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转型及其走势

2014-03-20 23:14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穆兄会穆尔西化武

安 惠 侯

2013年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下半年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有:埃及军方废黜总统穆尔西,成立世俗势力为主的过渡政府;西方炒作叙利亚化武危机,奥巴马态度两度转变,军事打击计划搁置;巴勒斯坦与以色列重启和谈;伊朗新当选总统调整政策,向美国示好,美国及时回应,两国关系出现松动迹象,伊核谈判重启并取得初步成果。形势变化表明:阿拉伯国家转型之路艰难、漫长、曲折;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能力明显下降;伊斯兰势力强势崛起遭受严重挫折,但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地区格局如何演变,令人关注。

一、埃及政治格局突变

2011年2月11日,穆巴拉克被迫宣布辞职,将权力移交军方,埃及进入国家转型期。军队掌权一年多时间,社会仍然不稳,经济继续下滑,民众对军方掌权感到失望,不断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军方还政于民。迫于形势,军方同意举行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穆兄会背景的自由与正义党通过选举控制议会,该党候选人穆尔西战胜世俗派候选人拉菲克当选总统,于2012年6月30日上台执政。世俗势力拒不接受这一结果,频繁策动游行抗议,并在穆尔西执政一周年前夕,发动空前规模的游行示威,媒体报导示威民众多达3000万人,强烈要求穆尔西总统下台。7月3日,国防部长塞西发表声明,宣布解除穆尔西的总统职务,由最高宪法法院院长代行总统职责,并成立过渡政府。①综合新华社消息:《穆尔西被埃及军方赶下台》,载《北京日报》2013年7月5日。穆兄会发动百万人游行示威,抗议军事政变,要求恢复穆尔西的总统职位。抗议者在开罗复兴广场和阿达维耶清真寺前安营扎寨。美国、欧盟和阿盟多次出面调停,力促双方妥协,均未成功。8月14日过渡政府强行清场,引发流血冲突。穆兄会继续发动多起游行,又与军警冲突,清场及随后的冲突造成900多人死亡,伤者近5000人。过渡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一些大城市实现宵禁,还陆续逮捕了包括穆尔西在内的穆兄会领导和骨干两千多人。②郑一晗,李姝莛:《埃及警方逮捕多名穆兄会成员及支持者》,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825/c157278-22684692.html

(一)穆兄会为何执政仅一年就被推翻?

埃及民众选择穆尔西出任总统,表达了对国家变革、转型的期盼,对穆兄会寄予厚望。穆兄会在埃及掌权也是伊斯兰势力在阿拉伯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笔者当时撰文指出:伊斯兰势力崛起必将加剧与世俗势力的矛盾和斗争,自身也面临能否变革求新的考验。伊斯兰势力崛起到底是带来阿拉伯世界复兴的希望,还是会引发更深刻的动荡和战乱,尚需观察和研究。然而,穆兄会上台仅一年就被推翻,出人意外。

穆兄会下台原因有三:一是穆兄会尚不具备引领国家转型的素质和能力。执政后,穆兄会不是团结各党派,推动国家转型,而是排斥异己,多方揽权,四面树敌。穆兄会主导通过宗教色彩浓厚的宪法,在要害部门任用穆兄会或亲穆兄会的人。英国《卫报》报道,穆尔西执政后期几乎同所有方面都有分歧,包括司法、穆斯林长老、基督教、武装部队、警察、情报部门。2012年11月22日穆尔西颁布《宪法声明》强调:穆尔西上台后发布的所有“总统令”、“宪法声明”、“法令”及“决定”,在新宪法颁布和新议会选出前都是最终决定,任何人无权更改。③黄元鹏,张一夫:《宪法权之争引发埃及国内局势持续紧张,穆尔西政府面临新一轮执政考验》,http://gb.cri.cn/27824/2012/11/29/6651s3941920.htm该声明暴露了独裁倾向,引起各方的警觉和反对。穆兄会没有执政经验,拿不出促进国家发展的方案和举措,经济急剧恶化。GDP增长率由5%降到1.9%,外汇储备由332亿美元降到135亿美元,2013年上半年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8%以上,失业率13%,年轻人失业率高达30%。①杨福昌:《新一轮动荡期的埃及局势分析》,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13年第5期。穆尔西执政一年,社会更加撕裂,动荡加剧,安全恶化,民生更加艰难。一度获得多数民众支持的穆兄会迅速丧失民心。二是埃及尚不具备穆兄会主导转型的客观条件。埃及独立后,一直是世俗政体。世俗势力强大,各路精英汇集,且不甘心失去权力,与穆兄会势不两立。原政权留下的一些权力机构,特别是司法界,对伊斯兰政权处处掣肘,先后宣布穆兄会主导组成的协商会议和制宪委员会违宪并予以解散。2012年10月11日,总统越权罢免总检察长,遭到法官们的强烈反对,迫使总统于两天后收回成命。穆兄会执政一年期间,各种游行示威多达数千起。据媒体报道,在穆兄会执政一周年前夕,世俗势力发动要求穆兄会下台的签名活动,征集到2200万人签名,大大多于穆尔西所获得的总统选举的选票数。三是军队在两派争斗中,由保持中立转向与世俗势力联手推翻穆兄会。

