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4-03-21 08:37杨亚璪杨林
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

杨亚璪+杨林

[摘 要] 以重庆交通大学国家特色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及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通过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和要求,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提出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85-04

0 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要求,教育部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对高等教育实施了重大改革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要求高等院校转变办学理念、拓新人才培养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中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是我国工程教育界多年努力的结果。

所谓的卓越工程师并不是说其专业知识很丰富,也不是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及自我获取知识、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1]。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是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增强毕业生竞争力的重要议题。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重构、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整合、课程顺序的合理性调整,为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参考模式。

1 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前身是1982年创办的“交通运输管理”和1984年创办的“汽车运用工程”两个原交通部重点本科专业,1997年合并为交通运输专业。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建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1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批试点专业,2012年、2013年先后获批重庆市、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该专业所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历史悠久,行业特色鲜明,在道路运输规划、运输节能与污染控制、交通运输安全、载运工具运用、物流工程等领域优势突出,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交通运输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山地城市交通畅通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为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办学30年来,交通运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保持了道路运输的特色与优势。近年来,为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综合化、信息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专业内涵向现代物流、综合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等方向延伸和拓展。

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以及运输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对交通运输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强调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多年来,按照学校统一要求,执行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部分组成,除课内实践外,另配有实践环节,包括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从学分分布来看,公共基础课占44.17%,专业基础课占30.83%,专业课占8.33%,实践环节占16.67%。这样的课程体系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契合度较低,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明显偏少,而且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偏高、专业类课程设置方面也有不合理之处,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中各部分学分所占比重

课程 学 学分 比

类型 时 理论 实践 例

公共 必修 1128 63.75 6.75 39.17%

基础 选修 144 9 0 5%

专业 必修 576 33.75 2.25 20%

基础 选修 312 15.5 4 10.83%

专 必修 64 4 0 2.22%

业 选修 176 9 2 6.11%

实践环节 必修 480 0 30 16.67%

合计 2880 135 45 100%

通过对先前课程体系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对其体系下培养的工程师或毕业生的实况、社会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不强,工程素养不高,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等。进一步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尚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在此基础上,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并结合专业自身特点,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重构。

2 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及内容

“卓越计划”的提出首先是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每门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要体现计划的要求,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的主线,树立工程教育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1]。深度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提出背景、指导思想、主要目标,确定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基于当前的课程体系,提出改革的具体内容。从学生应当具备的科学、工程和人文三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切入,紧跟就业市场和升学需求,在知识、能力、人格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课程体系改革中重视层次间、平台间、课程群间的衔接性、关联性和逻辑性,每部分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有着对“工程素养”共同目标的贡献度。

2.1 结构上实现分层次构建,形式上采用模块化 编排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能较好协调和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结构,模块的数量和大小没有约定俗成,尤其适用于有多个目标、多项功能要求的复杂课程体系构建[2]。在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调整中,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限制,以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贡献度为依据,形成基于平台和课程群的18门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打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形式,以工程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EC2000国际专业认证标准为参照,整合教学内容,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层次性、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3个层次”、“6个平台”、“4个课程模块”,实现工程实践环节占比超过35%。3个层次为基础课程、专业支柱课程、专业课程层次,层次间强调递进契合关系;6个平台为科学与工程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外语课程、运输基础课程、经管基础课程、物流工程课程平台,平台间优化结构,增强交叉知识传递;4个课程模块为汽车运用、运输工程、物流工程、交通信息模块,模块间搭建专业知识框架,形成综合适用效果,目的是突出道路运输特色,适应现代运输行业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宽广深入的交通运输专业理论与技能。汽车运用课程模块强调汽车原理及检测、维修等车辆技术管理知识和能力,针对运输低碳环保发展趋势,开设“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国家精品课程)、“交通运输环境污染与噪声”;运输工程课程模块与国际物流发展趋势接轨,从客货运输角度掌握道路运输的理论和能力,适应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趋势,将公交、轨道交通、出租、汽车租赁等纳入到城市公共交通的教学内容中来,开设“现代综合运输系统”、“公共运输服务与营运规划”;物流工程课程模块突出物流理念的更新和物流工程的发展,开设“物流运作管理”、“现代物流工程”等课程;交通信息课程模块注重培养与交通运输工程相关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知识和能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应用,开设“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交通物联网”等课程,见图1。

