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逆挽诗

2014-03-20 08:57李学开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杨柳树解缙老铁

李学开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带小燕子、紫薇出巡江南,在江边见一群儒生摇头晃脑作诗赠别朋友“老铁”。乾隆见诗后便说:“我家丫头也会作这样的诗。”于是叫紫薇露一手,紫薇便吟道:“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众人一听,哈哈大笑:“这能叫诗吗?”谁知紫薇又续诗道:“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后两句运用比喻,把离别之情渲染得登峰造极,众人赞不绝口。紫薇的这首诗就是逆挽诗。逆挽诗,是指诗句的开头浅露明白、平淡无奇、粗鄙可笑,甚至令人大失所望,接着运用“陡转”的手法,笔锋一转,奇峰突起,形成逆转之势,把人带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艺术境界。逆挽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古代文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逆挽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登基那天大发诗兴,面对群臣以“金鸡报晓”为题吟诗一首:“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吟到这里,朱元璋停了停,众臣便在心中窃笑:“皇上,这叫作什么诗呀!”朱元璋又接着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众臣听了这两句,惊得瞠目结舌,连声称妙,想不到开头那么平实朴素的两句诗,竟然引出这样气势非凡的结句来。

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有一次游虎丘山,见到几位秀才在山上赋诗,就走上前去凑热闹。他开口吟道:“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秀才们听后,个个笑得东倒西歪。唐伯虎不动声色,继续吟道:“举头红日白云起,四海五湖皆一望。”秀才们拍手称妙。前两句写举步登山,拾级而上,语意浅俗;后两句转换笔锋,写登高所见,俯仰天地,骤然开阔,气势宏伟,堪称点睛之笔。

明代名士解缙给一位老太太祝寿,吟诗以贺,劈头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把老太太差点气死,众宾客个个大惊失色。就在气氛紧张的时候,解缙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转怒为喜,满堂笑逐颜开。可是不等大家笑完,解缙的第三句又蹦了出来——“儿孙个个都是贼”,把刚缓和过来的气氛又弄紧张了。这时,解缙不紧不慢地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亲”,众人忍俊不禁,啧啧称赞。

明朝时,有人带一幅《长亭送别图》登门拜请徐渭题诗。不仅擅诗也擅画的徐渭,一看画作,便爱不释手。他沉思片刻,挥毫写道:“东边一带杨柳树,西边一带杨柳树,南边一带杨柳树,北边一带杨柳树。”“这也算诗?”来人心里犯嘀咕。徐渭呷了几口茶,要书童再次研墨。他又写了两句:“愿借碧丝千万条,绾住斯人心不走。”最后两句具有点石成金之功,使全诗有了灵性。来人连连称好:“名诗配名画,真乃珠联璧合!”

清朝李调元在两江主考完毕动身回京时,州里官员在十里长亭设宴为他送行。州官对李调元有想法,想寻机羞辱他一番。这时正好有群麻雀在屋檐间跳跃,州官就请李调元以“麻雀”为题即席赋诗。李调元不慌不忙吟道:“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众人一听,无不掩口。李调元不予理睬,继续吟道:“食尽君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后两句一出,众人无不羞愧。明写麻雀,暗骂州官,一箭双雕,妙不可言。

清朝的郑板桥到一陶姓朋友家祝寿,正逢滂沱大雨。席上,主人捧出文房四宝要其题诗留念。他笔走龙蛇:“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众人哗然,主人也很尴尬,不知郑板桥今天要搞什么名堂。过了一会儿,他又写了两句:“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原来郑板桥是即景赋诗,大家恍然大悟,连赞郑板桥才思敏捷。

[作者单位:湖北省英山县第一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杨柳树解缙老铁
神童解缙
神童解缙
杨柳絮何以年年飘飞
杨柳树飘絮防治措施分析
解缙化险
解缙化险
——旧诗新作
父亲
老铁和他的儿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