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灵晕与泛滥的图像

2014-03-20 17:10李昱瑶
2014年40期
关键词:武侠片中国电影微电影

李昱瑶

摘 要:就我国而言,电影产量一直在逐步上升,电影和电视于现如今已成为了大部分人群的生活娱乐必需品。而在现如今消费经济下的电影艺术,却遭到了曲解与变形,当电影不被当成艺术,而是被作为一种赚钱途径与手段,电影人与观众就不得不直视面对一些棘手问题,如中国武侠片的淡没,以及微电影带给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等,但是观众对于中国电影仍寄予了美好的期望,希望中国电影能够找到并且坚持属于自己的艺术灵韵。

关键词:中国电影;武侠片;微电影

一、电影业的“问题”发展

单就我国而言,电影产量一直在逐步上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在本届年会上透露,截至10月底,2011年中国电影的全国票房已突破110亿,预计全年将突破130亿,继续保持着大约30%的增长率。而电视方面,2012年,我国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电视剧“第一大国”,全年电视剧产量高达1.7万集。由此可以看出,电影和电视于现如今已成为了大部分人群的生活娱乐必需品,充分受到了广大群体的喜爱。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其存在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综合了演员表演、导演思想、摄影技术、后期剪辑等多种技术技巧,影视作品对大众思想素质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在现如今消费经济下的影视艺术,却遭到了曲解与变形,当影视不被当成艺术,而是被作为一种赚钱途径与手段,电影电视人与观众就不得不直视面对一些棘手问题。

二、“高产低质”的中国电影

到了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电影产业在产量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批相对比较浮躁、缺乏营养、娱乐至死的电影。

中国电影在早期一直是“独具特色”的,最早的“红色”抗战电影和戏曲电影,一直作为中国标志的武侠片,以及八九十年代风靡的香港动作电影(鼎盛时期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电影人都会来到香港学习电影风格和技术),一旦中国电影为大众所接收与肯定之后,中国电影行业迅速膨胀,当然,中国电影也在这个过程中向其他国家吸取有用經验,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成长和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一)中国武侠片的淡没

以中国的武侠片为例,武侠电影是中国屹立在世界上的一张名片,它是影响力最大的中国电影类型,同时由于它独特的视听效果,以及蕴含一种中国人文精神,实际上是非常好的能够传播整个华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艺术的一个载体。1928年旧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制作了一部名为《火烧红莲寺》的电影,成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它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无论是从技术积累的角度,还是从题材拓展的角度来看,“武侠”两字自此片后便成了中国电影军械库中的常规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从此在剑光侠影中长大,心中都孕育这一个属于自己的武侠梦,“中国功夫”也在全球范围内打响了自己的名号。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纪,人类社会已经完全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但是,越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武侠片越是会更频繁出现在银幕中。但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中国武侠电影却在世界的舞台上淡化了光芒,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1)武侠题材陈旧,内容单一

武侠电影在二十世纪创下了光辉成绩,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到了二十一世纪,电影人在武侠题材选择上却顾虑太多,缺乏新意,在消费经济的约束下,电影制作方过多与考虑到观众的喜好,却忽略了导演自身对电影的“灵魂赋予”,想要投机取巧抓住观众的“怀旧情怀”、“经典情怀”,利用陈旧的武侠题材“翻拍”,却没考虑到观众的“审美疲劳”。

(2)绚烂的画面,淡出的江湖

进入了高科技化的时代后,人类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那在电影方面,观众对电影的观看感受自然有了新的选择,但是看了《英雄》和《十面埋伏》等武侠大片之后,我们不禁感叹,画面色彩确实很华丽,动作特技也很精彩,可是我们所追求的“江湖”在何处?仅仅是挑几处美丽的风景,让所谓的“武林高手”在山水竹林中尽情“武”上一番,我们根本看不出江湖的气氛在哪里,江湖之气并不是只有打打杀杀,更能打动人的是江湖情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两肋插刀义不容辞、英雄救美互生情意等等流传至今的佳话,现如今经过无数次的翻拍与旧梗重用,已将这些经典变成了“俗套”。“江湖”对于武侠片导演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他们通过影片表现出来的“江湖感”既是作者风格的独特标识,武侠导演现如今该做的是树立新的“武侠情怀”,而不是一味的守旧与翻拍。

(3)泛滥的“模仿至上”,遗失的“中国”特色

上文说道,武侠电影一直是中国特色电影的代表,在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一些国家也先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电影”,比如美国好莱坞西部片,印度宝莱坞式歌舞电影,泰国的恐怖电影等等,但是这个时期,中国的特色电影——武侠片反而势头不如从前,中国电影在坚持特色这一方面做得确实不够好,当看到其他类型的电影迅速走红,打开了电影市场之后,电影人也纷纷争相效仿,从而把重心从“武侠片”的上面转移开来,造成了“山寨”飞满天,原创武侠却少人问的现象。

三、“去糟粕,取精华”重树中国电影风华

电影作为一个产业,电影人考虑其经济收益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应当遵循对“度”的考量,过分揣测观众心理或是过分追求电影特效和画面的绚烂,都不是最佳选择。

现如今,更是出现了另一番令人唏嘘的现象,即是中国“微电影”的兴起。微电影是微时代——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名称富有中国特色,事实上脱胎于国外早已有之的“短片”。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微电影的风靡应该说是一种必然结果,前期也出现了一些励志、感人类的优秀作品,如《老男孩》、《父亲》等,但是发展到后来,基于网络的便利条件,一些电影制作方打起了擦边球,以网络播放器为平台,大量以“性爱”为主题的微电影肆意横行,恶俗地哗众取宠,只为获得高点击,或是单纯地为了盈利。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电影仍旧有杰出的代表,如李安导演的作品《卧虎藏龙》,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国武侠片的顶峰代表,以现实主义为主打的贾樟柯电影作品《三峡好人》、《小武》等,新锐导演宁浩的“疯狂系列”以及号称“中国西部片”的《无人区》,还有代表中国电影的最高成就之一陈凯歌作品《霸王别姬》等一些十分优秀的中国电影,是值得中国电影人学习的,观众们希望更多的看到这一类的电影的诞生,不断地给中国电影注入新的力量,而一些带有一些不良意图的电影或是风格、技术过于偏执的电影,我们希望电影人能够重新考量其出发点,为观众带来更高更优的视听感受。

四、总结

处于当代消费经济的强压下,电影人对于电影会做出不停的选择,是哗众取宠、勉强揣测观众的口味,亦或是偏执于画面的华丽、特效的强势,过于追求要带给观众视听盛宴,却淡化了电影的本质,还是坚持信念,注重电影实质,作出能够让观众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的电影,我相信观众的评价与选择是最好的衡量标准。中国电影需要坚持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勉强吸取外来精华失去自我本真,中国电影人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中灌入自己的理念与创新思想,而不是把电影作为一个商品,单方面为了获取利润。观众也对于中国电影寄予了美好的期望,希望中国电影能够找到并且坚持属于自己的艺术灵韵。(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电影丛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 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武侠片中国电影微电影
道义与中和
城郭烽烟又起武侠死灰复燃?《绣春刀2》能不能给武侠电影带来出路?
境生象外:“意境”观下的《刺客聂隐娘》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