2.2 内容上形成系统性整合,总体上体现区域性 特色

在课程内容调整上,加大整合力度。为了突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保证英语学习四年连续递进,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缩减为1年,二年级开设“英语听说”和“跨文化交流”课程,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开阔国际视野;三年级开设“智能交通工程”双语课程,四年级开设“交通运输科技英语”课程,强化学生科技英语翻译应用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学术讲座、科技创新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融入英语外文文献查询、翻译和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引进国际知名大学原版教材和课程资源,强化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现课程内容和教材选用上的国际化。为了加强课程改革,将核心课程重新调整整合:适应新形势下综合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将原有的“交通运输工程学”、“运输组织学”、“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运输政策与法规”的部分内容整合为“现代综合运输系统”课程;为了突出管理过程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特征,在“管理学”的课程中增加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并融入居民的出行行为分析,开设“管理与组织行为”;考虑学生在深造方面对应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专业的培养要求,开设“交通工程学”、“汽车运用工程”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为了强化实践创新,实践融入课程教学,原有的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对应到四个课程群,并在课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穿插授课。增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增加学生企业实践教学比重,开设创新能力拓展项目,由学生根据“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效”的原则自行安排。包括:各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与专业竞赛、到企事业单位做实习生、当公益活动自愿者、专题社会调查、校外(含国外)高校知识进修等等。从学生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全面加强工程实践锻炼,形成“3+1”的人才培养形式,高度契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

为了体现区域性特色,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大以重庆为代表的山地城市、西部地区的相关案例,力求增加课程的实用性,保持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融会贯通。如“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以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的恒通客车、长安汽车等大型汽车制造商生产实践活动为例,采用现场观摩、企业教师专题授课、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工程素养的提升;“公共运输服务与营运规划”将当前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运输服务均等化、多模式运输体系构建及协调合作等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并将重庆市快速公交系统的规划、运营服务、效益评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展示给学生,力求阐释运输方式的适应性及公共运输服务的独特性等问题。

3 培养模式创新助力工程素养提升

3.1 校内培养强调学生参与

对于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工程知识密集的课程,应以课程涉及到的工程案例为教学背景,或结合工厂实际讲授,或在企业培训期间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强化[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偏重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需要突出这两个方面。校内培养主要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善创新”的总体要求,优化设置教学课程体系,采用知识、案例、实践、考核传递链完成培养方案的落实。课堂教学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手段,以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激发起来,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创新、要求创新的意识。如“现代综合运输系统”及时地补充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站在全球视野搜集工程案例,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对国际性问题开展研讨;“汽车构造与原理”将“汽车构造”与“汽车原理”两门课程内容整合,加强车辆结构及其运用检测方面的问题分析和探究,以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教学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渠道、多方式演示设备、软件的功能原理和操作流程,以引导、讨论、自主的方式为主,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运输组织学”采用集中演示、分组实验、分项指导的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逐步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对调过来,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增加随机性考核环节,并以大作业的形式优化考试成绩结构,使得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低于40%,变注重考核结果为注重考核学习的过程,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习得。

3.2 校外培养加强联合指导

校外培养以工程实践为主,开设36周合计一年的各类工程实践项目,其中重庆市各类企业结合自身经营范围合计提供18周的实践项目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依托国内大型道路运输企业新国线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校外实训针对校内理论课程展开,对应设置机电工程、专业认知、汽车运用工程、运输设施设备、道路客货运输组织、交通枢纽与场站、物流系统等内容,覆盖交通运输专业的主体专业知识领域和技能要求。为了避免工程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因重视实践,而大幅减少理论的极端现象[4],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工程实践指导小组,共同制定实践项目教学目标及内容,结合具体实践项目开设理论课时,实行双导师制,工作计划细化到以“天”为单元的学习安排。校外培养阶段,通过在企业的生活、学习、实践等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等。

4 结束语

作为以道路运输为特色的交通运输国家特色专业,特别是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先试先行的探索。经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内容整合的课程比例达25%,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比例达43%,实践环节学分共增加3个,课程设计全部融入到校外综合实训中,使得学生校外实习时长达到36周。新课程体系以明晰的层次结构和多元的模块内容,凭借紧密的知识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全新格局,不仅改革了课程结构,而且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整合,吸取了国内外先进教学改革理念,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引导教师转化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内涵提升的目的。新的课程体系属于创新式的搭建,还需要经过更多的时间检验和实践验证,今后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薛铜龙,王小林,巩琦.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3):57-59.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3]朱培逸,徐本连,谢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17-18.

