,“没有什么麻烦事也没有什么开心事”。她的视角正是作者想要向读者展示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内战后,美国的白人和黑人将共同构建和谐的未来。那么这是真实的吗?显然是作者寄希望于通过这个故事,展示黑人对历史的释怀,彰显美国大国人道主义风范的魅力。而他的一系列关于黑人的描述,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黑人吉姆,也是同样如此乐观、善良,不介意白人对自己所做的,并和白人处得很好。

三、结论

作为“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非常善于运用语言,尤其是方言来创造鲜明的人物角色。在《一个真实的故事》中,他将拉舍尔大婶成功塑造成一个坚强、乐观并知足常乐的美国黑人女性。但从伊瑟尔的阅读行为理论来看,作者似乎有意隐藏自己的视角,将文本的多个视角都集中在拉舍尔大婶的叙述上。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作者暴露了自己的视角,突显出了文本的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作者要让拉舍尔大婶代言美国这个新生国家对黑人所具有的包容与民主。然而这一观点的背后,却也削弱了作者对待种族问题思考的双面性。在故事中,他用黑人的语言表述了黑人的乐观、坚强、幽默、热情和善良,却未深及他们的内心。至于奴隶制遗留的身心创伤在拉舍尔大婶身上完全看不见。他们的内心世界被作者强烈的“美国精神”〔7〕掩盖了。因此文本中,作者的观点隐晦于他所强调的“真实”,仅仅突显了美国白人单方面想强调的“真实”。

〔1〕何树,苏友芬.英国文学导读与应试指南〔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86.

〔2〕孙卫红.从民族主义到后殖民主义:马克·吐温方言幽默艺术简论〔J〕.河北学刊,2010,30(6):248-250.

〔3〕潘明,胡宏宏,解小平.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解析马克·吐温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102-104.

〔4〕ISER W.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80-181.

〔5〕EAGLETON T.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68-69.

〔6〕MARK Twain.The Selected Short Stories of Mark Twain〔M〕. Shanghai:World Press,2004.

〔7〕WILLIAM L P.MarkTwain〔J〕.TheNorth American Review,1907(185):540.

(责任编辑 党红梅)

Reading A True 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ser

YANG Wenxi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Dehong Teachers'College,Mangshi,Yunnan 678400,China)

In A True Story,“I repeated word for word“the story about a black woman who is a victim of slavery but strong and optimistic in life.Its author,Mark Twain,is very good at using language to portray different figures from different ranks and deeply expose the truth of American life.The essay tries to analyz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the text from the act of reading by Iser,finding out that the problem of racialism stays only in a narrative sphere and on the side of the white,while its textual meaning fails to make its seriousness and truth unmasked wholly.

Mark Twain;A True Story;reading;perspectives;textual meaning

I106.4

A

1672-2345(2014)01-0041-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1.009

2013-06-18

2013-11-10

杨文新,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舍尔大婶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嘟嘟熊家的百货商店(二十一)——鹿大婶买卡纸
企鹅大婶面包店
Hand with Reflecting Sphere《手与反射球》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两个世界之间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马大婶的洗脚房
一报还一报
像我父亲那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