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杰克·伦敦和马丁·伊登的相似性

2014-03-21 14:20
关键词:罗丝马丁杰克

宋 影

(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评杰克·伦敦和马丁·伊登的相似性

宋 影

(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杰克·伦敦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年作家马丁·伊登艰难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一艺术形象。主人公马丁·伊登与作者本人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意识,甚至个人命运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马丁·伊登的人生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奋斗的典型悲剧,说明了在一个虚伪的拜金主义社会环境中,追求正直、真诚的过程就是理想破灭的过程。小说写出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展现了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一个有良心的作家的命运。

《马丁·伊登》;杰克·伦敦;相似性

杰克·伦敦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过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以及论文、特写等。其中《马丁·伊登》这部小说被认为是杰克·伦敦最优秀的代表作品,同时也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发挥着先驱的作用。杰克·伦敦因为这部作品而一跃与马克·吐温等美国文学史上的知名作家齐名。《马丁·伊登》这部作品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但熟悉杰克·伦敦生活经历的人会发现,马丁·伊登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作家自己的“自画像”。杰克·伦敦在主人公马丁·伊登身上再现了自己的各种经历,并通过马丁·伊登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杰克·伦敦通过讲述马丁·伊登从追求梦想到梦想破灭的人生历程,也再现了自己作为一名作家的充满戏剧性的文学创作生涯,同时对自己一生中遭受的挫折和获得的成功从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省,杰克·伦敦自己也多次声明“我就是马丁·伊登”[1]。

一、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的相似性

在《马丁·伊登》这部小说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人地描写了青年作家马丁·伊登艰苦的人生奋斗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一艺术形象。杰克·伦敦就是马丁·伊登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相同,出身相同,人生经历和爱情悲剧相像,思想意识和人生结局也非常相似。

1.社会背景

作者杰克·伦敦和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背景下。这个时期的美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首先,在经济上,美国经历着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以及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19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工业产值已经跃居世界榜首。美国在工业快速发展和财富日益积累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社会的巨大变化导致各个社会阶层分化,各个阶层之间因为利益的差异而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与此同时,其他诸如种族之间、移民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性的本质受到了金钱的挑战和异化的威胁”[2]。杰克·伦敦与这个时期一样,其思想、行为和作品总是矛盾重重。

小说《马丁·伊登》出版于1909年9月,其背景正是作者生活的社会。在这部作品中,美国20世纪初丰富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被真实地再现于读者面前,体现了作者严峻的现实主义批判态度。马丁·伊登这个纯朴正直的人,同杰克·伦敦一样历尽生活和找工作的千辛万苦,最后被社会无情地摧残了。杰克·伦敦通过描写主人公所做过的苦力工作,再现了美国底层劳动人民当时地狱般的生活。杰克·伦敦真实地描写生活,想要通过文学作品唤醒众多像马丁·伊登一样的有志青年去冲破各种各样的束缚来获得解放,追求梦想。同时又想利用马丁·伊登的悲剧,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的腐败和罪恶,抗议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自私、庸俗的金钱关系。杰克·伦敦本人恨透了资本家,恨透了当时那个吃人的社会。“他曾尖锐地指出:在美国这个辽阔的国家里,有几百万人过着牲畜般的生活,一个穴居的人也从来没有像他们那样绝望地挨着饿,躺在肮脏龌龊的地上,给可怕的疾病活活地折磨死。”[3]

2.人生经历

一个作家的性格和人生经历不可避免地会在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熟悉杰克·伦敦人生经历的人看了他的成名作《马丁·伊登》就会发现,马丁·伊登在其短暂的人生历程中所经历的奋斗、挫折、追求、失败和成功,所有的一切都再现了作家的人生历程。在对两者的成长经历和过程进行对比的时候,会发现杰克·伦敦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与感受通过马丁·伊登告诉了世人。