(二)军队为何发动政变推翻穆兄会政权?

独立以来埃及历届总统均是军人出身,军队一直是政府的坚强后盾。军队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在埃及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军队也是历届政府打压穆兄会的主要力量,在维护国家稳定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军队与穆兄会是世仇,政治上格格不入。埃及军队不仅在政治生态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参与的经济活动占埃及国民生产总值的 25%强。军队已成为埃及社会强有力的特殊利益集团。穆尔西当选总统后,军队迫于形势,向民选总统移交权力,接受其领导,并在穆兄会与世俗势力的不停争斗中,保持中立。穆尔西当然知道军队的重要性,上台伊始就急于控制军队。先是寻机促使军队领导层新老交替,接着又推行改革,向军队安插亲信,引起军队的疑虑和不满。当世俗势力发动3000万民众游行示威,要求穆尔西7月2日前辞职并呼吁军队干政之际,国防部长塞西不失时机地发表讲话,强调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要求对立双方在48小时内解决危机,否则,军方将进行干预。此时军方联手世俗势力,压穆尔西下台的态势已经明朗。在穆尔西拒绝妥协后,军队将其废黜。于公,军方介入是顺应民心,避免两派争斗失控,引发战乱,因此得到广大民众的热情欢迎和拥护;于私,军队要重新掌控政治权力,确保军队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一贯享有的特权不受威胁。军队推翻穆兄会政权后没有直接执政,而是由世俗派人士代行总统职责,组成过渡政府,军队在幕后操纵。这是接受了穆巴拉克辞职后军队直接执政并不成功的教训。尽管穆兄会坚持对抗,部分世俗派反对军队干政,恐怖极端势力不时制造暴力事件,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预,普遍认为,军队有能力控制政局,防止社会动荡失控。

(三)穆兄会能否挑起内战?

军队罢黜穆尔西并对穆兄会的反抗严厉镇压后,国际上以及我国国内不少人预言埃及将爆发内战。笔者当即撰文指出,埃及不会爆发叙利亚式的内战,充其量会出现上世纪 90 年代阿尔及利亚式的恐怖暴乱。原因是,埃及军队相当强大,而穆兄会虽在基层民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武装力量不强。穆兄会执政一年丧失了民心,现又遭到严厉镇压,元气大伤。穆兄会无力挑起内战。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埃及军方的镇压措施虽予以谴责,但默认军方推翻穆兄会政权之举,要求穆兄会接受现实。埃及的变局实际上符合它们的利益。它们无意支持穆兄会发动内战。地区国家中沙特等海合会国家支持军方政变,并及时提供巨额援款。谴责军方的地区国家仅有突尼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国。这三国或自身难保,或鞭长莫及,不可能给穆兄会提供实质性援助,更不可能煽动穆兄会发动内战。

穆兄会成立至今已有85年,多次与政府合作,更多的时间是遭受政府的打压和禁止,在应对打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穆兄会想要在短期内翻身,东山再起,恐无可能。穆兄会面临三种选择:一是接受失败的现实,停止对抗,争取保持合法地位,参与今后的政治进程;二是坚持对抗不妥协,主要力量转入地下,保存实力,以期东山再起;三是发动暴乱,拼个“鱼死网破”。从事变后的表现看,穆兄会似乎主要采取了第二选项,没有停止抗议示威活动。埃及近来不时爆发恐怖暴力事件,过渡政府指责是穆兄会联手“基地”组织所为。10月9日,埃及过渡政府宣布穆兄会为非法,此前开罗紧急事务法院裁定,禁止穆兄会及其分支机构在埃及的一切活动,并没收其全部财产。穆兄会虽然元气大伤,但仍是埃及社会一支不容忽视的宗教和政治势力,其政策取向将影响埃及的政局稳定。

(四)军队主导的政治进程能否顺利完成?

