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明 张 军
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因素的调查研究
刘 明1张 军2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南京16所高校245名辅导员进行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发生与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空间、学校的人文关怀、人际关系、生活压力学因素密切相关,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对策分析
辅导员作为承担繁重教育管理任务而又有别于高校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的特殊群体,其职业倦怠问题研究近几年开始出现。在市场经济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学生思想更复杂化和多样化,辅导员队伍中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显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提出干预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1.预防和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以人为本时代理念的需要。
职业倦怠问题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成效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只有努力干预和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水平,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加强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能否健康发展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日益繁重,而部分辅导员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直接阻碍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提升,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预防和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首先体现为人的和谐发展,包括个体发展的和谐、个体之间的和谐及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及大学生管理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1]。如何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确保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成长,是辅导员的重要使命。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的实现。
1.研究对象。
本文对南京市16所高校的245辅导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为97.14%。
2.问卷设计。
该课题采用的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编辅导员基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所学专业、编制、职称、所在学校等人口学资料。第二部分考察辅导员个体在工作量、管理体制、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差异性,探寻职业倦怠在个人、组织、社会各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
3.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采用引入数值型自变量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人、组织、社会等层面分析容易导致高校辅导员发生职业倦怠的因素,以B1(学生素质)、B2(收入及待遇)、B3(承担的事务性工作)、B4(加班次数)、B5(工作压力)、B6(自身对工作的要求)、B7(休息时间的多少)、B8(业余生活是否丰富)、B9(能否缓解压力)、B10(工作经验)、B11(学生工作体制)、B12(学生工作的地位)、B13(进修交流的机会)、B14(发展空间)、B15(学校对学生工作要求)、B16(学校关怀)、B17(工作氛围)、B18(资源分配公正性)、B19(工作竞争性)、B20(人际关系和谐)、B21(分工配合实效性)、B22(工作考核科学性)、B23(生活压力)、B24(社会看法)、B25(家庭事务)、B26(家庭支持)、B27(学生家长期望程度)、B28(学生家长配合)等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职业倦怠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B9、B14、B16、B20、B23自变量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分别为0.000、0.039、0.001、0.006、0.007),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
由逐步回归分析得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Logistic回归方程为:
logit(p)=ln[p/(1-p)]=-1.525-1.682B9(工作压力)+ 0.839B14(职业发展空间)+1.311B16(学校关怀)+1.007B20(人际关系)-1.007B23(生活压力)
该调查对象为南京部分高校辅导员,研究范围有所局限,这可能使调查结果与其他调查结果有差异。该研究实际收集资料的方式是便利取样,没有控制住性别、职称、工龄等因素之间的平衡,因此,在对研究结果做外在推论时必须考虑样本特性。
1.在进行问卷设计的时候,在个人层面侧重主观感受包括服务对象的素质、收入及待遇、承担的事务性工作的多少、加班次数的多少、自我的工作压力感、自身对工作的要求、休息时间的多少、业余生活是否丰富、自身抗压能力及工作经验。在组织层面,包括学生工作在全校的地位高低、提供的进修深造机会,发展空间的大小、学校对学生工作的要求高低、学校对辅导员个人的关怀、学校学生工作的氛围、资源分配公正性、工作竞争性、人际关系和谐程度、团队的配合程度、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是否科学公平。在社会层面包括生活压力的大小、社会看法对辅导员工作的看法、家庭是否支持,等等。另外,学生家长的期望程度和配合程度也作为因素一并考虑在内。
2.本次调研的结果表明南京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发生与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空间、学校对辅导员的关怀程度、人际关系、生活压力这些因素密切相关。辅导员自身能及时缓解压力、学校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越大、学校对辅导员关怀越多、团队内部人际关系越和谐、生活压力越小,高校辅导员产生的职业倦怠性越小。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教育强省,本省的生源多集中在南京各大高校,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对辅导员而言,工作的高要求、重负荷更容易使他们精力耗竭。在组织方面,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程度,对辅导员群体的关怀程度、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给予的空间是影响倦怠感的程度。辅导员队伍的团结和谐,辅导员对人际关系的把控对职业倦怠有很大影响。在南京这一二线城市,生活成本包括购房、育儿压力是不能忽视的影响因素。
3.本次调研给我们的启发是构建南京高校职业倦怠干预体系,首先要充分考虑辅导员的心理压力调节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找到职业中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其次,组织层面要建立符合辅导员发展的支持系统,重点是拓宽职业发展路径,不能为了维持表面的稳定而限制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以往各大高校主要侧重辅导员个人工作能力的提高,忽略辅导员职业认知、自我需求方面的差异。学校应提供辅导员自主选择从事教学科研或其他行政岗位的机会,职业化不能作为辅导员发展的唯一途径。对于有志于以辅导员为终身职业的人员,应充分给予学习培训和深造的机会,营造信任支持的氛围,提高其工作成就感。另外,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上对辅导员有一定的倾斜,增强职业威望,提高社会地位。再次,良好的工作氛围对职业倦怠的干预和消除非常重要。组织要多关心辅导员队伍,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结合个人的兴趣和专业制订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让每个人工作有干劲有奔头。最后,提高辅导员收入待遇,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白永生.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23-25.
[2]孙红主编.职业倦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陆瑾,许斌.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25-29.
[4]张澜,史光达,仇梦欢.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探因及其调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95-9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编号:09SJB880121)阶段性成果。