杰克·伦敦和马丁·伊登都出生在贫困家庭,他们所干过的工作几乎完全相同。杰克·伦敦的童年在贫穷和苦难的日子中度过。“杰克·伦敦从十一岁起就以劳动者的身份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部分担子。他每天一边读书一边充当报童。”[4]14岁开始在罐头厂做童工,每天工作时间很长,得到的报酬却少之又少。后来,这个乳臭未干的男孩借钱买了条小船,干起了偷袭私人牡蛎场的活计,年幼的他希望以此来改善自己穷困潦倒的生活处境。然而命运多舛的他在偷袭的过程中被渔场巡逻队抓获,作为处罚,他必须做苦工。后来他开始了水手的生涯。当水手的人生经历,使他有机会游走很多地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底层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所有这一切的经历都未能改变杰克·伦敦的生活境况。19世纪90年代初期,杰克·伦敦参加了一个由失业者组织的军队组织,后来遭到取缔,他从此又过上了流浪生活,警察局、监牢都是他常进常出的地方。然而,长年的流浪生活并没有摧毁杰克·伦敦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他努力着,奋斗着,从不放弃任何一个能改善自己境遇的机会。即使在漂泊无定的流浪生涯中,他也从未放弃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后来在他20岁那年,杰克·伦敦考进了加州大学。不幸的是,穷困如杰克·伦敦一样的人还是不能如愿完成大学学业。一年后,杰克·伦敦被迫退学,此后又去了阿拉斯加淘金。然而“黄金梦”很快破灭,杰克·伦敦拖着重病之身回到家中。当所有的大门都要关闭之时,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跻身于名作家之列。

马丁·伊登的经历体现了实际生活中的杰克·伦敦的缩影。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出身卑微,童年做过苦工。11岁时开始做报童,同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从此开始自食其力,后来先后当过水手、洗衣工等。就是这样一个举止粗野、没有教养的社会底层的水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救了一个上流社会律师莫尔斯的儿子阿瑟,也因此结识了莫尔斯一家,并和阿瑟的姐姐罗丝相识了。罗丝喜欢这个精力充沛、才智过人的无产者;而罗丝对文学艺术的精辟见解,使马丁·伊登自愧弗如。马丁·伊登在罗丝的鼓励下发奋自学,立志成为一位名作家。他一边工作一边写作,有时穷得吃不上饭,尽管多次遭到退稿,但仍不气馁,继续奋斗。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上流社会的排斥。罗丝的父母反对罗丝与马丁·伊登相好,最后以马丁·伊登是社会主义者为由,劝罗丝取消了与马丁·伊登的婚约,连邻居和亲戚也对他白眼相看。马丁·伊登后来终于获得了成功。由于报刊老板对这位下层人物的作品所写的那种粗犷、奇异、新鲜的生活题材发生了兴趣,于是马丁·伊登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作家。这时,上流社会又向他敞开了大门,罗丝又想回到他的怀抱。然而他已经彻底看清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卑鄙和庸俗无聊。

小说《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与罗丝的爱情故事完全是杰克·伦敦与梅布尔初恋故事的翻版。杰克·伦敦与梅布尔年龄相差三岁,两个人在同一个大学同一个系学习。他们的爱情属于一见钟情。梅布尔金发碧眼,体态优美轻盈,杰克·伦敦把自己的恋人比作细茎上的一朵金花。他们两人情深义重,曾经私订终身,然而梅布尔的母亲非常势利,固执己见,一心一意要女儿嫁个有钱有势的人。后来迫于各方压力,梅布尔答应再给杰克·伦敦一年的时间让他去奋斗,如果事业成功了就嫁给他。可是杰克·伦敦的作品总是接连遭到退稿,似乎成名无望,梅布尔对杰克·伦敦及其作品渐渐失去了信心,同时又拗不过自己的母亲,两人的爱情最终未能开花结果。从作者在小说中对主人公爱情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作家是在反思自己失败的爱情经历:正如马丁·伊登和罗丝一样,杰克·伦敦和自己的初恋来自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人生经历,如此不同的两个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他们就像两条永远无法相交的平行线一样,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根本就无法逾越横在彼此之间的那道无形的鸿沟。