军队推翻穆尔西后,埃及进入过渡期,为期9个月至一年。过渡期内将完成修宪、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然后成立民选政府。过渡期内的政治进程恐难一帆风顺:一是穆兄会会继续制造动乱;二是世俗派内部成分复杂,既有民族主义者,也有自由民主派。既有激进势力,也有保守势力,它们之间势必将为今后的权力展开争斗;三是世俗派势力与军队也会发生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四是外国势力还会积极插手,施加影响;五是埃及当前经济困难,民生维艰,而复苏经济绝非易事。经济得不到恢复,民生得不到改善,广大民众又会滋生不满情绪,导致新的动乱。埃及的动荡局面可能会长期化和常态化。转型必将经历长期、艰难、曲折、复杂多变的过程。人们纷纷猜测,国防部长塞西是否将竞选并出任总统。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埃及独立后有军人出任总统的传统。军人出身的总统在历史上都曾为国家的独立、发展作出过贡献。当然,也犯过错误。即使塞西不出任总统,新政府也将是在军队的支持甚至主导下执政。

二、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步履维艰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叙利亚问题上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在2011年8月宣称:“巴沙尔失去执政的合法性,必须下台。”两年多时间过去,巴沙尔仍然在叙掌权执政。二,2012年8月奥巴马宣布:“叙政府如果使用或移动化学武器将改变游戏规则”,画出“化武红线”。由于这条“红线”,2013年8月爆发了一场“化武危机”。

(一)巴沙尔为何迄今没有下台?

奥巴马宣称巴沙尔必须下台后,我国不少中东学者异口同声地认为:“巴沙尔肯定下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他们的依据是:既然美国要他下台,巴沙尔在劫难逃。伊拉克的萨达姆,利比亚的卡扎菲就是先例。笔者不能苟同,撰文指出:“巴沙尔并非注定必须下台,事态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原因有二:首先,根据力量对比,如无外国军事干预,叙反对派无力推翻巴沙尔政权。一方面,巴沙尔政权仍有相当的民意基础;执政党、政府和军队虽有叛逃发生,但总体保持团结和运转;叙政府军在战场上保持优势。另一方面,叙反对派成分复杂,群龙无首,政治倾向各异,内斗频繁。国外反对派以“全国联盟”为代表,在国内影响有限。以“全国协调机构”为代表的国内反对派,要求变革,不主张武力推翻政府,力主政治解决国家困局。武装组织派别繁多:叙利亚自由军,属世俗温和派;伊斯兰极端武装组织;听命于“基地”组织的恐怖势力。后者主力是潜入叙利亚的外籍人员,扬言要建立“伊斯兰哈里发酋长国”。他们滥杀无辜,手段残忍,破坏性极大,不得人心。其次,美国难下军事干预叙利亚的决心。由于俄罗斯、中国的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得不到联合国对叙动武的授权。而且叙利亚得到伊朗、黎巴嫩真主党以及伊拉克什叶派势力的支持,故军事打击叙利亚可能引发地区冲突,后果严重,与美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决策矛盾。此外,叙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的力量不断壮大,推翻巴沙尔政权后,如这股力量掌权,对西方更为不利。

随着叙利亚内战的延续,死伤惨重,难民四处流亡,中国一贯坚持的“通过对话来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的主张,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奥巴马也不得不承认,军事手段不可能解决叙利亚危机,政治解决是唯一途径。

(二)叙利亚化武危机因何软着陆?

