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马 陈国庆 程 名
腺样体切除在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中的作用
吴小马 陈国庆 程 名
目的:探讨腺样体切除在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48例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经规范药物治疗后行腺样体切除及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对照组20例单纯药物治疗。结果:6个月后随访,治疗组18例治愈,9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96.4%,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总有效率60%。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伴有腺样体肥大的慢性鼻窦炎患儿行腺样体切除术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并明显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腺样体切除 儿童 鼻窦炎
儿童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由于患病率高,且经常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近年来深受鼻科工作者重视。据文献报道,腺样体肥大是儿童慢性鼻窦炎重要病因。本文就我院48例儿童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折,探讨腺样体切除在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儿均来自我科,男36例,女12例;年龄4~12岁,病程6个月~4年。患儿多以鼻塞、流涕、打鼾、嗅觉障碍、头痛等症状就诊,多数患儿经置换疗法及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所有病例均经前鼻镜、鼻内镜或纤维鼻咽喉镜检查,并经鼻咽CT和鼻窦冠状位CT,观察鼻咽顶部软组织厚度、鼻咽气腔形态、咽隐窝及咽鼓管咽口、鼻后孔阻塞程度。48例患儿均显示后鼻孔阻塞50%以上。临床分期I型2期20例,I型3期16例,Ⅱ型1期8例,Ⅱ型2期4例。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先进行系统规范的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和黏膜纤毛功能恢复剂,鼻喷糖皮质激素及清洗鼻腔。手术采用单纯腺样体切除和腺样体切除及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术中采用气管插管麻醉,患儿平卧于手术台,取肩高头低位。对合并扁桃体肥大者,先行扁桃体切除术,再双侧鼻腔放置肾上腺素棉片收缩,内镜引导下切除肥大腺样体,术中须仔细勿损伤正常结构并彻底止血。对于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患儿,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主要切除息肉样变组织、钩突,根据病变情况开放前组筛窦、局部矫正解剖结构异常,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尽量保护鼻腔黏膜,术后填入高分子止血海绵。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疗效评定参照1997海口标准,治愈:症状消失,术后复查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鼻窦开口良好,鼻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鼻内镜检查见鼻窦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鼻内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
手术组28例中,同时行扁桃体切除10例,单纯腺样体切除16例,同时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12例,无1例术后出血及感染。6个月后患儿复查鼻窦CT,28例伴腺样体肥大患儿,18例治愈(64.3%),9例好转(32.1%),无效1例(3.6%),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60%。经x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治疗方法效果的比较 例(%)
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且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儿生活和学习,由于儿童期鼻窦黏膜相对较厚,窦口较长而鼻道窄小,且儿童常有腺样体肥大,影响鼻腔功能,易发生内分泌功能障碍而对鼻腔黏膜产生不利影响,较成年人易发作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引起后鼻孔阻塞,妨碍鼻腔及鼻窦的通气引流,同时,腺样体是细菌隐藏聚集的场所。因此,被认为是儿童慢性鼻窦炎重要致病原因。其机制为:腺样体及黏膜堵塞后鼻孔,导致鼻腔及鼻窦血液循环障碍和黏膜充血水肿,可以导致狭窄的窦口和引流通道迅速受阻,局部组织缺氧,纤毛活动减弱,为病原菌定植提供了基础环境,促进了黏膜炎症的恶性循环,使炎症迁延不愈;腺样体作为免疫器官,炎症反复发作刺激,加重炎症症状;腺样体作为一个细菌寄生病灶,为感染提供源地;儿童鼻窦自然开口较大,黏膜连续,逆行感染引起鼻窦炎反复发作。
许庚等[1]认为原则上应最大限度药物治疗失败
R765.4
A
1671-8054(2014)01-0048-02
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安徽 247000
2013-11-20收稿,2014-01-05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