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教师主体性发展路径研究

2014-03-21 06:11齐济友
关键词:主体发展教育

齐济友,陈 秀

(1.安庆师范学院工会;2.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13)

高校女教师主体性发展路径研究

齐济友1,陈 秀2

(1.安庆师范学院工会;2.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女教师人数在专任教师的比例上占据着“半边天”,已然成为教书育人的主力军。然而,女教师在主体发展成就上,与其人数比例远不相适应,女教师主体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这不利于教师队伍建设,不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高校女教师主体的发展深受社会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多措并举,加强女教师主体性的培养,促进女教师队伍建设,进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主体性;高校女教师;发展

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主体性既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性质,又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据和条件。客观研究高校女教师主体整体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探析其主体性发展路径,对促进女教师队伍建设,进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目前,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学术界研究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比较多,但侧重于研究女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比较少,如曹群英从生命教育视阈下探析高校女教职工的困境与对策[1];孙咏洁从性别差异视角下审视与思考高校女教师发展现状[2];袁小平从人本主义视角下研究高校女教师生存状况[3]。本文从异性视角,在分析研究近年来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探析高校女教师主体性的发展路径。

一、从整体上看高校女教师主体发展现状

从近年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可以知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培养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女教师的人数在逐年上升,其占据高校专任教师的比例由1998年的36.3%上升到2012年的47.3%,女教师日益充实并担任了一线的教书育人任务,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科学文化事业进步的主力军。然而,女教师在主体发展成就上,与其占“半边天”的人数比例远不相适应。较之男性教师,女教师在职称、学历层次上的比例,尤其是在高职称、高学历层次上的比例较低,且职称晋升和学历提升的速度较慢;女教师在担任研究生导师及行政职务的比例较低;女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拥有的课题、经费偏少;女教师承担基础课和公共课的比例较高;女教师放在家庭生活的时间和精力较多。

二、高校女教师主体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聚集了较多人力资源的“象牙塔”,高校在迅猛扩张中自然会更多地吸引高学历年轻女性。尽管高校女教师是素质较高、主体意识较强的知识女性,但其主体发展仍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家庭及女教职工自身等因素的困扰和制约,使她们在追求男女平等和实现人生价值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导致她们主体发展受挫。

(一)国家话语对女性主体发展的主导

建国以来,从不同时期宣扬的成功女性主体形象的差异中可以看出,国家话语深刻影响着女性主体发展。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现行有20多部法律法规直接涉及女性权益保护,这些政策法规对保障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转变“男尊女卑”的社会习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要看到,这些政策在制定中,更多的是依照主流社会男性的标准来泛泛界定女性的权益,在执行中,没有按照性别特点和社会分工的客观现实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评价体系,实际隐藏着无视男女性别差异的不平等,势必会造成男女因性别差异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上呈现出不同特点,而出现对女性的偏见,在这样的偏见中往往导致女教师自身主体意识的异化。

(二)社会多重角色期望对女教师主体发展的束缚

知识经济时代给高校女教职工带来了观念的更新和主体发展的契机,但传统的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等观念仍然压抑着女性。高校女教师既要面对教书育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压力,又要受到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传统约束。这样多重的角色期望和扮演,加之有限的精力时间,导致高校女教师在多重角色的取舍、接纳、转换、认同中超负荷工作,时时处处在拼搏、在竞争,往往导致身心俱疲,主体发展受到多重角色的期望和有限时间、精力的制约,在身心疲惫下很难激发工作的热情,对职业发展前景和实现人生价值充满悲观情绪。

(三)学校刚性管理对女教师主体发展的压抑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规模的扩大,以及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手段和新的评价体系不断出现,高校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在职称晋级、课题申报上制定了相应的刚性条件标准,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考虑到教师职数的制约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科研任务作了一些刚性的规定,这些规定和标准,往往无视男女差别而一视同仁,在这样的所谓的平等环境的刚性竞争中,女教师晋级晋升较之相对男性有限,导致主体成就难以得到承认,有的甚至遭遇职场潜规则。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观更加多元,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的教师,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些都加剧了女教师的心理负担和职业危机感,使她们潜移默化地认同了“女子不如男”的观点,压抑了主体能动性,使自身主体的发展失去了原动力。