[4]江帆,王一军,萧仲敏,等.基于知识点优化的CDIO教学改革实践[J].教学研究,2013,36(1):81-84.

3.2 校外培养加强联合指导

校外培养以工程实践为主,开设36周合计一年的各类工程实践项目,其中重庆市各类企业结合自身经营范围合计提供18周的实践项目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依托国内大型道路运输企业新国线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校外实训针对校内理论课程展开,对应设置机电工程、专业认知、汽车运用工程、运输设施设备、道路客货运输组织、交通枢纽与场站、物流系统等内容,覆盖交通运输专业的主体专业知识领域和技能要求。为了避免工程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因重视实践,而大幅减少理论的极端现象[4],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工程实践指导小组,共同制定实践项目教学目标及内容,结合具体实践项目开设理论课时,实行双导师制,工作计划细化到以“天”为单元的学习安排。校外培养阶段,通过在企业的生活、学习、实践等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等。

4 结束语

作为以道路运输为特色的交通运输国家特色专业,特别是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先试先行的探索。经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内容整合的课程比例达25%,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比例达43%,实践环节学分共增加3个,课程设计全部融入到校外综合实训中,使得学生校外实习时长达到36周。新课程体系以明晰的层次结构和多元的模块内容,凭借紧密的知识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全新格局,不仅改革了课程结构,而且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整合,吸取了国内外先进教学改革理念,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引导教师转化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内涵提升的目的。新的课程体系属于创新式的搭建,还需要经过更多的时间检验和实践验证,今后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薛铜龙,王小林,巩琦.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3):57-59.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3]朱培逸,徐本连,谢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17-18.

[4]江帆,王一军,萧仲敏,等.基于知识点优化的CDIO教学改革实践[J].教学研究,2013,36(1):81-84.

3.2 校外培养加强联合指导

校外培养以工程实践为主,开设36周合计一年的各类工程实践项目,其中重庆市各类企业结合自身经营范围合计提供18周的实践项目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依托国内大型道路运输企业新国线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校外实训针对校内理论课程展开,对应设置机电工程、专业认知、汽车运用工程、运输设施设备、道路客货运输组织、交通枢纽与场站、物流系统等内容,覆盖交通运输专业的主体专业知识领域和技能要求。为了避免工程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因重视实践,而大幅减少理论的极端现象[4],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工程实践指导小组,共同制定实践项目教学目标及内容,结合具体实践项目开设理论课时,实行双导师制,工作计划细化到以“天”为单元的学习安排。校外培养阶段,通过在企业的生活、学习、实践等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等。

4 结束语

作为以道路运输为特色的交通运输国家特色专业,特别是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先试先行的探索。经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内容整合的课程比例达25%,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比例达43%,实践环节学分共增加3个,课程设计全部融入到校外综合实训中,使得学生校外实习时长达到36周。新课程体系以明晰的层次结构和多元的模块内容,凭借紧密的知识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全新格局,不仅改革了课程结构,而且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整合,吸取了国内外先进教学改革理念,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引导教师转化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内涵提升的目的。新的课程体系属于创新式的搭建,还需要经过更多的时间检验和实践验证,今后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薛铜龙,王小林,巩琦.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3):57-59.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3]朱培逸,徐本连,谢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17-18.

[4]江帆,王一军,萧仲敏,等.基于知识点优化的CDIO教学改革实践[J].教学研究,2013,36(1):81-84.

猜你喜欢
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
大众MEB电动车模块化平台
模块化微流控系统与应用
初中语文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实践与研究
探讨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分层次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