2013年3月以来,叙反对派多次指责政府军使用化武,西方媒体大肆炒作。政府坚决否认,并反指反对派使用化武,栽赃政府军。叙政府还要求联合国派人来叙调查。究竟是谁使用了化武,没有定论。同年4月25日白宫宣称,叙利亚政权可能在战斗中使用了化学武器,但对这一“评估”不是十分确定。态度也是模棱两可。从动机来分析,政府军在战场上占有优势,没有使用化武的需求;况且,美国已划定“化武红线”,使用化武可能带来美国的军事打击,得不偿失。反对派则有利用美国的“化武红线”栽赃政府,促使美国更深卷入叙利亚危机的需要。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武装叙反对派和军事干预上态度谨慎。2013年4月30日奥巴马表示:确实有人在叙利亚小规模使用化学武器;使用者究竟是谁,无法匆忙确定;在确定前,美国不会匆忙行动。

2013年8月21日,叙反对派再次指责政府军使用化武,造成1300多人死亡。8月27 日奥巴马与英国首相通电话,一致认为政府军使用了化武,决定在数日内对叙实行军事打击。局势顿时紧张。美国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然而,民调显示,美、英民众6成以上反对动武。紧接着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反对动武。美国的盟国仅法国和土耳其愿加入军事行动。这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欧洲盟国纷纷响应形成鲜明反差。8月31日,奥巴马态度第一次大转弯。他宣布将就对叙实行军事打击一事寻求美国国会授权。①综合新华社报道:《奥巴马宣布寻求国会授权对叙动武》,载《北京日报》2013年9月2日。接着,9月8日在出席圣彼得堡20国集团峰会时,奥巴马表示,他不渴望对叙采取军事行动,准备研究防止使用化武的其他方式。国务卿克里于次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如果叙在下周交出拥有的每一件化学武器,并允许对这些武器进行全面清点,不打叙利亚是有可能的。数小时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提出“化武换和平”的倡议,叙利亚表示接受,美国及其欧洲盟国也都接受。此举使俄罗斯在外交上高调得分。奥巴马则强调,在20国集团峰会期间,他与普京讨论了“免战”方案,俄方建议是那次交谈的延续。②《奥巴马:“我不渴望对叙动武”》,载《北京青年报》2013年9月8日。这表明,美国是主动地实现第二次态度大转弯。于是,9月27 日安理会全票通过2118号决议,叙利亚“化武危机”实现“软着陆”。销毁化武是一件昂贵、耗时、复杂之事。联合国负责销毁叙利亚化武的机构肯定叙利亚政府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但能否在规定的2014年6月30 日以前完成任务,还有可能出现变数。

“化武危机”表明,奥巴马不愿,或者不敢对叙实行军事打击。除了前文所列三点原因外,还有如下因素:一是美国民众厌战,国际社会反对者众,附和者寡,美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二是美国国力衰减,财经困难,国内问题成堆,不愿挑起一场很可能又是得不偿失的战争。同时也应看到,“化武换和平”方案是在美国威胁使用武力的情况下出笼的,表明美国仍有通过威胁达到有限目的的能力。美国可以向国内强硬派和少数主战的盟国表白,它已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师”。

(三)政治解决步履维艰。

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是唯一正确的途径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如何实现政治解决,实现什么样的政治解决,却存在分歧。客观公正的国际舆论主张,国际社会应帮助叙政府和反对派通过对话自主地达成一项照顾到各方利益的具有包容性的政治解决方案,停止内战,组建联合政府,恢复稳定,复兴经济,改善民生。而支持反对派的美国等西方大国以及部分地区国家则要组成一个排除巴沙尔,由反对派主导的过渡政府。在反对派中既有要求以巴沙尔下台为政治解决前提的势力,也有坚决反对政治解决,要通过“圣战”建立伊斯兰哈里发酋长国的极端宗教势力。反对派迄今无法组成统一的代表团。巴沙尔政府则强调,反政府武装是恐怖势力,他们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解决进程,政府只与放弃暴力的反对派对话。几经推迟后,2013年11月25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第二次叙利亚问题日内瓦会议将于2014年1月22日举行。①王昭, 刘美辰:《叙问题国际会议明年1月举行》,载《北京日报》2013年11月26日。会议是否能如期举行,能否达成协议,均存在很多变数。

三、伊核谈判取得初步进展,美伊关系出现松动迹象

2013年6月,温和保守派候选人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新一届总统。鲁哈尼调整对外政策,频频向美国示好,美国也及时予以回应,美伊关系出现松动迹象。两国总统第一次交换了“富有建设性意义”的信件;9月5日,美政府宣布6个月内豁免欧洲10国从伊朗进口石油的禁令(欧盟则宣布取消对伊朗8家银行和企业的惩罚措施。英国还决定将与伊朗的外交关系提升到代办级);9月23日,奥巴马总统在联大讲话中表示,美国坚决认为不应容许伊朗研制核弹,同时强调:“我们不谋求政权更迭,我们尊重伊朗人民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②席来旺,金燕,青木,杨明,孙微,伊文,李渊,陈一,玉鹏:《美伊半信半疑“隔空对话”》,载《环球时报》2013年9月26日。9月26 日,美伊两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了双边会谈;9月28 日,两国总统进行了电话交谈。

