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敏 林 琳
(1.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辽宁鞍山114007;2.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 鞍山114007)
传授知识,乃高等学校教学之重要任务,而一个学校授予学生知识量的多寡,将直接决定其质量与品位的高低。而与此同时,学生的知识储备是高校培养其创新型人才之根基,也就是说,没有大量而广泛的知识储备,就很难谈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犹如建房,如果根基没有打好,底座不稳固,即使上面建起来的楼房再炫人耳目,也犹如空中楼阁,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仅关涉到一所大学的名誉度,更直接决定其能否立足于未来。
可是如今诸多大学的现状是:学生知识储备严重匮乏,他们不仅不能建构自身完备与健全的知识体系,更缺乏广阔的知识勾连与应用的能力。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就在于高校所授课程的单一化。很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都被囿于专业课程框架之内,不仅文科与理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就是文科与文科、理科与理科本体内部也存在着清晰的划界。以文科为例,所谓文科不仅包括文学系、政治系、历史系等具体系别,而且每种系别的内部还有着非常具体的划分,比如文学系还要被肢解为汉语言文学、新闻、汉语国际教育、文秘等不同的专业。这样详尽的学科划分无疑造成了学生知识视域的逼仄与窄化,把学生限定和束缚在学科和专业的内部打转,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我们知道,有很多学生的特长、兴趣与爱好未必在所报考的系别与专业,甚至是有很多学生就业的方向根本就与他从事的专业毫不相干,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悖反现象,那么我们大学四年的教育就将是徒劳的,是毫无意义的!
那么,怎样打破这样的“僵局”呢?笔者认为,高校的课程种类应该多样化、多元化,甚至是打破文、理之间的界限,进行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交流。比如高校可以开设一些通识课程,让学生们在完成专业课学习之余,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门类和专业进行学习,以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视野。而古往今来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确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甚至会酝酿出伟大而惊世骇俗的奇迹。试想,如果马克思不是系统学习了大量的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有影响深远的《资本论》问世;如果鲁迅不是具有广泛的医学、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地理、文学、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也就不可能写就思想深邃、影响久远而又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鲁迅全集》。同样,这样的良好效果也反映在科学领域,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有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而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向前来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诚恳地提出了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主张,他说:“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创新科学思维[1]。”这些都在警示高校:一味地强调专业性知识的学习而不及其他,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知识学习的多元化势在必行。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多元化,绝对不应该是学校的硬性规约,而应该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否则很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其次,高校缺乏创新型人才的原因还在于教师授课方式的传统化、知识陈旧化,缺乏创新性。许多高校仍然延续的是传统的所谓“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课堂完全由教师一人掌控,教师只是把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学生,根本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接受多少的问题。这样的授课方式致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甚至是对老师所教授的知识都未能完全消化,更遑论知识的扩展和创新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考试的过程中获得高分,因为只要课堂上好好听讲,然后在考试中照本宣科就万事大吉了,这无疑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个性。另外,许多教师讲授的知识过于陈旧化,缺乏创新意识,甚至是使用的教案还是很多年前的版本,讲授的知识也是好多年前的陈旧观点,这势必会妨碍学生的创新视域,使其只能被束缚在过时的知识领域内驻足不前。针对诸上,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完成课业,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力求把全新的知识理念带入课堂,和学生们一起分享、讨论、探究,从而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另外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12年的寒窗苦读,父母的严厉管教,使许多学生早已对学习厌倦至极,甚至已是疲惫不堪。好不容易跻身于大学,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似乎就已是求学的终点了。因此只要在考试中不“挂科”,能够顺顺利利地毕业,就是他们唯一的祈愿。所以,这些学生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的具体实践中,都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性和倦怠性,如在课堂上,他们睡觉、溜号、交头接耳,在课下他们对老师所留的课业根本置之不理,偶尔勉强完成,也是东抄西凑。这样的学生很难在自己的学业生涯中有所建树,甚至是四年下来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反而不及高中的水平。这不仅是学生自身的失败,也同样是高校教育的失败!如何力挽于倾颓?我想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是为谁而学习,应该怎样学习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困惑要及时与之沟通,教授其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快乐!
