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华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471400)
微创软通道治疗脑出血78例临床分析
张晓华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471400)
目的 探讨软通道清除颅内血肿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55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7例,给予常规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78例,给予软通道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2%,对照组总有效率9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生活能力评分(19.8±2.6)分,对照组术后生活能力评分(27.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软通道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取得满意疗效的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较少,具有临床推广实用价值。
高血压;脑出血;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微创;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属于急性、自发性的脑实质内出血。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发病率较高,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出血年发病达(60~80)/10万,占急性脑卒中的10%~15%,病死率达50%,且该病病情急、变化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复发率[1]。传统多采用开颅或硬通道如穿刺针清除血肿,创伤大,并发症较多。目前,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更注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疗效得到了患者及临床医师的肯定[2]。近年来,采用微创软通道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55例,患者入院时均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症状。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7例中,男42例、女35例;年龄51~70岁,平均(63.6±3.4)岁;高血压病史1~14年,平均(6.2±2.3)年。出血部位:基底节和丘脑31例、内囊24例、脑叶12例、皮质下6例、小脑蚓部4例,其中血肿破入脑室者11例。出血量30~70 mL,平均(49.2±5.2)mL。观察组78例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52~71岁,平均(64.2±3.3)岁;高血压病史1~15年,平均(6.8±2.7)年。出血部位:基底节和丘脑29例、内囊26例、脑叶13例、皮质下6例、小脑蚓部4例,其中血肿破入脑室者13例。出血量35~70 mL,平均(50.5±5.4)mL。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以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患者入院后,均常规静脉给予甘露醇脱水,使用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防止脑疝形成或加重,防止其他并发症,并在疾病早期给予物理康复等治疗手段。
1.2.2 血肿清除 对照组采用常规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依据CT扫描确定患者颅脑血肿的颅表投影位置,三维定位确定穿刺点。给予昏迷患者全麻,余患者局麻。消毒、铺巾,将YL-I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于穿刺点钻入颅腔,套入针芯,将针打入血肿中心位置,然后退出针芯,在颅骨上固定穿刺针,盖帽封死,于侧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肿。首次抽吸量约为血肿量的30%~50%。抽吸完毕后采用生理盐水冲洗,使血肿溶解、破碎而被吸出,直至抽吸出的液体颜色变淡,注入2×103U尿激酶,夹闭引流管4 h再次开放侧管引流。单侧出血者只需穿刺血肿即可。观察组给予微创软通道清除颅内血肿治疗,手术操作流程与对照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手锥锥开穿刺点颅骨,然后将带芯软通道穿刺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利用引流管的侧孔抽吸血肿。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酌情给予降压或甘露醇脱水。术后复查CT,了解血肿残余量与引流管位置并适当调整,血肿残余量<10 mL时即可拨除引流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颅内血肿清除,颅内压基本正常或明显降低。有效:颅内血肿范围明显减小。无效:颅内压及血肿大小基本无变化,甚至加重[3]。总有效=显效+有效。并依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定表对术后患者进行评分,分值较低者日常活动及生活自理能力较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及并发症 观察组78例中,显效31例、有效4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77例中,显效31例、有效4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再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2.6%;对照组发生再出血7例、脑疝3例、切口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16.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ADL评分 两组患者术前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分)
脑出血多由高血压引起,是目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患者血压过高,超过脑血管的调节能力时,可引起急性脑实质内出血。当颅内出血量较少(<25 mL)时,采取脱水、降低血压和颅内压等内科保守治疗[4];而对于出血量较多、症状严重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法及时清除血肿,疗效不佳,多采用手术治疗。传统开颅手术虽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但创伤较大且并发症较多,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具有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微且创伤小,操作简便且疗效确切,易被患者接受,因而在临床广泛应用。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硬通道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该术式从侧方斜形入路,对患者损伤较大。此外,术中穿刺针需通过大脑重要功能区,危险性较大,引起并发症较多,存在一定的弊端。微创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手术自前额入路,引流效果较好且对患者损伤更小,并不受患者年龄限制,是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更好方案[5]。笔者采用该术式对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体会如下:①手术时机为6~24 h,此时出血尚未凝固,抽吸较为方便和彻底。②术前需给予脱水、降血压及颅压、镇静止痛、止血处理,术前血压维持在140~160/80~100 mm Hg为宜。③准确定位:在CT指引下三维定位,避开功能区和大血管。穿刺时依据血肿的具体形状,一般平行于矢状面或沿着长轴穿刺,在大脑优势半球处进针时尤其注意避开感觉、运动以及语言中枢。④首次抽吸量不宜过多,以血肿总量的1/3~1/2为宜,避免颅内压力骤降而导致再出血。⑤术后给予尿激酶充分液化抽吸,依据CT结果调整尿激酶用量及引流管位置,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一般2~4 d可拔管。术后结果显示,与硬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相比,二者疗效相仿,但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后患者并发症明显少于硬通道治疗患者,且术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更佳。因此,笔者认为,软通道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取得满意疗效的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较少,具有临床推广实用价值。
[1] 常志锋,王梅,王汉松,等.软通道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5):59-60.
[2] 冯丙东,王小平.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0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5):569-571.
[3] 邓介华,温艳,田森.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综合疗效研究[J].西南军医,2012,14(1):32-34.
[4] 乔景尊,焦继超,焦玲霞,等.微创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11):45-46.
[5] 郑大炜.软通道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2例[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2):73.
1672-7185(2014)18-0057-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18.035
2014-06-17)
R7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