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祥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对策
周小祥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本文基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视角,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存在的定位不明、市场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提出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企业需求嵌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 产学研结合 合作教育
人才培养作为一种多主体联动的育人模式,不是学校的“内部事务”,涉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1],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此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一次发言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课题,产学研合作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从理论和实践看,是当前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目前,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以教学为主,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以完成任务为主的“三为主”状态,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定位不明、系统性不足、针对性不强、深入程度不够、市场适应力差等众多问题。
1.1 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系统性不足。
当前,各大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均把追求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这种“高大上”的定位直接导致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虽然在培养大学生时,都把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一方面加入培养方案中,但由于定位不明,制定的培养方案往往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足,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化,学生所学和社会所需脱节,实践深入度不够,导致实施效果不明显。
1.2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纵观当前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教师往往注重系统性知识的传授,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教学课程更新缓慢,滞后社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缺乏思想性、指导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课程设计上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往往浅尝辄止,深入度不够,实践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校外实践容易流于形式,实践效果无法评估,导致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碰到实际问题缺乏往往束手无策。
1.3 工程化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教师具有实践指导能力。但现状是大量教师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后即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更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或一线工程经验,自身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胜任指导学生实践的重任。因此往往是实践课上照本宣科,或重复一些已经过时的实践项目,如现在流行的编程语言是JAVA和C语言,但很多本科院校还在对学生进行VF和VB编程语言培训。
国外十分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其中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和加拿大的“三结合”模式最具有典型性。总体来讲,国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技能,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能够很好地适合学生模式成长和成材。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结合国内目前大力提倡的“政—产—学—研”结合模式,笔者提出基于产学研结合、“三位一体”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2.1 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指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2],其最早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耐德提出,主要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学习以提高毕业后就业竞争力为目标,是一种能够促进科技与教育结合、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得到显著重视和广泛应用。
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一种多方参与、具有显著实践性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前的职业性准备,此种模式强调学生工作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学校所学知识与职业工作的对接,与传统以课程授课形式灌输知识的培养模式有着很大不同,因此,需要从观念上提高认识,从系统上加以设计,从入学到离校,从政府到企业到高校都全程参与,并注重效果考核和反馈,真正形成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闭环系统。
2.2 三结合渐进培养学生从理论知识到能力运用。
应用型人才培养遵循从知识学习、参与了解、实操体验到反馈总结的基本学习过程,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力主将社会需求从一开始就嵌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理论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三位一体结合起来,系统性解决学生学习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表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三阶段模式
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是单靠上几次试验课程、参观几次工厂就可以的,而是要系统性地设计。参照国外先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综合各种模式具有的优点,并结合各个学校的教学实际,从源头引入社会实际需求,设计从学生入学到离校各个阶段的产学研合作内容和从认知到了解到参与到体验到创新的阶段式成长过程,并针对不同阶段,设计不同培养内容和考核方式,把产学研合作能力培养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学生学习成长档案。通过在资源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时间上加以保证,在内容上深入,在效果上反馈,真正建立起产学研紧密结合、一体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合作参与,需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需要从理论到参与到体验的结合。此外,在实施层面,还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方式,提高教师工程化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在实施过程中加大对过程的管理和考核,注重全过程的考核量化和跟踪,并进行反馈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1]隋幸华,刘理.简论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J].云梦学刊,2013(01).
[2]刘莉芳.国外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总计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9(6).
[3]李红,宋笑雪.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教学园地,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