2013年10月15日至11月24日,伊朗核问题六国与伊朗就伊核问题举行三次会谈,终于达成为期6个月的初步协议。美国白宫发布的情况说明文件显示,在这6个月里,伊朗不得从事浓度5%以上的铀浓缩;5%以上的浓缩铀以稀释等方式处理;伊方不得扩建或新建铀浓缩设施;可用于提取核武器材料钚的阿克拉重水反应堆停止建设;伊朗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进入更多设施;与此同时,伊核问题六国不再对伊追加制裁;暂停对伊贵金属、汽车零部件和石化制品的禁运;允许少量伊朗石油出口;解冻伊朗留学生基金;放宽对伊食品和药品进口的限制。①综合新华社消息:《伊核十年僵局终破冰》,载《北京日报》2013年11月25日。与会各国以及除以色列外的国际社会对此均表示欢迎,同时指出,前路仍然坎坷。协议正式文本迄今未公布,美伊双方对伊方是否有权进行铀浓缩各执一词;该协议能否认真执行,也存在变数;在初步协议的基础上全面解决伊核问题更是任重道远。

美伊关系回暖符合双方的利益。美国和西方大国的制裁对伊朗的经济造成严重困难,伊朗2013年上半年的石油收入同比下降了58%,通胀率高达45%,货币贬值近70%,失业率居高不下,民生日益艰难,民众怨声载道。伊朗急需缓解与美及西方的关系,减缓制裁的压力。长期以来,美国对伊朗各种颠覆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均未推翻伊朗政权;多次叫嚣要军事打击伊朗,因多种主、客观原因始终未敢动手;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推翻了伊朗的两大敌人,扩大了伊朗的地区影响;严厉的制裁给伊朗制造了极大的经济困难,但并未动摇政权的根基,反而促成其核计划和军事工业长足发展。美国当前国内问题增多,内政重于外交。在外交上,全球战略中心东移,虽不会放弃中东,但投入减少,倾向于求稳避乱。在中东,逊尼派恐怖极端势力发展迅速,威胁到美国的利益。而伊朗在叙利亚危机、巴以争端、伊斯兰教派争斗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均有影响力。因此,在伊朗出现温和迹象之际,美国予以回应,在保持压力的同时,推动伊温和倾向发展,符合美国的利益。

美伊积怨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短时间融化。双方在战略取向、价值观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结构性矛盾和对立难以化解。美国的霸权主义与伊朗的伊斯兰政权互不相容,美国要主导中东,而伊朗要在地区扩大影响也针锋相对。此外,鲁哈尼并非伊朗真正的决策人,伊朗内部反美激进势力相当强大,伊朗革命卫队司令对伊朗外交政策调整公开表示不满,鲁哈尼的温和倾向有多大的活动空间,尚待观察。同样,美国内部对伊朗的不信任感十分强烈,美国盟友如以色列、沙特等对美缓解与伊朗的关系十分不满和警觉,这也会对美对伊政策产生影响。

四、巴以和谈艰难重启,达成妥协难度极大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人民要求收复被占领土,难民回归,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这些正当要求主要因为美国偏袒以色列迄今未能实现。奥巴马上任后,试图以“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危机。以色列坚持不妥协立场,奥巴马不敢放弃偏袒以色列的既定国策,“两国方案”无法实现。奥巴马第二任期,克里出任国务卿,多次走访以、巴,促成巴以和谈重启。当前阿拉伯国家困于局势动荡,无力给予巴勒斯坦更多的支持;巴勒斯坦内部分裂,不能一致对外;巴、以力量对比,巴方更加处于劣势;以色列有恃无恐,态度强硬;奥巴马不可能对以色列施加必需的压力,促其妥协;在这种情况下,和谈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促谈,更多是显示有所作为,为美中东政策制造亮点。然而,巴勒斯坦问题牵动所有阿拉伯人的民族感情,问题一天不解决,阿拉伯民众就不会消除对以色列的仇恨和对美国的愤懑。

