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

2014-03-21 06:11
关键词:资产阶级马克思利益

黄 海 东

(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

黄 海 东

(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兼具“否定性”和“中性化”的双重意涵。与之相对应,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蕴含着双重向度,即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和对无产阶级的科学意识形态的建构向度,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全面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向度,对于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建构;当代价值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及其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存在着诸多分歧。本文借鉴学术界相关学术成果,将文本研究与现实分析相结合,解读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双重意涵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所蕴含的批判与建构的双重向度,并着力揭示这一理论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所提供的重要启示。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解读

“意识形态”(英文译为“Ideology”)这一术语,是由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首次明确提出,用以表征一门新兴学科即“观念的科学”。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术语是一个“中性化”的概念,并没有附加任何价值判断。但是这一概念提出后到19世纪上半叶,由于拿破仑对以特拉西为首的观念学派冠以空想家、玄学家的蔑称,“意识形态”一词就具有了“否定性”的贬义色彩。

意识形态一词虽非马克思的首创。但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创立了自己的富有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概念兼具“否定性”和“中性化”的双重意涵。

(一)内涵之一:“虚假的观念体系”

早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当中,马克思就从“否定性”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他指出:“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意识形态和空洞的假设,而是我们要能够过恬静的生活。正如生理学的任务一般是研究最主要的事物的原因一样,这里幸福也是建立在对天体现象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关于日月出没的学说,关于星辰的位置和亏蚀的学说,本身并不包含有幸福的特殊根据;不过恐惧却支配着那些看见这些现象但不认识它们的性质及其主要原因的人。”[1]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与“空洞的假设”相并列,用以说明意识形态的虚幻性,把“意识形态”看做科学的对立面和人类不幸的源泉,隐含着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他们从哲学认识论和政治社会学两个不同视角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否定与批判。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看,他们认为,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布·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等,都以思辨的抽象为特征,只将批判停留在思想意识领域。都认为通过批判现存的意识形态,就能够改变世界,“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2]66这些学说从根本上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则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幻性、抽象性进行尖锐的批判,把颠倒了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

从政治社会学角度看,马克思指出:“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2]100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的阶级社会中,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有意识地编织各种旧的意识形态,它们“打着全体人民利益的旗帜”,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试图以此来掩盖或者遮蔽其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虚幻本质。

通过上述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从批判与否定性意义上,将“意识形态”界定为“虚假的观念体系”,这是从否定意义上界定意识形态的意涵。

(二)内涵之二:“观念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还具有“中性化”的意涵。中性化的意识形态不再具有贬义的色彩,意识形态被视为奠基于一定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当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出最为经典的表述。马克思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3]32-33这里,马克思把“社会”看成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个基本领域相互交融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包含了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要求的整个社会的全部意识形式,既包括正确的社会意识,当然也包括错误的社会意识。“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中,意识形态的含义除了作为批判工具的否定性意义之外又被作为一个描述性的中性的概念——作为一种阶级意识,它的内容和功能由其意识主体的阶级性决定,它的内容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它的功能既可以是进步的,也可以是保守的。”[4]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兼具“否定性”和“中性化”的双重意涵。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不论是否定意义上的还是中性化的意识形态,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都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向度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兼具“否定性”和“中性化”的双重意涵。与之相对应,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双重向度,即蕴含着对旧意识形态尤其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和对科学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构向度。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所蕴含的双重向度具有内在的统一关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向度

“批判”构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向度。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向度主要是指通过对资产阶级各种意识形态的批判,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幻性、颠倒性及其资产阶级统治的阶级本质。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产阶级已经在英、法等国家确立了其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不仅体现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领域,同样体现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也就是说,资产阶级不仅占有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牢固地控制了国家政权,同时掌握了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资产阶级通过开动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把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美化为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利益”,用以麻痹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求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经济上遭受沉重剥削,政治上无权,而且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工人阶级在与资产阶级开展的阶级斗争中,不仅要进行经济斗争、政治斗争,还要进行思想斗争,需要运用意识形态的批判工具,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颠倒性、虚幻性以及资产阶级统治的阶级本质,戳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编织的种种谎言。

首先,马克思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意识形态进行批判。1843年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2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法哲学从根本上颠倒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把政治国家视为“普遍利益”的代表,从而为普鲁士国家的现存制度进行辩护。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而对市民社会的考察必须深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通过长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存在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和普遍利益的分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通过开动宣传工具,将资产阶级“虚幻的共同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从而在精神层面论证统治阶级利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以实现对资产阶级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