作者自己的人生被小说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淋漓尽致地再现在读者的面前,“贫困、缺乏正规教育,近乎疯狂的求知欲和成功欲,无比强壮的体魄与无比强烈的精神追求,并且时刻为爱情和死亡的激情和恐惧所折磨着,并且取得了成功”[5]。

3.思想意识

杰克·伦敦的思想与性格影响了他的作品,也影响了马丁·伊登;反过来说,马丁·伊登也影响了杰克·伦敦,验证了人们所说的人文科学世界那种理想性的“文如其人”与“人如其文”的丰富内涵所在。

杰克·伦敦的思想意识和哲学观点都较为复杂。马克思与斯宾塞影响了他的哲学思想;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影响了他的文学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杰克·伦敦又深受社会主义影响;在哲学思想方面,对杰克·伦敦影响最深的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的思想支持着杰克·伦敦去奋斗,去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些在马丁·伊登身上也有着充分的体现。马丁·伊登接触到斯宾塞以后就对他顶礼膜拜,在生活中处处以他的思想为准绳,用它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活动。斯宾塞的理论在他的成功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正如它也引导着杰克·伦敦一生的奋斗与拼搏一样。马丁·伊登与社会主义者关系密切,深受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马丁·伊登为社会主义者发表演说,宣扬达尔文的理论观点,坚信“适者生存”。与此同时,马丁·伊登又信奉尼采的超人学说,也是超人学说的实践者。马丁·伊登认为人类有强者和弱者之分,人类中的超人是真正的强者,在他看来也是最理想的人。所谓超人,就是拥有超越常人的特殊意志和品质的人。杰克·伦敦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超人,他自身的这种超人的奋斗精神当然也深刻地体现在马丁·伊登的身上。马丁·伊登没有接受太多的正规教育,连小学都没毕业就离开了学校,在和罗丝第一次见面交谈时,他满口土话,“语病百出”[6]。然而马丁·伊登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自己拥有从事文学创作的潜能。他坚信凭借自己刚强的性格、超强的意志,一定能有所成就,在文学这片神圣的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艰辛与痛苦充斥着马丁·伊登的奋斗历程。马丁·伊登的写作生涯充满坎坷,他的作品屡遭退稿,恋人也弃他而去,他忍受着饥饿、贫穷、失恋、挫败的巨大折磨,从未想过要放弃写作,他奋斗着,拼搏着。马丁·伊登的身上处处体现着超人的意志,他能忍受刀绞般的饥饿和少得不能再少的睡眠。为了自己的作家梦,他整天埋头写作,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理想。终于,苦尽甘来,马丁·伊登利用几年的奋斗从一个“语病百出”的普通水手摇身变成文学界的一位大师。

真实生活中的杰克·伦敦的诸多侧面被马丁·伊登很好地折射出来。他为了成功而努力奋斗,但又怀疑成功的意义。这种向往成功带来的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又对此持批判态度的矛盾心理,使得主人公马丁·伊登这个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伦敦的作品多姿多彩,因为他的个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有时自相矛盾。因为在他的个人生活中,社会地位、道德观念、人生信仰,许多方面的东西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令他无所适从。”[7]

4.个人命运

马丁·伊登这个人物虽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但是他身上始终带有作者杰克·伦敦的痕迹。令人惋惜的是,他们的命运也惊人地相似:马丁·伊登因悲观厌世而投海,杰克·伦敦则服用过量的吗啡而自杀。