(四)女性自身特点对主体发展的制约

研究表明,女性更感性,抽象思维能力较薄弱,成就动机偏低。女性在经历妊娠、分娩、哺乳的特殊心理、生理过程后,往往缺乏竞争和挑战意识。与之相应的统计结果是,女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得到较高评价,而在科研工作中明显处于劣势;女教师职业幸福指数低于家庭幸福指数。这自身并没有问题,然而,人们一般却认为,女性为家庭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许多女教师勤奋进取,自强不息,然而,却得不到社会和群体对自身主体应有的承认,往往造成女教师主体发展的迷茫、无助。

三、高校女职工主体性的发展路径探析

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与精神修养的群体,高校女教师是21世纪高等教育建设事业的主力军。高校女教师主体性的构建,不仅影响着高教事业的和谐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主体性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必须多措并举。

(一)从国家层面上,要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提供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为高校女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创造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健康发展环境。在当前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通过有效手段切实维护女性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成就平等,把男女平等原则真正落实到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和社会资源配置中去,落实到教育领域中去,为全社会女性的主体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62条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修订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法规。在制定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上,尤其要注重女教师源头参与,进而使政策自身更科学,更符合女性发展规律,促进女性主体的发展。

(二)从社会层面上,要积极宣扬先进性别文化。“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职场中,“宁要渣男,不要优女”的现象频见报端,在这样的氛围中,女性主体发展自然受到压抑和不公正评判。要充分发展社会组织职能,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积极倡导男女平等观念,广泛传播文明进步的妇女观,积极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女性的人格独立和主体意识独立,进而以独立的主体跻身于社会发展中。要引导高校女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自主自觉地发展自我,真正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投入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大潮,推动女性解放、促进女性进步。

(三)从高校层面上,要加强对女教师主体性意识培养。主体性必然首先在主体意识中得以体现,否则主体性就失去了载体。要进一步增强对女教师主体意识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女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高校工会、女工委等组织应主动配合学校,研究开展女性主体意识教育,使女教师能充分认识到自身主体的内涵,促进主体性的发展,进而在教书育人中,女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推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尤其是女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高校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要积极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制定贯彻适合女教师自身发展规律的培养评价保障体系,为女教师提供平等发展机会,激励女教师主体意识的迸发。

(四)从交往活动上,女教师在男女两性主体和谐发展中发展自身的主体性。高校女教师主体性的发展离不开男性主体的支持和配合,这是发展女教师主体性的核心。男性主体应该认识到,女性主体特殊的生理机能是社会性的功能,应该得到家庭和社会充分的尊重、肯定、重视和关注,应当科学辩证地看待女教师的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男女共同从事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工作,必须注重主体交互性,注重主体间的相互尊重。在相互尊重中,女教师主体自身应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断提高主体的能力和素质,促进自身主体性的健康发展。

(五)从女教师个人上,要扬长避短,加强自身主体性培养。列宁指出,劳动妇女的解放,应当是劳动妇女自己的事情,要取得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决不能等待有人恩赐和奉送。21世纪的高校知识女性,必须具有积极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主动树立新时代女性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勇于承担高等教育使命,创造性地发挥自身主体作用,更好投身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激流中。做到有为就有位,有位更有为。高校女教师应该做自己的主人,充分重视自己的生存权、发展权,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找准自身的奋斗目标,加强女性主体自身的知识水平的建构,充分认识自身作为主体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追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实践中的统一,这是构建与发展女教师主体性的基础和关键。

[1]曹群英.生命教育视阈下高校女教职工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2(6).

[2]孙咏洁.性别差异视角下高校女教师发展现状的审视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2(6)下.

[3]袁小平.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高校女教师生存状况研究[J].教育评论,2012(4).

[4]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陈秀.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对高校女性辅导员主体性建设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

[6]荆建华.对国内高校女教师发展问题研究的元分析[J].河北教育学院学报,2010(2).

责任编校:汪沛

TheApproachtothePersonalDevelopmentofFemaleTeachersatCollegesandUniversities

QI Ji-you1, CHEN Xiu2

(1.Trade Union,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000, Anhui, 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000, Anhui,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female teachers, accounting for half of the whole full-time teaching staff, have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However, their achievements are not satisfactory, compared with the proportion they occupy, which is not beneficial to faculty building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ir personal development is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soci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so variou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or cultivating their subjectivity,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female teaching staff and enhanc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cause.

subjectivity; female teacher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2014-01-21

安徽省高校工会教代会工作课题“高校女职工人际交往的现状与思考”(皖教工[2013]56号-5)

齐济友,男,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学院工会政工师;陈秀,女,安徽宿州人,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

时间:2014-6-17 14:2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3.013.html

G645.1

A

1003-4730(2014)03-0054-03

猜你喜欢
主体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