其次,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通过抽象的“经济人”假设,把资本主义制度视为天然合理的制度,充分体现了他们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嘴脸。马克思则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成元素“商品”着手进行分析,通过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等理论的阐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进行了尖锐地批判,从而揭开了商品、货币、资本等以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关系,“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3]172通过剩余价值的分析和研究,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戳穿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实质。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本质上说,“它是资产阶级的日常意识的理论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表面的经济学生活现象的简单复制,是对现存制度的赤裸裸的辩护。”[5]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向度

“建构”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又一重要向度。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向度主要是指通过主动建构无产阶级的科学革命的意识形态,用以启发和教育工人阶级,从而确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并按照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改造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坚持“批判”与“建构”的有机统一,既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尖锐批判,同时致力于无产阶级的科学意识形态的自觉建构。

众所周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2]57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不论是其所蕴含的批判向度还是建构向度,都立足于并服务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体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不同于资产阶级等其它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普遍利益”的虚幻外表遮蔽了其“特殊利益”的阶级实质,沦为一种“虚假的意识”。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大公无私的阶级,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实现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

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需要创立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用以启发和教育工人阶级。马克思认为,工人运动只能产生工联意识,不能自发产生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科学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主动创造出来的,而且革命领袖一刻不能忽略运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进行灌输和教育,从而帮助工人阶级克服自发性,确立自己的阶级意识,成为一个自为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建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可或缺。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时期,建设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同样至关重要。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它体现了传承与变革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时常告诫后人,他们创立的理论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理论品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坚持其核心话语体系的同时,必须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进行一定程度地变革与创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从马克思关于英、法、德、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论”到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充分体现了革命导师建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现了批判与建构的有机统一。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所蕴含的双重向度及其内在关系,为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若干重要启示。

(一)启示之一: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强调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2]98我国是一个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当代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与坚持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分属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在意识形态建设上,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牢固占领思想舆论的主阵地。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思想有效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

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是一定的社会系统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要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同时,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二)启示之二: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改革与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宝贵的理论品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根源于现实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观念反映。在意识形态建设上,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发展,通过积极学习、借鉴和吸纳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因子,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改革与创新。只有立足于新的实践基础和新的时代特征之上主动建构起来的意识形态才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在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老祖宗”和“说新话”的关系。既要坚持“老祖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才能有效增强自身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譬如,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寻求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形成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自觉地推进意识形态的变革与创新,不断创新话语体系。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提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有机统一的“中国梦”。这些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采取的继承、变革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启示之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工具,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错误思潮的侵袭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马克思主义占据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残存,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借助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织与相互冲突将长期存在。

在意识形态问题上,一些西方学者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其实意识形态并没有终结,他们之所以打着“意识形态终结”的旗号,其主观动机是要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淡化或者边缘化,最终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最终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从根本上鲜明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意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去占领它,它就会被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其他意识形态所占领。

有些学者宣扬“普世价值论”。这里我们不去讨论“什么是普世价值”以及“普世价值的是否存在”。问题的要害在于,在他们的视野中,西方的“三权分立”、“议会制”、“两党制或多党制”等具有“普世价值”。他们借助“普世价值”的名义,试图把西方的这些制度和模式强加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旗号,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甚至武力侵犯他国主权。

马克思指出:“在历史的斗争中更应该把各个党派的言辞和幻想同他们的本来面目和实际利益区别开来,把它们对自己的看法同它们的真实本质区别开来。”[6]在意识形态的神圣外衣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阶级的利益。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诸多挑战,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工具,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进行批判,深刻地揭露其意识形态背后所掩盖或遮蔽的阶级利益的实质内容,自觉站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上,坚决捍卫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孙帮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两个维度[J].人民论坛,2010(11):170-171.

[5]孙伯钅癸.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第1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26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责任编校:汪沛

DualDimensionsandContemporaryValueofMarx’sTheoryofIdeology

HUANG Hai-d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133, Anhui, China)

Marx’s concept of ideology has its double senses of negativity and neutralization. Correspondingly, his theory of ideology has its dual dimensions: a critical one to the Bourgeois ideology and a constructive one to the scientific proletariat ideology, both forming a coherent unity. It is significant for China’s promotion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o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dual dimensions of Marx’s theory of ideology.

Marx; theory of ideology; criticism; construction;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2013-08-09

安徽省思政课建设工程项目“社会主义荣辱观大众化研究”(20122013SZKJSGC7-2)。

黄海东,男,安徽怀宁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

时间:2014-6-17 14:2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3.002.html

A811

A

1003-4730(2014)03-0007-04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马克思利益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利益链与新垄断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