马丁·伊登后来终于获得了成功。他拥有了人人艳羡的金钱、地位,进入了他一直向往的上流社会,甚至以前看不起他的那些人也纷纷前来巴结他,奉承他,想和他做朋友。罗丝主动回到了他的身边,建议恢复婚约。起初,马丁·伊登百思不得其解,随后又为种种虚伪所苦恼。他终于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欢迎,不是因为他本人或是他的作品,而是因为他的名声和金钱,这使他感到更加灰心和孤独。马丁·伊登愤然拒绝了罗丝的请求,随后乘船去泰西提岛,计划过与世隔绝的平静日子。在途中,他却因过度抑郁而跳海自杀,结束了自己戏剧的一生。杰克·伦敦认为《马丁·伊登》是一部反对个人主义的小说。马丁·伊登的死因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对其他人的需求一概视而不见。所以当他的幻想破灭时,就没有任何东西能支撑他活下去。作者把主人公写成悲剧,就包含着对他个人奋斗哲学的否定。然而不幸的是,杰克·伦敦并没能摆脱马丁·伊登的命运。作品中的主人公以极其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七年之后杰克·伦敦也以同样的方式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这不能不说是悲剧后的悲剧。

无论是马丁·伊登的自杀,还是杰克·伦敦的离去,其根源都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小说的作者和小说中的主人公都不满意自己所生存的社会。他们痛恨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厌恶庸俗无聊又势利的上流群体。这一切的一切让马丁·伊登开始反省生命的价值,并对此产生了疑惑,进而发展到绝望的境地。当他面对这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时,死亡便成了最好的解脱。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有真相,但也结合着无数的假象。怀揣美好,蒙住双眼不断地摸索前进,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也只好微笑地接受和面对,因为人不能总是停驻在充满幻想的年龄。对马丁·伊登最致命的打击无疑是他曾经过度理想化的罗丝,当发现罗丝的爱情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纯洁时,他对求生彻底失去了信念。

在《马丁·伊登》的开头,作者引用了美国诗人哈奈特的一首诗:

让我热血沸腾地度此一生!

让我在美酒般的梦幻中迷醉不醒!

别叫我目睹这泥做的骨肉!

终以空虚的躯壳归于尘土!

这首诗与其说是献给马丁·伊登,还不如说它就是献给作者自己的。

二、结 语

在《马丁·伊登》这部作品中,作者有声有色、感人至深地描绘了主人公一生追求、奋斗的艰苦历程。实际上,作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奋斗、拼搏的辛酸血泪史融入到主人公马丁·伊登的身上。《马丁·伊登》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本人的生命状态与命运走向。同样的人生经历,同样的初恋故事,同样的个人奋斗史,甚至连作者和主人公的人生结局都一样:自杀身亡。就像作者一样,马丁·伊登追求知识、权力和生活。他的一生经历了奋斗、成功与失望,乃至最后自杀,可以说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奋斗的典型的悲剧。马丁·伊登的悲剧说明,在一个虚伪的拜金主义社会环境中,追求正直、真诚的过程就是理想破灭的过程。因此,小说写出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展现了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一个有良心的作家的命运。

[1]拉博尔.杰克·伦敦[M].纽约:瑞恩出版社,1974:48.

[2]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1.

[3]许太梅.评杰克·伦敦及其代表作《马丁·伊登》[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56.

[4]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46.

[5]易冰灵.作者的自省——谈杰克·伦敦及其笔下的马丁·伊登的相似性[J].当代小说(新诗文),2009(9):17.

[6]虞健华.杰克·伦敦[M].台北:业强出版社,1996:11.

[7]肖曼琼.评马丁·伊登:杰克·伦敦笔下的超人形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60-61.

2013-09-24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DYY020)

宋 影(1974-),女,副教授;E-mail:songying@dlou.edu.cn

1671-7041(2014)03-0105-04

I712.074

A

猜你喜欢
罗丝马丁杰克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杰克和吉尔
神笔马丁
马来电话了
变成什么好
马来电话了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维马丁的诗
被冤枉的小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