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水湾网箱养殖区五测站两周日海流观测的准调和分析

2014-03-20 01:29:24张静王忠良汤保贵周晖张健东陈刚
海洋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水湾分潮中层

张静,王忠良,汤保贵,周晖,张健东,陈刚

(1. 广东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5;2. 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 湛江 524025)

后水湾(19°50′00″-19°56′20″N,109°19′00″-109°34′20″E) 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琼州海峡西口,介于洋浦湾与澄迈湾之间,湾口中央有邻昌礁和头排为天然屏障,避风条件良好,是一个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天然海湾。全湾总面积127 km2,其中,0 m 等深线以深水域面积约83 km2,海滩面积36 km2,岛礁面积8 km2。海湾成东西向展布,东西长约27 km,南北宽约11.5 km,海湾大陆岸线长约75.4 km,基本上属基岩港湾海岸。邻昌礁是个独特的岛屿,涨潮时,整个岛屿被淹没;退潮时,整个礁盘露出水,面积约3~4 km2,邻昌礁及头排将海湾口门分为东西两个出口,东口宽约4.1 km,西口宽约8.2 km(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1999)。后水湾湾内港阔水深,岩礁遍布,生物资源密集,具有发展海洋产业多样化的良好基础;后水湾建港条件优越,由于邻昌礁的存在,避风条件良好,建有多处锚地,适宜建设中、小型渔港;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选址。

后水湾海洋水文资料十分贫乏,无波浪、海流的观测资料,唯有一个新盈潮位站。本文利用后水湾网箱养殖区五测站的两周日观测资料,对后水湾的潮流进行准调和分析,以便进一步得出该海区潮流的一些特征,为后水湾的港口建设、深水网箱养殖及旅游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 观测资料及处理方法

本文采用2012年7月和8月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对后水湾5 个站位进行的两周日连续25 h海流观测资料(取样时间1 h)。根据潮流调和分析原理,能够互相分离的分潮之间的最小频率间隔与观测时段的长度有关,当分潮之间的会合周期显著大于观测时段长度时,必须引入已知的关系(陈宗镛,1980)。在准调和分析中,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进行两次以上周日观测,以便得到4 个以上的求解方程——不引入差比关系方法;另一种办法是进行一次周日观测,同时在两个分潮流之间引入某种关系(差比关系) 以获得求解的方程——引入差比关系方法(方国洪等,1986)。本文采用的是两周日的观测,因此通过不引入差比数的方法计算各站位表层(水面下0.5 m)、中层(0.6 H,H 为瞬时水深)、底层(海底上1.0 m) 的O1、 K1、M2、 S2、 M4、 MS46 个主要分潮流的调和常数、椭圆要素、余流。后水湾地形图、潮汐预报点及测站站位如图1 所示。

