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翔,周艳,吴金鑫
(1.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2.兰州大学法学院,兰州 730000;3.江苏省涟水中学,江苏 淮安 223400)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杜宇翔1,周艳2,吴金鑫3
(1.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2.兰州大学法学院,兰州 730000;3.江苏省涟水中学,江苏 淮安 223400)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受到冲击。文章在界定多元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念,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体制,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应对对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元文化;大学生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
多元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术语出现于20世纪二十年代,20世纪五十年代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开始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当时主要是指殖民地国家中殖民者的文化与原著民的种族文化的共存以及移民国家中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的共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理论推动和发展了多元文化,其含义扩展为不同人类群体间价值准则、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多元文化的星球”来描述人类文化的多元起源、元发展、多元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区域一体化、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颇受人们关注和接受。
多元文化是指在社会共同体、集团群体、区域联合体内多种文化共存,并在内部结构相互联系的文化存在状态。多元文化存在的现实基础是多元社会形态的共存,国家、城邦、宗教共同体等是多元文化的现实载体。多元文化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多样性是最突出的特征;(2)兼容并蓄是发展的方式;(3)共存与融合是必然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占绝对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不同的价值准则、社会思潮、生活方式纷至沓来,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形成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的共存状态。与此同时,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依然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深处,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互冲突、融合。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呈现出阶层分化的态势,不同社会群体的物质基础、职业选择、生活方式、价值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阶层文化多元化。中国当前的多元文化是指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背景下,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文化引导下,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不同文化间交流、冲突、融合,共同发展的文化存在状态。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
意识形态是产生于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并服务于此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特定阶级的自觉意识和特定社会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普遍发展规律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是关于意识形态诸形式,比如哲学、政治、法律、经济、道德、艺术、宗教等产生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在长期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建设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调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以适应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反映社会主义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体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思想观念的总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马克思意识形态发展的新阶段。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种意识形态形成后,一方面要不断发展丰富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要武装本阶级及社会成员以发挥作用。本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因而,其可以界定为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促使其内化为大学生自身基本属性,进而自觉转化为外在行为,最终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文化本身承载着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前提和基础,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枢纽。意识形态并非虚无缥缈,而是文化现象的本质体现,并通过文化表现出来。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来看,一元与多元并存是常态。在中国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的凸显出来,承载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也就意味着多种意识形态间的交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形成了冲击。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冲击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尽管在“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一般不会出现冷战时期的敌对程度和形式,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并没有完全根除。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中国崛起,不遗余力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分化”,采用文化输出的手段动摇中国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信息网络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霸权的地位输出其价值观,企图实现文化霸权的梦想。一方面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入,另一方面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空前受挫,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和不断加深,使部分大学生开始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质疑国家的发展前途。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受到冲击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处于深刻的转型期,我国文化领域由一个相对稳定的一元文化环境转变为一个变化多元的时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先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全国人民意志“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强调要积极弘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类型的文化涌入我国的文化领域,民族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普世价值论等思潮泛起。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的多元势必导致价值观的多元。一方面多元文化丰富了思想资源,使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大学生价值观受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冲击下,呈现出价值取向的杂乱,价值选择的迷茫,价值评价的失范,价值理想的迷失,价值判断多元、多变的态势。具体而言,大学生价值观由群体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价值观世俗化、庸俗化,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现在有些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弱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增强,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采用“实惠、实用”准则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习上重实用知识,轻基础知识;重实用技能的掌握,轻思维方法的训练。择业上重物质待遇和舒适度,轻社会需要与艰苦的工作。价值观念中道德力量支配力下降,物质利益支配力上升。有些大学生面对相互矛盾的人生价值选择时,在强烈的文化碰撞中失去了自我,在精神家园中迷失了方向,再加上现实生活压力,其人生理想趋于现实性和功利性。
大学生所呈现的价值观选择趋势冲击着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包括顺从、认同、内化三个过程,其中认同非常重要。认同原为心理学名词,指认识与模仿他人或团体的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的一部分的心里历程,现已扩大其含义,可指认可、接受、赞同。有了认同感,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教育者所导向的方向发展,反之,就会阻碍。核心价值观只有深入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中,内化到内心中,达到道德上的确信,只有核心价值的准则与个人价值准则高度统一时,此种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才能确立起来,才能发挥其主导功能。有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所适从,有些大学生非但没有认同,反而在消极颓废文化影响下时常处于社会道德底线的临界点,直接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和主导功能。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同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不能全方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浅层次利益方面的认同到理想信念认同的动态过程中,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只是部分方面或者一定程度上认同。第二,不能平衡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认同主体的不平衡和认同客体的不平衡。前者是指不同的大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高低不同,后者是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方面内容的认同程度不同。
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体系激烈争夺的焦点,目前国内多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并存,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方式和价值准则尚未定型,极易受到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特征。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兴旺发达。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敏感中心和前沿阵地,既关系到个体的成长,也关系社会的凝集力和国家的发展命运。
(一)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念
1.确立一元指导、多元并存的原则
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使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确保在大方向上不走偏,不犯颠覆性的错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社会文化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多元文化并存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阻挡的潮流,任何一种思想意识的形成都不是简单的、线性的,都是在与各种思潮的交锋与融合中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为此,必须克服夜郎自大的心态,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文化有益成分,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必对外来文化持“狼来了”惊恐排斥的心态,要以开放的态度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2.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发展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价值体系,体现了全社会共同的愿望和追求,涵盖了不同文化与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因而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广泛的适用性。我们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最大限度发挥引领多元文化的作用。为此应该在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文化的自主性,通过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亲和力。
(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体制
建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共青团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学校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进行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协调部署、检查督促。高校党委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核心,发挥统一领导和组织作用;高校组织人事部门要选拔、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干部教师队伍;高校宣传部门要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舆论方向,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督促检查。二级学院(系)党组织担负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常性工作,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有机融合,建立将育人业绩与教职工工作业绩挂钩的考核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辅导员班主任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自身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利用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在日常管理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疏导、教育,以灵魂引导灵魂,以人格引导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准则。
(三)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围绕教学、科研、校园活动共同创造,以文化交流融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校训则体现了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良好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但可以丰富校园生活,促进教学科研发展,而且可以营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良好氛围,指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高校需要弘扬、培育、建设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并非名牌大学专有,每所学校都可以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沉淀、积累,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精神。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师生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校园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同学们广泛参与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增值受益,使校园文化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
高校要精心设计宣传栏,办好校报,选购有益的书籍报刊,打造一批精品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创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题网站,开通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交流平台,用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文化占领大众传媒主阵地,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传媒载体。
[1]郑永森.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94-96.
[2]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3]张国钧.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5):162.
[4]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22.
[5]唐凯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N」光明日报,2007-8-23.
[6]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6.
[7]杨转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4-96.
(编辑:林钢)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ulticultural Context
DU Yu-xiang,ZHOU Yan,WU Jin-xin
(1.Schoo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 214153,China,2.School of Law,Lanzhou university,Lanzhuo,730000,China;Jiangsu Lianshui High school,Huaian,223400,China)
College students’ideal faith education,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their identification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has been affected by multiculturalism.Based on defining the concepts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innovate in the idea,system and carriers of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multiculturalism;college students
G 641
A
1671-4806(2014)03-0075-04
2014-03-04
杜宇翔(1982—),男,山西神池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法学;周艳(1985—),女,江苏东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理论法学;吴金鑫(1996—),女,江苏涟水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