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艳,王俊英,周庆华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河北 任丘 062552)
课程是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最根本的工作之一,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基本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抓好重点课程的建设,对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职护理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适应护理岗位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人文修养,能从事各级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传统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因此,积极推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完全符合当前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我院相关机构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北京、天津、石家庄、沧州地区的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了专业调研,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明确护理专业主要岗位,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护理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能力,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最终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被确立为“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实现了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为切实加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思想研究,把工学结合作为护理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与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相联,从而带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
(1)课程定位。基础护理技术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对该门课程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护理质量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基础护理技术主要培养学生必备的工作能力,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对护士的职业素质和其他职业能力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
(2)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以“必需、够用”为指导原则,要求学生获得关于铺床、搬运病人、测量生命体征、规范给药、氧气吸入、胃肠道和泌尿道护理、临终护理等10 个项目的知识,满足病人生理及心理需要。职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规范应用基础护理技术能力;具有无菌意识,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能力;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素质目标:养成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人类健康的职业习惯,践行南丁格尔的职业理念,献身护理事业;具有爱岗敬业、服务病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和爱心;关注护理领域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开阔视野,不断进取和创新。
(1)设置理念。学习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以岗位需求及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培养综合素质为重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情境学习的重要性。在形式上以院校共同开发为主,注重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衔接。
(2)设置思路。通过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依据行业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情境,以仿真临床环境为依托,注重“教、学、做”三者的有机统一,强化职业与岗位意识[1],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3)设置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项目内容的选取。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及技能选择教学内容,以任务实施流程序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增加专业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知识与新技能,能够准确、及时、充分地反映本课程最新成果和临床护理动态[2],最终形成了10 个项目,63 项具体工作任务(见表1)。
(2)教材选取。目前大部分传统教材与临床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本课程教师自编项目教学讲义,开发建设了校本项目教材。
(3)学习资料。与项目课程相匹配的课程标准、自编教材、统编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实训指导、操作考核及评分标准、网络资源等已建设完毕。
表1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项目内容及具体工作任务
(1)学情分析。我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一般;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影响,学习主动性差;反感死记硬背,渴望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提高;思想上独立且具有反叛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受社会上盛行的效益观念的影响,导致功利行为增多;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表面桀骜不驯,实际易产生自卑心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2)教学模式选择。针对以上特点,基础护理技术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有项目内容均在实训室完成,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以任务为中心,实施项目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自始至终将技能训练、知识强化、职业素养、职责等贯穿于任务完成过程。
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才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临床工作相结合。同时将现代科技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如多媒体、网络),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建立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应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通过我院2008 级高职护理专业8 个班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基础护理技术内容以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形式表现出来,直接反映工作的性质、主要职能、活动特点等;通过小班上课使每个学生体验临床护理真实的工作过程,体会护患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设置工作任务情境,要求资料具有真实性、准确性。(2)在分析任务的同时检查学生知识准备情况。(3)课堂展示工作情境,引出任务;展示工作任务流程,学生分组实施。(4)学生分组反复学习,边做边学、边学边问,最终达到知识、技能应用自如的程度。(5)学生分组讨论,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6)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考核。教师应客观、公正地从技能操作、人际沟通、语言表达等维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2008 级8 个班在2009—2010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笔试和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考试中,成绩优于以往班级;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课程改革满意率达98%;在第二学期河北省职业技能抽考中获得第二名;在临床顶岗实习中学生能迅速进行角色转变,把基础护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受到实习医院的好评。
(1)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符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能直接反映工作的性质、主要职能及特点,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能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观察者、评判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及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还应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3]。通过改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
(4)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执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4]。项目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宽,内容多,方法灵活,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能提高通过率。
从课程教学内容重组、教学目标定位、项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证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成功的。
[1]徐洪祥.“教、学、做”一体化网站建设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8(3):158-160.
[2]刘茜.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改进探讨[EB/OL].http://www.studa.net/zhiye/080724/11344098.htm l,2008-07-24.
[3]秦淑英.引入项目教学法改进护理学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2):85-86.
[4]闫春梅,邢爱红,王宁. 项目教学法在三年制高专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