图1 后水湾站位图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1 调和常数

对上述海流观测资料进行潮流准调和分析,可得到O1、K1、M2、S2、M4、MS46 个主要分潮流的调和常数和观测期间的余流值如表1 所示。

表1 5 个站位调和常数和余流

站位F1 表、中、底层均为全日潮流起主要作用,而半日潮流的作用要弱于全日潮流;在全日潮流中,K1为主要全日潮流,且其北分量均大于东分量;在半日潮流中,M2为主要半日潮流,且其北、东分量量值相当;而浅水潮流M4和MS4的作用相当且作用不大。站位F2 表、中、底层各分潮的作用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基本上在北分量上是以全日潮流起主要作用且以为主要全日潮流,而在东分量上是以半日潮流起主要作用且以为主要半日潮流;除分潮外,分潮的作用与分潮的作用相当;而浅水潮流和的作用相当且作用不大。站位F3 表、中、底层在北分量上基本以全日潮流起主要作用且以为主要全日潮流,而在东分量上基本上以全日潮流和半日潮流为主,分潮作用较分潮略弱;F3 站位表层北分量的主要全日和半日潮流振幅均比F1和F2 站位减小近一半。F4 站位表、中、底层各分潮的作用差异较大,北分量在表层以浅水分潮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半日分潮,而全日分潮的作用很小;在中层以全日分潮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浅水分潮,而半日分潮的作用很小;在底层又以半日分潮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浅水分潮,而全日分潮的作用很小,因此,F4 站位的北分量上浅水分潮的作用明显加强了;而在东分量上,基本保持着以全日潮流占绝对优势,而半日分潮次之,浅水分潮最小。F5 站位各层在北分量上基本以全日潮流为主,半日潮流次之;而在东分量上基本以半日潮流为主,全日潮流次之。总的来说,从F1 到F5 站位,各分潮北分量基本以全日潮流为主,其次为全日潮流和半日潮流;从湾口到湾内,主要分潮的振幅逐渐降低;且越靠近湾内,浅水分潮的作用越大。各分潮东分量仍以全日潮流为主,但半日潮流的作用增大,可以达到与全日潮流相当的作用;而浅水分潮的作用很小;且F4 和F5 站位的主要分潮振幅明显大于F1、F2 和F3 站位。从北、东分量的振幅变化来看,显然与口门处邻昌礁的存在而形成的地形有关。

2.2 观测期间的余流

从表1 可见,5 个站位观测期间的余流值在表、中、底层的分布并不一致,但基本以中层的余流值最大,在实测中我们也发现,各站位最大流速往往不是出现在表层,而是出现在中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口门处邻昌礁的存在而引起,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后水湾水深较深,空气对海面的摩擦引起的(郑斌鑫等,2009)。最小余流值因站位不同表、底层均出现过。由于F2、F3 和F4 站位是在网箱养殖区内测得的,受地形、风向风速及网箱的影响,在大、小潮期间余流值大小无一定的变化规律;但处于两个开边界的F1 和F5 站位的余流值明显大于其它站位。大、小潮期间,各站位的表层余流基本指向西北-北-东北向,即朝向湾外;而中、底层余流基本指向西南-南-东南向,即朝向湾内,但在F4、F5 站位这个朝向使海水向避风锚地一侧流动,最终通过口门的西口流向湾外,因此,通过上、下层海水的运动,海区内物质最终可以向湾外输运。

2.3 潮流椭圆要素

为了进一步分析潮流的一些特性,通过分潮流的调和常数分别计算出6 个主要分潮流的潮流椭圆要素(表2) 和潮流性质(表3)。

2.3.1 潮流性质

潮流的性质,可根据潮流系数F=(WK1+WK1)/WM21的大小来判断:规则半日潮流F≤0.5;不规则半日潮流0.5<F≤2.0;不规则全日潮流2.0<F≤4.0;规则全日潮流4.0<F(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2004)。由表3 可知,整个海区以不规则全日潮流为主,从最北的海区边缘站位F1 向湾内靠近避风锚地的站位F5,潮流性质由不规则全日潮流变为不规则半日潮流,表明湾内半日潮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2.3.2 可能最大流速

2.3.3 各分潮流最大流速的垂直分布特征

由表2 中各站位各分潮的最大流速、最大流速的发生时间可以看出,5 个站位各个分潮的最大流速基本上都是中层最大,而由于受到海面空气摩擦和海底地形摩擦的影响,最大流速在表层和底层均较小,与前文分析的余流流速垂直分布特征相似。全日潮流的最大流速在F1 和F2 站位最先发生在底层,而后是中层和表层;在F3、F4 和F5 站位逐渐过渡到最先发生在表层,而后是中层和底层。全日潮流的最大流速在五个站位基本都是最先发生

在表层,而后是底层和中层。半日潮流的最大流速在5 个站位基本都是最先发生在底层,而后是中层和表层。对于全日潮流、和半日潮流来说,它们的最大流速发生时间间隔均较短,最大不超过1.5 h;而对于半日潮流和浅水潮流,它们的最大流速发生时间在垂向上并无一定的规律,但表、中、底层的最大流速发生时间间隔明显变化较大,最大可相差5.6 h。

