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品社教材 落实课堂实效

2014-03-20 21:29张娜
中国教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土楼区县教材

张娜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这让课程内容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所以,品社课程要想贴近儿童的生活,更好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品德形成、能力提高的载体,有赖于教师准确地理解教材,有效地整合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并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开发教材、创造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儿童来说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以课标精神为指导,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这是当前课堂实效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基于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资源

教材是课程实践的重要形态,是引领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与人格构建的范例,是教师与学生实施对话的桥梁与中介。师生实施教学实践并不是要掌握某个“话题”,而是要基于这一话题实现交流与沟通,取得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适度地对教材资源进行补充与调整,为学生更好地探究与研讨提供一定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

1.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儿童需要

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让学生认识家乡北京的政区划分和地形特点,学会观察北京政区图和地形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这类知识性学习、技能性训练较强的课程不仅学生学起来的难度大,而且教师也容易将其上成枯燥无味的课。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需要与兴趣联系起来,化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教师要从学习的主体——学生那里找答案。

教师在讲授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喜欢北京吗?为什么?”“你们知道北京有哪些区县吗?”“你们去过北京的哪些旅游景点,它们位于哪个区县?”“看了这课书,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北京各区县的了解程度与兴趣,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确定学生识记各区县的切入点和承载点,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兴趣、经验联系起来,让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生活意义的。

2.依据学情,调整教材资源出现的时机

在学习《丧权辱国之痛——万园之园遭劫难》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恶行径,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然而,痛定思痛,教师更要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从而激发学生的强国之志与报国之情,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在引导学生探究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时,教师可以分三步为学生提供三份不同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提供一份文字资料,组织学生阅读资料,了解火烧圆明园的一些社会原因,如社会不稳定、清政府腐败无能、八里桥大战失利、北京失守……其次,教师出示一段八里桥大战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惨烈的场面中认识到武器的落后使这场战役的失败已成定局,但这并不是导致悲剧出现的真正原因。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从中了解到乾隆皇帝早就认识到洋人已经拥有洋枪洋炮,却从未试图改变本国武器落后的状况,从而认识到统治者观念与民族意识的落后才是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三份学习材料分步骤地出现,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似的逐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较好地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

3.依据学情,调整教材资源出现的内容

在学习《形态各异的民族住所》一课时,学生基本上居住在当地,有些民族的住所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对民族民居蕴含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重点以土楼、吊脚楼、蒙古包、冬室、夏室、雕房为例,通过以下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吊脚楼雕花图案、土楼大门对联、土楼排列成八卦阵形等,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民居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第二,教师可以讲相关故事,如客家人为防战乱背井离乡建土楼、蒙古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故事,帮助学生领会民居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第三,教师可以出示反映维吾尔族伊斯兰教、藏族佛教文化的装饰挂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这两件饰品在装修过程中,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民居特点中蕴含的宗教文化。第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欣赏精美的土楼雕饰图案,介绍土楼独特的建筑方法,地震时出现的裂缝能自动修复的奇迹,教科文组织官员对土楼的高度评价……使学生感受到特色建筑蕴含的民族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和爱国情感。丰富而又极具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调整后的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重点也就迎刃而解。

4.依据学情,调整教材资源的顺序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基础是学生,但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使用要照顾学生已有的经验特点与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顺序进行适度的调整,使教学逻辑关系清楚,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例如,在学习《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一课时,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对古老丝绸之路有了初步了解之后,组织学生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友好使者进行具体探究,将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内容分开,这样的调整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有关知识,也使得知识更加易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以完成教学课程计划为最终目标,而应在课程设计和开发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按照学生与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发教材资源,尊重学生个体认知、思维特点与学习难点进行适度的调整,努力使教学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真正地实现教学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

二、树立资源意识,开发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开发课程资源已经变成丰富课程内涵、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教材内容比较简单,这就给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创造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可以全面运用教材提供的文本资源,基于教材内容出现的“空白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主动地开发与构建课程资源,让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更为紧密。

1.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丰富课程资源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一定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教育内容和形式一定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进而寻找课堂的支撑点和结合点,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使得童心回归、童趣袒露。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喜欢的影视作品、学生的身边事例、学生的家庭生活引入课堂,这些学生熟悉的资源才能真正地打动学生,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丰富课程资源

《这里是北京》一课的教材内容只有两幅地图,即北京政区图和北京地形图,还有一些简约的文字叙述和一首北京政区儿歌,那么教师如何利用现有的教材来开发教材、丰富课程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呢?

笔者在讲授这一课时发现这两幅地图都不清楚,尤其北京政区图并不是最新版,是标有通县、怀柔县的旧版地图,学生是无法直接使用的。笔者在互联网中多方查找,也难以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简洁清楚的地图。怎么办呢?这时,笔者花费较长的时间运用绘图工具进行加工,制作出两幅清晰的地图,这样学生能够更顺利地读图与识图。此外,教材中编写的儿歌、绕口令比较难记,也没有什么规律,笔者结合北京城郊分布的特点,创编出一首新儿歌,不断地进行加工与完善,使之朗朗上口,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记住16个区县。同时,笔者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记忆教材中16个区县的“空白点”,寻找并挖掘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帮助学生识记这些区县。最后,笔者参照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去思考如何实现教学的“生长点”,最终发现可以运用天气预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各区县的方位划分,用北京城区、郊区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各区县的位置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区分,教师还可以运用历史资料,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区名的由来,这样会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基于此,课程教学资源不断地得到充实与丰富,促进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讲授《这里是北京》一课时,教师可以基于各个区县中学生感兴趣的特色事物,由学生进行精彩的、图文并茂的介绍。教师可以采用小导游介绍、学生边听、边看、边记的方式来处理教学资源,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兴趣的一些抢答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区县的兴趣。教师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认识社会时,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命历程。

要想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认为有意思的活动,教师要基于学生选取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深度关注学生,不应出现说教、灌输等落后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不应运用成人的眼光与方式来认识与理解学生的世界。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教育实践,引导其健康地成长,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注。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土楼区县教材
“美味”的土楼
教材精读
“红美人”的故事
超八成区县可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全市各区县选民登记工作全面启动
客家土楼:坚不可摧的神奇堡垒
开发学业增值评价报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