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习题结论在反比例函数中的应用

2014-03-20 21:02付立君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反比例对角线矩形

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都是通过筛选的题目的精华,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它们的解题方法和结论本身都具有广泛迁移的可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立足课本,充分发挥课本例、习题的作用,能有效地避免题海战术,不但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应变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数学素养。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十八章《四边形》中一道习题结论在反比例函数中的应用来看这一类试题。

1结论证明

图1如图1,AC是长方形ABCD的对角线,点P是对角线BD上一动点,过点E分别做AB、AD的平行线段IF、HG,点I、F分别在AD、BC上,点H、G分别在AB、DC上。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即S1=S2。

证明如图,在矩形ABCD中,易知

S△ABD=S△CDB。①

同理在矩形AHGD中,知S△PGD=S△DIP。②

同理在矩形HBFP中,知S△HBP=S△FPB。③

①-②-③得:S1=S2。

这是矩形学习中很容易证明的一个结论,但一类有关反比例函数的题目,用矩形的这个结论来解显得极其容易,若对这个结论没掌握好要解这类题目是不容易的,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这个结论在反比例函数试题中的应用.

2应用举例

图2例1如图2,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上。若点A的坐标为(-2,-2),则k的值为()

A。-2B。2C。3D。4

解法1设C(m,n),则B(-2,n),D(m,-2),因BD经过原点,得n1-2=-21m,得mn=4,所以k=4.

解法2由以上结论,易知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一、三限象中两小矩形面积相等,由点A的坐标为(-2,-2)得小矩形面积为4,所以k=4,答案:D.

点评显然,解法一不易想到正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B、D坐标满足的关系,从而解不出k的值。若熟悉以上矩形中的结论,便可很容易求出k的值来。

例2如图2,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k2+2k+11x的图象上。若点A的坐标为(-2,-2),则k的值为()

A。1B。-3C。4D。1或-3

点评由结论以上,易知k2+2k+1=4,解得:k=1或-3。

答案:D.

以上两例说明了这个结论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若平时对这个结论不熟悉要解出这两道例题显然是极其不容易的,实际上同学们只要注意总结,善于分类,深入研究,做一个有心人。事实上,很多中考题都以课本例、习题为“背景”经过巧构妙思编拟而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影子,这些中考题都是课本原题或原题的变化、延伸、拓展,考查与原题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用好课本是关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或复习中,应“以纲据本”,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习题的功能,重视课本中典型例题、习题的演变、延伸和拓广,以提高数学成绩。

作者简介付立君,女,甘肃武威人,1982年生,中学二级教师。全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胜者,学科带头人;甘肃省优质课堂数学竞赛获一等奖;主要从事数学教育及解题研究等,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endprint

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都是通过筛选的题目的精华,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它们的解题方法和结论本身都具有广泛迁移的可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立足课本,充分发挥课本例、习题的作用,能有效地避免题海战术,不但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应变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数学素养。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十八章《四边形》中一道习题结论在反比例函数中的应用来看这一类试题。

1结论证明

图1如图1,AC是长方形ABCD的对角线,点P是对角线BD上一动点,过点E分别做AB、AD的平行线段IF、HG,点I、F分别在AD、BC上,点H、G分别在AB、DC上。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即S1=S2。

证明如图,在矩形ABCD中,易知

S△ABD=S△CDB。①

同理在矩形AHGD中,知S△PGD=S△DIP。②

同理在矩形HBFP中,知S△HBP=S△FPB。③

①-②-③得:S1=S2。

这是矩形学习中很容易证明的一个结论,但一类有关反比例函数的题目,用矩形的这个结论来解显得极其容易,若对这个结论没掌握好要解这类题目是不容易的,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这个结论在反比例函数试题中的应用.

2应用举例

图2例1如图2,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上。若点A的坐标为(-2,-2),则k的值为()

A。-2B。2C。3D。4

解法1设C(m,n),则B(-2,n),D(m,-2),因BD经过原点,得n1-2=-21m,得mn=4,所以k=4.