五、阿拉伯国家转型之路艰难、漫长、曲折

在阿拉伯世界大动荡中政权被更迭的国家有埃及、突尼斯、也门、利比亚四国。它们被认为属于“转型”国家。其实,除这四国外,其他阿拉伯国家同样也面临变革、发展、转型的问题。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大国,其动向往往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埃及的转型特别令人关注。

穆尔西当选总统后,人们曾寄希望于穆兄会能开创一条具有伊斯兰色彩的转型道路。然而这个政权执政一年就被推翻,不仅表明埃及伊斯兰势力尚不具备引领民众实行变革转型的素质和能力,也表明伊斯兰色彩的变革还得不到埃及民众的拥戴。穆尔西是埃及首位真正意义上的民选总统,被一些人认为是民主化在埃及的胜利。当军队废黜穆尔西后,这些人惊呼埃及民主化进程受挫,返回到原点。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在埃及这类发展中国家,民众所反对的是领导集团腐败,家族统治,社会不公;所期盼的是经济振兴、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埃及发生动乱的根本原因,不是民主的缺失;而是民生的艰难和社会的不公。西方的民主、自由体制并不是包治发展中国家沉疴的灵丹妙药。西方人士对民主体制津津乐道的基本特色往往是“自由选举”和“街头政治”。埃及的事态表明,自由选举不一定能产生有权威、能实现民众期盼的政府;而街头政治既可以推翻暴政,也可以制造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撕裂、暴力战乱、破坏和死亡。许多国家的事态多次证明,没有稳定,就没有变革和发展,更谈不上民生的改善,民主的发扬。当下埃及军队实际掌控国家权力,会不会走旧政权的老路?如果军人控制的政权重复穆巴拉克政权晚期的路线政策,那就是走回头路,也可能因此重蹈旧政权被民众唾弃的覆辙。如果新政权能接受旧政权被推翻的教训,致力于变革图新,振兴经济,改善民生,维持社会稳定,并能廉洁执政,也有可能闯出一条振兴国家的新路。

其实,像埃及这样的阿拉伯国家,转型的核心内涵有三点:一是形成受到多数民众拥戴、能团结各党各派、得到军队支持、有权威有担当的领导集团,恢复并维持社会稳定;二是找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行变革,既要借鉴外国的模式和经验,又决不能照搬照抄;三是切实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要做到这三点绝非易事,从而决定了阿拉伯国家的转型必将经历漫长、艰难、曲折、复杂多变的过程。

六、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有所调整

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成本高昂,代价惨重,目的是推翻反美政权,推行民主政体,扶植亲美政府,确保美国利益。美国成功地推翻了塔利班政权(没有能消灭这股力量)和萨达姆政权,而其他目标均未实现。阿富汗战争还在进行,政府管辖范围有限。2014年美完全撤军后,会出现什么局面,难以预料。伊拉克政府软弱无力,不能对全国实现有效管理;逊尼派穆斯林与什叶派穆斯林间的争夺从未停止,恐怖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媒体报导,2013年8月伤亡近3000人,1月至9月死亡近6000人,伤1.4万人。①梁有昶,张淑惠:《伊拉克经历血腥8月伤亡近3000人》,载《北京日报》2013年9月2日。因为这两场战争,美国开始从霸权的顶峰向下坠落。2008年金融危机又对美国形成冲击,加上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美国国力相对减弱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的决心并未减弱。奥巴马出任总统后,于2011年将全球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与此同时,能源革命又使美国摆脱了对中东能源的依赖。据此,有人认为美国将撤离中东。实情并非如此,美国在中东有着重大利益,从全球谋霸战略出发,决不会放弃中东。战略重心东移必然导致对中东的投入减少,影响其主导作用的发挥;而中东热点升温,美国又必须认真应对,防止利益受损,这会对其战略东移形成干扰和牵制。因此,美国经常要面对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