表2 5 个站位椭圆要素

表3 5 个站位潮流性质

2.3.4 潮流运动形式

由于海区的潮流性质为全日潮流,所以潮流的运动形式一般以分潮的潮流椭圆来表示(见图2)。结合表3 的旋转率值(为正表明潮流逆时针旋转,为负表明潮流顺时针旋转) 可以看出,站位F1 表层呈现出逆时针旋转流性质,而中、底层是明显的往复流性质;站位F2 和F3 表层呈现出逆时针旋转流性质,中层已经呈现出往复流的性质,到了底层已是明显的往复流了;站位F4 表、中、底层均呈现出明显的往复流性质;站位F5 表、中、底层均呈现出往复流的性质,但表、中层略带有逆时针旋转流的性质,到了底层变成了略带有顺时针旋转流的性质。总的来说,后水湾网箱养殖区表层海水由于邻昌礁的时没时出,基本呈现出逆时针旋转流的性质,从湾口站位F1 至湾内站位F4,表层海水由旋转流过渡到往复流而后在湾内另一个开边界站位F5 处,表层海水由往复流又变为略带旋转流性质的往复流;而中、底层海水由于一直受到邻昌礁的约束,基本呈现出明显的往复流性质。

图2 5 个站位表、中、底层K1 潮流椭圆示意图

3 结语

由后水湾网箱养殖区五测站两周日海流观测资料的分析可知,后水湾主要为全日潮流海区,从最北的海区边缘向湾内靠近避风锚地,潮流性质由不规则全日潮流变为不规则半日潮流,表明湾内半日潮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从湾口到湾内,各分潮北分量基本以全日潮流为主,其次为全日潮流和半日潮流,主要分潮的振幅逐渐降低,且越靠近湾内,浅水分潮的作用越大;各分潮东分量仍以全日潮流为主,但半日潮流的作用增大,可以达到与全日潮流相当的作用,而浅水分潮的作用很小。在观测的大、小潮期间,最大余流值基本出现在中层,且处于两个开边界的F1 和F5 站位的余流值明显大于其它站位;各站位的表层余流基本指向西北-北-东北向,即朝向湾外;而中、底层余流基本指向西南-南-东南向,即朝向湾内,通过上、下层海水的运动,海区内物质最终可以向湾外输运。整个海区可能最大流速表层在29~70 cm/s 之间;中层在43~62 cm/s 之间;底层在30~47 cm/s 之间。表层海水基本为逆时针的旋转流运动;而中、底层海水由于一直受到邻昌礁的约束,基本为往复流运动。

本文所得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后水湾潮流特性的进一步了解,并为潮流数值模拟提供校验的实测数据。为进一步进行海区内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提供依据。

陈宗镛,1980.潮汐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61-192.

方国洪,郑文振,陈宗镛,等,1986.潮汐和潮流的分析和预报.北京:海洋出版社,98-131.

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2004.海港水文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05-108.

郑斌鑫,廖康明,曾志,等,2009.东山湾潮流动力特征研究.台湾海峡,28(4):546-552.

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1999.中国海湾志第十一分册(海南省海湾).北京:海洋出版社,277-306.

猜你喜欢
水湾分潮中层
梦中这朵莲(外一首)
青年文学家(2024年4期)2024-04-20 11:21:23
大亚湾双峰水位的形成条件及准调和分量应用的分析
山东邻海长周期分潮对深度基准面的影响分析
双麦克斯韦分布下极区中层尘埃粒子带电研究
波光潋滟里的乡愁
淄博朱水湾村
农业知识(2018年44期)2018-11-28 08:57:22
企业中层管理团队在运营中的困境与作用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22
寒水湾记事(外二首)
天津诗人(2014年4期)2014-11-14 19:05:52
考虑内潮耗散的南海M2分潮伴随同化数值模拟
从组织支持谈中层管理者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