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审美教育

2014-03-21 09:33:52刘青松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兄妹俩月光曲贝多芬

刘青松

刘青松,教师,现居甘肃山丹。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审美教育有过明确要求,通过把握语言文字,进行多维度的渗透。事实上,文字的审美意涵早就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但很多教师并不能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体系,常常忽略对学生进行文字的审美感悟指导。该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呢?

一.探索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审美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心理需求是这样说的,在每一个儿童的世界里,一定有一种非常迫切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能从自己的视角,来探索发现和研究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说,教育的本身,就是调动学生心理需求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伊始我就从学生心理需求入手,让学生学会自问自答。

师:当你看到题目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好不好听。生:我最想知道为什么叫《月光曲》。

我让学生首先找到描写月光曲的句子,并标注出暗示曲调的一些相关语句。学生立刻从文本中找到那一段生动的句子: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猜测下《月光曲》 的曲调会是怎样的。生:先慢后快。生:先低后高。

我出示几种曲调,让学生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A.舒缓、明快、激昂;B.明快、激昂、舒缓;C.舒缓、激昂、明快。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审美推测:最初月亮升起表明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是舒缓的;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表明微云开始破坏幽静,这时音乐一定逐渐增强;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就被完全破坏了,音乐变成了高昂激越的。

当学生有了想象的雏形之后,我让学生进行音乐赏析,播放《月光曲》的钢琴曲让学生聆听比对,在悠扬的乐声中,激发起学生对文本的探究热情。

二.细致品读文本,发展文字审美能力

《月光曲》无论是曲子还是课文文本词语,都是非常美丽的。值得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我指导学生对词语水天相接、波光粼粼、一缕一缕等细致体会,并进行声音描述:“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情绪?用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情和表情都融入其中,进行朗读体验。当学生进行朗读后,不知不觉会在文本中获得体验,情绪上也可以琢磨到一种平静和汹涌的浪潮,聆听乐曲时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激越和宁静,舒缓和高亢。文字和音韵都荡漾在月色下。这时候我又进行文字连说环节,让学生将自己从文本中获得的体验都表达出来。

师:“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你知道到底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兄妹俩沉醉在贝多芬的乐声中,久久没有回过头来。这段情境让学生一边体会,一边想象,我进行体验性的引导:如果你就是盲人兄妹俩当中的某一个,你对贝多芬想说些什么呢?”通过对学生的体验训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带给兄妹俩的人间真爱,还有美妙的艺术享受,更让学生感受到大音乐家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而这正是人性之美。

三.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想象能力的环节,我着重抓住皮鞋匠的联想这一段,其中的文字描述非常优美。对于学生来说,不能通过教师的先入为主来强加观念,而是要让其自己慢慢体会。对此,我通过多次反复阅读,采用体验读,品读,感情读的方式,让学生找到感觉,然后进行分享和交流。

师:听了《月光曲》,你好像看见什么?生:我感觉是在一个有着清幽月光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仿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海浪。

……

《月光曲》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意涵,审美意蕴非常浓郁,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篇难得的审美教育佳作。我让学生一边体验文字的美丽,一边聆听音乐之美,回到课堂之初的欣赏环节,而后进行感受体验,给想像创造了空间。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交流和体验,边听边感悟文字之美,还有贝多芬和兄妹俩的情感之美,在美的熏染下,学生不知不觉获得了宁静的审美教育。

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我认为审美教育依然不可或缺。只有将学生的想象力激活,使其情感荡漾在文本的海洋之中,才能让学生看见一个属于自己的完美世界。而这正是我在《月光曲》 教学中一直苦苦努力想要做到的。学生的真实体验,直接完成了我对审美的第二次创造。

猜你喜欢
兄妹俩月光曲贝多芬
卡思伯特兄妹俩大吃一惊
亦远亦近贝多芬
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22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月光曲
读者(2019年2期)2019-01-05 09:09:44
月光曲
“传说”与“传记”
开心一刻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