2011年阿拉伯世界爆发大动荡,美国始料不及,很快积极应对,推行“新干涉主义”:一是极力将局势引向民主革命。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阿拉伯之春”来临,是普及西方价值观和发展民主政体的大好机会。然而,事与愿违,埃及和突尼斯均是伊斯兰势力上台掌权。伊斯兰势力在阿拉伯世界强势崛起。美国对此茫然不知所措。西方媒体哀叹,“阿拉伯之春”转变为“阿拉伯之冬”。2013年,埃及民众发动特大规模抗议游行,要求穆兄会政权下台,军队顺应民心推翻穆兄会政权。美国处境尴尬:推翻伊斯兰政权符合美国利益,但从美国鼓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出发,美国又不能公开支持政变推翻民选总统。美国对埃过渡政府采取了一些反制措施,引发强烈不满。突尼斯伊斯兰势力掌控的政府,在反对派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利比亚更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事态表明,美国无力主导阿拉伯国家的转型;二是以支持民众“革命”为借口,打着“人道主义干预”的旗帜,对其不满意的政权强行政权更迭。美国及西方大国通过军事干预,推翻利比亚政府,击毙卡扎菲。结果是利比亚从此处于无政府状态,形形色色的民兵组织和部落各自为政。社会混乱不堪,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国家濒临崩溃分裂的边缘。2012年,愤怒民众冲进美国驻班加西领馆,打死美国驻利大使。2013年10月又发生利总理被绑架事件。随后,利东部地区宣布自治。美国的“新干涉主义”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祸首,现在却无所作为。美国等西方大国曾企图在叙利亚复制“利比亚模式”,未能得逞后,转而支持反对派扩大内战,造成10万人死亡,300万难民流离失所,内战还在继续,政治解决举步维艰。阿拉伯人民日益看清“新干涉主义”的危害,反美情绪日益高涨。

美国等西方国家援助利比亚反对派的武器大量外流,“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乘机壮大并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边境地区和萨赫勒地区为基地开展恐怖暴力活动。2012年恐怖势力一度占据马里北部地区,并向首都巴马科逼近。2013年1月“基地”组织下属“血色营”袭击阿尔及利亚东南部一处天然气生产基地,绑架多名西方人质。2013年1月,英国、德国、荷兰、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国,“因为西方人受到明确而紧迫的威胁”,敦促本国公民立即撤离班加西。正如前文所述,伊拉克、利比亚国内恐怖暴力活动已成常态,基地组织恐怖势力已成为叙反对派的主力。美国曾在“9·11” 事件后发动全球反恐战争。然而,正是美国的政策造成了地区的战乱,为恐怖势力提供了发展的沃土。恐怖势力在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发展对美国等西方大国利益也构成威胁。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因政策分歧与美公开叫板。埃及不满美对埃采取反制措施,公开批评美干涉内政。以色列对美缓解与伊朗的关系公开表示不满。沙特拒绝出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沙特高官向媒体表示此举主要是要表明对美国政策的不满。沙特反对美国缓解与伊朗的关系,反对美搁置军事打击叙利亚计划,批评美在埃及变局上态度暧昧。为此,美国务卿克里于 2013年11月初走访埃及、沙特、以色列等国,进行安抚。①刘水明,张梦旭,刘睿:《克里中东行难度不小》,载《人民日报》2013年11月3日。

随着自身国力的恢复,俄罗斯积极重返中东。在叙利亚危机上,俄罗斯实际上已成为与美国既对抗又协调的共同主导方。俄罗斯坚决反对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叙利亚动武;不停止对叙政府提供武器;俄多次派军舰到地中海巡航,显示武力;提出符合美国愿望的“化武换和平”建议,为美提供台阶下,使得“化武危机”软着陆;积极主张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与美多次磋商,促美对叙反对派施加影响。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的作为,不仅扩大了俄在中东地区的威望,也凸显了其在国际上的大国作用。俄还在埃及对美不满之际,高调加大与埃及的合作,特别是军事合作。

法国也积极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发动利比亚战争,法国打先锋;对叙利亚危机,法国多次叫嚣实行军事打击。最近,在伊核谈判中,法国坚持强硬立场,在与会的西方国家中独树一帜,被媒体定位为“搅局者”。媒体认为,在美国对中东投入减少,海湾国家和以色列对美一些政策不满之际,法国以强硬姿态出现,以博取沙特等海湾国家和以色列的好感,进而扩大法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

2013年奥巴马政府对其中东政策又作调整:“新干涉主义”政策放缓,避乱求稳倾向加强,以便集中力量推行“亚太再平衡”政策。美积极推动巴以重启和谈;搁置军事打击叙利亚计划,推动政治解决进程;松动与伊朗的关系,促使伊核谈判取得初步结果。美国国力相对衰减,但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世界以及中东地区的主导作用在减弱,但其主导地位并没有根本动摇。美国不会放弃全球谋霸战略。反对霸权主义的势力在发展中,但仍无力动摇美国的霸权地位。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美国的政策取向仍会对中东地区乃至世界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七、伊斯兰势力不容忽视