当今社会无疑需要的是既有知识广度,又有知识深度的知识渊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仅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根基,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之源头。
早已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著名论断[2],而事实上,所有知识的学习,最终也确实都要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求知与创新。所以,如果说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前提与根基,那么实践能力便是创新之关键。
但是目前的许多高校更为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学生空有满腹的知识与学问,却不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更无法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这些人难以被用人单位所接受,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悲哀地被残酷的社会竞争法则所淘汰,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潮流所淹没。
前不久有一则报道指出,一个大学生四年拿了12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级证书,但是却被诸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原因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这样的事件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其实归根到底,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多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把“应试”教育放在首位,一切都为考试服务,一切都以考试为中心,只要考出好成绩,就会得到家长、老师的褒奖,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考试”这个名词早已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为了令人敬畏的神圣字眼。而我们说考试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把考试教条化、绝对化,甚至是把它作为评定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个性,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事实上,生硬而古板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吃了许多的苦头,更造成了严重的知识与实践相分离、相脱节的现象。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绝大多数人自小就开始学习外语,所以我们对外语并不陌生,但是有些人到了大学还是连一个完整的句子也说不出来!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考出好的成绩,进入理想的学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悖逆现象?这无疑与我们应试教育体制有着直接的关联,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规约和束缚下,应试便成为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因此在教师一方,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目的,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训练”,而在学生一方,则“习惯于记忆老师讲过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和答案[3]。”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注重学生的口语技能训练和具体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所以虽然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但是他们一旦离开学校而踏入了社会,就会变得软弱无力。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的专业化人才,而很少需要那些只会应试的“哑巴”式的外语“天才”。
面对这样的僵化局面,我们应该如何突破呢?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打破教师强硬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动手与动脑的实践能力。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西方的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以学习“蚯蚓”这一名词为例,在中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会以课本为中心,向学生详尽地讲解“蚯蚓”的具体含义、体貌特征和功用等等,然后就会让学生生硬地去记忆这些概念和原理,因而学生的头脑里只是形成一个抽象而虚幻的“蚯蚓”原型。但在西方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要解释“蚯蚓”这一名词,教师就会充分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实践能力,他们会给学生们拿来一盒活生生的蚯蚓,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条,让学生分别去观察与研究,之后分组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辅助性和总结性的作用。相比之下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方式只是让学生掌握了空洞而抽象的理念,而西方的教育却给予学生更多生动而具体可感的东西,并且极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校应该适度改变一下原有的考试机制。不得不强调的是,现在许多高校的考试机制确实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不管所学的知识是否有用,动辄就以考试作为考核的方式,甚至是作为结业的硬性标准。比如说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没有这个考试证书许多高校就不允许学生毕业。学好计算机这本无可非议,可是为什么一定要以是否拿到证书来限定呢?我们知道在国家计算机考试中有许多繁琐的程序编码的试题,这些试题不仅让学生们望而生畏、倍感头疼,而且对于那些非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毫无用处,那我们拿这个证书的意义又何在呢?有这些时间还不如让学生们多学一些实用性的办公软件,以适应工作的需求!所以笔者认为,国家与高校应该适度地调整一下考试策略,把一些考试变为考核,从而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实践中去开发自己的潜能。
第三,高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拿出一到两年的时间让学生到专业对口的部门去实践与学习,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让学生能够真正深入社会、适应社会,为他们将来顺利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在这方面许多高校已经有所关注,大部分高校也确实让学生去各个单位实习与见习,但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敷衍了事,没有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更缺乏对学生的应有的引导与监督。因此,对于学生是否实习了,实习的效果怎么样,学校并不知情,而是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基于此,高校必须要对学生的实习与实践问题高度重视,并且一定要认真做好对学生的监督与考核工作。
道德素养的含义指涉很广泛,它既指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人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也指人的精神品质、精神品位与精神风貌。而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早已成为了我们重要的教育理念,“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充分说明我国教育体制对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视。而事实上,对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确实意义重大,它不仅关涉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程度,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重要保障。
从表面上看,道德素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似乎没有多大关联,但是深入内里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良好的道德素养是高校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部决定因素。从群体合作的角度来讲,我们知道要想完成一项创新,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常常需要大家精诚团结、齐心协力来完成,这就需要每个人都能热爱集体、甘于奉献、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并把这份光和热较好地融入到集体的大氛围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真正落到实处。而从个人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没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高贵精神品质,创新的几率几乎就是零。爱迪生曾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无疑是至理名言。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崇拜牛顿而盲目地坐到苹果树下,因为如果你没有牛顿似的前期的理论预设与刻苦钻研,就是苹果砸到你的脑袋上,你也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吃掉,根本不会发现什么“牛顿定律”。所以,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品质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事实证明,我国许多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并不是很高,而且有些学生还存在身心发展不健康的状况。这样的事例可谓很多,如清华大学学生朱令铊中毒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复旦大学黄洋中毒事件、南昌大学中外学生打架斗殴事件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我国高校在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品质,高校应该重点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有关道德素养、行为准则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自省、自查,认真而客观地评价自己,最终认识到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大学生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必须的优良品质等。高校也可以请一些劳模、先进个人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和行为规范等,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向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学习,并以此来建构自身的道德行为规范。另外,应该更多地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可以让他们到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处所感受生活,并定期让他们写出体验报告,从而在实践中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多向他们讲述人生的道理、行为的规范,并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在课堂之外,要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其家庭背景,遇到有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相应的帮助。而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认真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如果发现学生的心理有问题,一定要适时地加以帮助和引导。如果专任教师力所不能及,一定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从而使学生恢复身心和谐发展的健康状态。总之,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而且直接关乎到高校的未来!
综上所述,可以明晰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与道德素养无疑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极其重要的三个维度,但要重点强调的是:这三个维度之间并不是互相冲突、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也就是说,只有三者在学生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才最有可能成就一个卓越的创新型人才。
[1]赵畅.从钱学森的“建言”说起[N].光明日报,2005-8-23.
[2]《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N].光明日报,1978-5-11.
[3]李娅娜,王东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0(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