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正友 潘素玲 付洁 仝照伟 谢桂青 贾爱红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井楼油田零区的综合治理
熊正友 潘素玲 付洁 仝照伟 谢桂青 贾爱红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井楼油田零区有长停井76口,其中地质关井65口,工程关井11口,地质储量80.28×104t,累计采油量21.9×104t,采出程度27.3%,剩余地质储量52.98×104t,因此具有较大的扶产挖潜潜力。随着油井吞吐周期数的增加,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间,对低效井的治理主要是提高蒸汽的波及体积和补充地层能量。该区共实施返层补孔11井次,累计核实增油量968 t。综合治理对策的实施,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自然递减控制在23%以内,收到了较好效果。
井楼油田;长停井;低效井;返层补孔;综合治理;效果
1.1 地质概况
井楼油田零区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Ⅲ6层,岩性为一套浅灰色细粉砂岩,属水下辫状河道沉积。油层埋藏深度263.9~428.5 m,平均埋藏深度346.2 m;油层原始地层压力2.68~4.19 MPa;原始地层温度26.9~34℃;砂层厚度1.3~12.6 m,平均7.2 m,有效厚度0.6~11.4 m,平均5.0 m;纯总厚度比0.3~0.6,平均0.4;孔隙度32%;渗透率2.1 μm2;原始含油饱和度70%;脱气原油密度0.953~0.960 g/cm3;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黏度16 111~21 445 mPa·s,沥青质和胶质含量31.5%~42.6%,含蜡量6.0%~8.2%,含硫量0.25%~0.32%,凝固点0~19℃,属特稠油。零区地质储量103.9×104t,可采储量49.7×104t。
1.2 开发现状
1986年9月对井楼油田零区楼101和楼资2井首次进行了单井吞吐试验,突破了薄层特稠油出油关。1987年9月零区先导试验区正式投入吞吐试验,1990年12月初转入蒸汽驱试验。至2000年底处于先导试验区的井陆续工程关井或地质关井。井楼油田零区有长停井76口,其中地质关井65口,工程关井11口,地质储量80.28×104t,累计采油量21.9×104t,采出程度27.3%,剩余地质储量52.98×104t,因此具有较大的扶产挖潜潜力。随着2004年楼资2井扶产,零区陆续投入新井,截至2012年12月,正常生产井116口,核实日产液量375.9 t,日产油量57 t,综合含水率84.8%,平均日注汽222 t,油汽比0.26,采注比1.69;全区累计注汽144.30×104t,累计产液量169.80×104t,累计产油量36.36×104t,综合含水率78.6%,累计油汽比0.25,采注比1.18,采出程度35.0%。
(1)主力层Ⅲ6层南部吞吐周期高,低产低效井多,开发效果差。零区主力层Ⅲ6层南部目前有生产井27口,累计吞吐320井次,平均单井吞吐11.1个周期,1~5周期油井3口,比例只有11.1%;6~9周期油井6口,比例只有22.2%,目前大部分油井已经进入中高周期吞吐。低效井18口,占总生产井的66.7%,周期日产油量由第1周期的2.2 t下降到第13周期的0.7 t,油汽比由0.42下降到0.11,吞吐开发效果变差。
(2)返层补孔潜力小,依靠主体措施稳产难度大。零区主力生产层为Ⅲ6层,生产层系单一,油层厚度薄,楼112井区目前生产井后备层有效厚度一般都在1~3 m,且油层物性差,实施措施难度大。楼112井区生产井有34口,目前间开井16口,间开井无后备层或者后备层差,返层生产潜力小。
3.1 低效井的治理对策
(1)生产潜力较大的低效井的治理。随着油井吞吐周期数的增加,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间,因此对低效井的治理主要是提高蒸汽的波及体积和补充地层能量。2012年化学辅助吞吐在零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氮气辅助吞吐在零区取得较好的吞吐效果。治理措施后,缩短排水期16.6天,峰值产油量上升了3.0 t,日产油水平、油汽比和采注比都上升,通过氮气助排措施有效地扩大了蒸汽的波及体积,补充了地层能量。2012年累计实施46井次,措施核实增油850 t。
(2)生产潜力较小的低效井的治理。根据零区目前生产井后备层潜力,开展了返层补孔时机研究(废弃产量≤1.0 t/d,废弃油汽比≤0.12)。2012年井楼油田零区共实施返层补孔11井次,累计核实增油968 t。
3.2 长停井的治理对策
根据长停井剩余油潜力类型、潜力控制因素和剩余油潜力大小,提出相对应的扶产潜力挖潜技术对策,配套挖潜技术对策见表1。2012年在零区开展大规模扶产工作,全年累计扶产23井次,累计核实产油量3 689 t,累计注汽量10 094 t,平均日产油量1.1 t,油汽比0.48,以平均日产油量大于0.6 t为评价指标,扶产有效率74%。
表1 长停井配套挖潜技术对策
(1)井楼油田零区进入吞吐开发中后期,低效井逐渐增多,稳产难度大,因此开展区块潜力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潜力类型,制定了综合治理对策方案。
(2)综合治理对策的实施,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自然递减控制在23%以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栏目主持 张秀丽)
10.3969/j.issn.1006-6896.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