2010年底阿拉伯世界发生大动荡,突尼斯总统逃亡国外,埃及总统被迫辞职,也门和利比亚在外国势力的干预下政权更迭,伊斯兰势力在阿拉伯国家强势崛起,在突尼斯和埃及通过选举上台执政;在也门和利比亚均是重要的政治势力;在摩洛哥、约旦、科威特等国有明显发展。国际社会以复杂的心态关注这股势力的强势崛起,既希望伊斯兰政治势力能在阿拉伯世界两种传统的政治体制(君主制政体和军人掌控的共和制政体)之外开创一个新的政体,并能促进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担心这股势力求助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走激进保守路线,加剧局势的动荡。笔者曾于2013年初撰文指出:伊斯兰势力掌权后不可能不犯错误,但不能犯大错误,否则还会失去到手的权力。关键在于是坚持保守路线,还是选择革新求变路线。这是关乎其生死存亡的巨大考验。走原教旨主义保守路线是一条绝路,既不符合民众的利益和愿望,也是在逆世界潮流而动。只有以国家利益和人民意愿为执政基点,调整和革新不合时宜的主张和理念,寻求一条适合国情,符合民心,顺应时代潮流的治国之道,才能保住执政地位。

埃及穆兄会执政仅一年,就被推翻。固然有埃及世俗力量强大,军队在紧要关头转向世俗势力等客观原因;但穆兄会执政一年的作为表明它尚不具备带领埃及人民求新变革,实现国家转型的素质和能力。在突尼斯,伊斯兰势力也逐步失去民众的支持,反对派的力量已威胁到伊斯兰势力的执政地位。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大国,埃及穆兄会政府被推翻,标志着伊斯兰势力在阿拉伯国家的强势崛起遭受严重的挫折。但阿拉伯国家均为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影响十分深厚。穆兄会存在已有85年,在民众中广有影响,虽遭遇挫折,元气大伤,但不会销声匿迹,还会蓄积力量,力图东山再起。

伊斯兰势力面临两大历史使命,能否完成这两大使命,关乎其发展前途。一是实行深刻的宗教革命。伊斯兰教创立1400多年,在历史上曾创造出许多的辉煌,也曾发生多次伊斯兰复兴运动。但历次复兴运动都具有强烈的“复古”色彩①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1991年10月第一版。,而缺乏变革创新的意涵。迄今伊斯兰教尚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革命。世界在飞速发展,伊斯兰教需要适应发展的步伐。已经出现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如何既保存伊斯兰教的精髓,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洪流;二是减缓并进而消除教派争斗。在当下的中东地区什叶派和逊尼派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发展和复兴危害极大。伊斯兰势力只有停止教派争斗,减少内耗,团结一致,才能致力于伊斯兰国家的复兴。而消除教派争斗,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宗教革命的成果。

八、结语

2014年对中东地区将是十分关键的一年。几大热点问题都要在这一年见分晓:埃及面临新宪法公投、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叙利亚危机将如何政治解决?巴沙尔是去还是留?伊核问题能否在6个月内再实现突破?令人关注。中东地区将长期动荡,但该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巨额的石油美元、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又是热点问题的多发区,世界大国都争相关注并积极介入这一地区。不论是出于和平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发挥大国作用出发,中国都应该加大对该地区的投入,积极扩大在热点问题上的话语权。地区国家仍会继续重视对美关系,且外交会更加多元化,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尤其是产油国要寻求替补美国的市场。地区国家已出现的“向东看”倾向会进一步加强,“向东看”面向整个东方,中国备受关注。伊斯兰教的革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伊斯兰势力还将继续分化,主流转向温和,并逐步走向革新图强之路;支流转向极端且走上保守复古甚至暴力恐怖的邪路。国际社会不应将伊斯兰势力等同于极端宗教势力,更不应等同于恐怖势力。应加强与伊斯兰势力的交往,支持并帮助它们变革图新。同时也要警惕、防范和打击极端恐怖势力。

猜你喜欢
穆兄会穆尔西化武
穆尔西法庭上猝死,穆兄会奄奄一息
穆尔西 被判20年
穆尔西 被判死刑
阿联酋支持沙特打击穆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