解法2由以上结论,易知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一、三限象中两小矩形面积相等,由点A的坐标为(-2,-2)得小矩形面积为4,所以k=4,答案:D.

点评显然,解法一不易想到正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B、D坐标满足的关系,从而解不出k的值。若熟悉以上矩形中的结论,便可很容易求出k的值来。

例2如图2,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k2+2k+11x的图象上。若点A的坐标为(-2,-2),则k的值为()

A。1B。-3C。4D。1或-3

点评由结论以上,易知k2+2k+1=4,解得:k=1或-3。

答案:D.

以上两例说明了这个结论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若平时对这个结论不熟悉要解出这两道例题显然是极其不容易的,实际上同学们只要注意总结,善于分类,深入研究,做一个有心人。事实上,很多中考题都以课本例、习题为“背景”经过巧构妙思编拟而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影子,这些中考题都是课本原题或原题的变化、延伸、拓展,考查与原题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用好课本是关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或复习中,应“以纲据本”,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习题的功能,重视课本中典型例题、习题的演变、延伸和拓广,以提高数学成绩。

作者简介付立君,女,甘肃武威人,1982年生,中学二级教师。全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胜者,学科带头人;甘肃省优质课堂数学竞赛获一等奖;主要从事数学教育及解题研究等,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endprint

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都是通过筛选的题目的精华,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它们的解题方法和结论本身都具有广泛迁移的可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立足课本,充分发挥课本例、习题的作用,能有效地避免题海战术,不但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应变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数学素养。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十八章《四边形》中一道习题结论在反比例函数中的应用来看这一类试题。

1结论证明

图1如图1,AC是长方形ABCD的对角线,点P是对角线BD上一动点,过点E分别做AB、AD的平行线段IF、HG,点I、F分别在AD、BC上,点H、G分别在AB、DC上。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即S1=S2。

证明如图,在矩形ABCD中,易知

S△ABD=S△CDB。①

同理在矩形AHGD中,知S△PGD=S△DIP。②

同理在矩形HBFP中,知S△HBP=S△FPB。③

①-②-③得:S1=S2。

这是矩形学习中很容易证明的一个结论,但一类有关反比例函数的题目,用矩形的这个结论来解显得极其容易,若对这个结论没掌握好要解这类题目是不容易的,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这个结论在反比例函数试题中的应用.

2应用举例

图2例1如图2,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上。若点A的坐标为(-2,-2),则k的值为()

A。-2B。2C。3D。4

解法1设C(m,n),则B(-2,n),D(m,-2),因BD经过原点,得n1-2=-21m,得mn=4,所以k=4.

解法2由以上结论,易知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一、三限象中两小矩形面积相等,由点A的坐标为(-2,-2)得小矩形面积为4,所以k=4,答案:D.

点评显然,解法一不易想到正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B、D坐标满足的关系,从而解不出k的值。若熟悉以上矩形中的结论,便可很容易求出k的值来。

例2如图2,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k2+2k+11x的图象上。若点A的坐标为(-2,-2),则k的值为()

A。1B。-3C。4D。1或-3

点评由结论以上,易知k2+2k+1=4,解得:k=1或-3。

答案:D.

以上两例说明了这个结论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若平时对这个结论不熟悉要解出这两道例题显然是极其不容易的,实际上同学们只要注意总结,善于分类,深入研究,做一个有心人。事实上,很多中考题都以课本例、习题为“背景”经过巧构妙思编拟而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影子,这些中考题都是课本原题或原题的变化、延伸、拓展,考查与原题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用好课本是关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或复习中,应“以纲据本”,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习题的功能,重视课本中典型例题、习题的演变、延伸和拓广,以提高数学成绩。

作者简介付立君,女,甘肃武威人,1982年生,中学二级教师。全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胜者,学科带头人;甘肃省优质课堂数学竞赛获一等奖;主要从事数学教育及解题研究等,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比例对角线矩形
用活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化归矩形证直角
3.3 反比例函数
从矩形内一点说起
反比例函数难点聚焦
巧用点的坐标解决反比例问题
边、角、对角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看四边形对角线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