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慕秋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根据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现今我国的人口结构主要有以下特点:低生育水平、快速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独生子女化。[1]
目前我国的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 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 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我国现在的生育率大约只在1.5~1.6之间,与2.1的生育率更替水平有一定差距,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生育率的数值来看,我国人口将一代比一代少。
但在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的同时,老年人口比重却出现了迅速且持续的上升态势。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 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国际老龄化标准为10%),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 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国际老龄化标准为7%),比上年末增加0.25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成为世界上拥有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仍在以每年3.32%的速度递增,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老年人口将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十二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800万以上,总量将突破2亿。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4.37亿,约占总人口的30%。由平均5个劳动力赡养一个老人,到平均2个劳动力赡养一个老人,养老问题将是我国人口结构性矛盾带来的最严峻挑战。
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抚养系数比已经上升到较高数值。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频频出现“民工荒”、“用人荒”的情况,中国社会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减少甚至趋于消失。因此,尽管未来几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会有小幅波动,但劳动力供给问题仍然不容轻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数据资料的分析显示,我国的总人口性别比自2005年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下降0.16,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下降,表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显现成效。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历史遗留问题,尽管为维持性别比例平衡,中国政府严厉禁止采用B超等手段进行性别鉴别,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10年以后,男性公民将多出六千万人,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仍然会很严重。
除了男女比例不平衡之外,中国地区人口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50%,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 079万人,增加2 100万人;乡村人口65 656万人,减少1 456万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 423万人。
从上述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尽管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已经减缓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存在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年龄人口缺失、性别比失衡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和改善。
“421家庭”,即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的家庭结构,夫妻2人、4个父母长辈、1个小孩。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四世同堂式的家庭“金字塔”迅速演变成“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421家庭”将成中国社会新的家庭主流。[2]
我国独生子女通婚率为60%,我国目前家庭总数3.5亿户,独生子女家庭达到1.5亿。作为唯一的养老责任主体,同时面临赡养老人和养家育儿的双重压力,独生子女能够提供给父母的养老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独生子女需要供养的老人数量多,平均到每位老人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很有限;二是因为独生子女不在父母身边,很难对父母进行日常生活的照顾。因此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照顾的缺位是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主要困境。
伴随着“新家庭”的出现,整个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将被颠覆。不少专家担心,这将使家庭功能逐渐式微、社会传统结构逐渐解体,因为嫡亲数量的减少,将直接危及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亲族网络及社会伦理观念。若干年后,人们将不再有表亲,不再有姑叔姨舅,更让人担心的是,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兄弟姐妹,家庭细胞随之解体。[2]与此同时,社会急剧老年化,而独生子女赡养负担的加重,则将直接考验中国即使是10年后都仍然不够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保障机制。
整个中国正处于一个从“金字塔”到“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传统架构迅速裂变的时代。由此而生,经济投入方向变了,如今全部堆压到“1”的身上;家的经营方式变了,如今家的重点从传统文化传承转到经济投资理财上。毫无疑问,“421家庭”的一切都将重新洗牌。
随着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36岁了,他们已经进入婚育年龄,他们组成的新家庭将接管社会,组成新的家庭生活和生产模式。“一切为了孩子。”这个“1”仍然是家里的重心。实际上,有更多的“421家庭”,由于社会人口流动的加速,使得更多的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照料,“4”和“2、1”常常是在不同的城市生活着。不管怎么说,“421家庭”将取代现有家庭模式,“2”们能否充当社会生产的加速器、能否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尚需要继续磨练。
毫无疑问,计划生育政策在一段时间内需要继续坚持,也需要继续调整和完善,但是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辽阔的地域面貌,改变必然不能一蹴而就或是全面开花。其实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30年里,已经过多次改变,从最早期的只能生一个孩子,到对少数民族、华侨、农民、残疾人的逐渐放开二胎,再到“双独二孩”,计划生育政策正在逐渐放宽,而这一次新提出的“单独二孩”政策,无疑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单独二孩”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一般地讲,独生子女是指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在城镇家庭,大多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组合,也就是说双方父母的家庭中至少有一方会为空巢家庭,甚至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导致双方都是空巢家庭,由此进一步加剧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养老困难。据全国老龄办统计,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中国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1]毫无疑问,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不但可以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在2030年左右为社会提供大量劳动年龄人口,还可以减少空巢家庭的数量。
同时,可以预料到的是,当一个家庭可以拥有两个孩子时,性别选择便不再那么重要。非法B超检验可能无人问津,孕期妇女也不会因为想要男孩而选择堕胎流产,小到对每个育龄妇女的身体健康,大到对整个社会的性别比平衡,“单独二孩”政策都会带来积极的作用。
看起来,能够带来这么多好处的“单独二孩”政策似乎会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并非所有的“单独”家庭都会选择抓住这个新政策,生两个孩子。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问题。不生,老龄化如何解决?生,如何能养育得起?在一个快速现代化的社会里,长期一胎化的政策以及“丁克”等生育观念的变革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一些人可以生二胎却又不敢生,另一些则连一胎都不愿意生,白发城市正在形成。这便是中国大城市目前所遭遇的人口困境。[3]
所以,尽管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会带来出生人口数量的增加,但是在“只生一个好”这样的观念的多年影响下,在生活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这一政策并不会带来人口数量的激增,或是社会抚养压力的加剧。
一个家庭所拥有的子女数量,和这个家庭在社会层级中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成反比。[4]生两个孩子并不只是多一次怀孕生子这么简单的过程,这必然会比生一个孩子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一个普通的家庭不必过分担忧多养育一个孩子的教育、医疗、保险成本时,生二孩才会真正被纳入大部分家庭的生育计划中,我国的种种人口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得以解决。
[1] 包蕾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50年评估及未来方向[J].社会科学,2009(6):67-77.
[2] 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9):48-54.
[3] 君杰,肖子华.人口国情深刻变革[J].今日中国论坛,2011(6):18-28.
[4] 穆光宗.关于我国建立人口优化发展大国策体系的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2):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